课题研究培训记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课题研究培训记录培训时间2013年3月2日培训内容一、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二、选题的国内外研究述评培训形式集中学习参加人员课题组全体成员主讲人内容摘记一、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农村学龄人口不断减少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农村地区,不少中小学学生源不足,学校布局分散,规模小,质量低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我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国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的大背景下,大兴安岭地区行署也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促进生态新林区建设”的工作要求,如何从生态学视角去思考大兴安岭地区教育的发展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探讨的课题。然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该怎么调?以什么标准调?布局调整的限度是怎样的?布局调整是否仅仅意味着学校的撤并和规模办学?布局调整将对区域义务教育质量带来怎样的影响?又将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布局调整后的闲置资源如何优化利用?如何保证布局调整过程中的公平正义?我们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学校撤并和资源分配调整,只有站在教育社会学、文化学的理论高度对其进行系统审视和研究,才能为布局调整的实施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依据。本课题的提出正是居于这些背景、问题和基本立场,希冀以实证的方式,深入研究区域教育发展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尤其对布局调整的规划问题、资源配置问题、闲置校舍利用问题、布局调整的标准与限度问题、布局调整与村落社会文化发展问题以及布局调整中涉及的公平正义理论问题展开相关研究。本研究的开展将为我省中小学布局结构与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专业支持和理论依据。二、选题的国内外研究述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已经开展多年,学术界相关的研究成果已不鲜见。当前研究较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概念布局调整这个概念并不难理解,似乎是见而皆知的词语,但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往往是由于地方对布局调整的概念和理论理解偏差引起的。2.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存在的问题华中师大范先佐、郭清扬通过全国范围内的大量实证调查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学生上学路程远,学校缺乏后续配套资金,增加了教师工作负担,家长的经济负担和学生的生活压力加重(《教育研究》,2009,1.);东北师大邬志辉、史宁中教授认为,布局调整的问题有,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同步扩大,县镇大规模学校和大班额问题突出,教育城镇化发展与村庄学校消失并行,学生上学距离变远且寄宿低龄化。(《教育研究》2011,7.)。关于布局调整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东北师大林丹认为,改革智慧的缺失是布局调整“渐行渐远”的重要原因。华中师大范先佐教授等则认为,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缺乏相应的政策保障机制,布局调整遭遇教师危机”是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北师大庞丽娟,韩小雨认为,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对政策的理解偏误,执行上没有因地制宜和功利主义。3.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改进策略范先佐教授认为,合理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要科学制定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切实保证边远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公平地享受优质教育,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资助的力度,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庞丽娟,韩小雨认为,应正确认识、科学理解中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深人调研当地社会、经济、教育等实际清况,积极推进中心寄宿学校各种后勤配套设施与管理制度的健全与落实,切实解决布局调整后凸现的交通安全问题。综上所述,学术界普遍认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成效,认为布局调整对于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提高农村学校的规模效益、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也对布局调整给学生、教师、家庭、办学规模、教育质量等方面带来的问题表示忧虑。学者们普遍建议在准确理解中小学布局调整和了解区域教育实践的基础上,科学制定规划,加强中心校的交通、师资和资源保障,提高对教学点学生的补助,正确处理好集中与分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课题研究培训记录培训时间2013年4月12日培训内容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具体内容培训形式集中学习参加人员主讲人内容摘记一、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具体内容(一)研究目标大兴安岭教育生态圈的根本目标是师生学习生态的建立,即创设一种和谐的充满关爱的教育圈内的人际氛围,就是通过生态教育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为师生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度而合理的变革提供理论支持和事实依据,探明生态课题建设与教学方式变革之间的相关性和现实可能性。在构建优质均衡、结构合理、发展协调、富有林区特色的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过程中,区域教育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发挥着激励、导向作用,是教育行政、督导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加强对学校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为教育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引导学校端正办学方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为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依据,引导社会和家长正确衡量、监督和支持学校的教育工作,最终达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人文、和谐、多元的“大兴安岭教育生态圈”的目的,也是学校按教育目标,加强科学管理、建立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反馈的运行机制的重要依据。在引领学校从实际出发,确定和谋划学校教育生态战略,探索学校生态教育的运行策略过程中,需要进行生态观下的区域教育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区域教育结构布局调整的研究》,是总课题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对于以生态圈、教育生态系统和教育生态平衡的视角,来调控教育外部和内部的生态平衡,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性,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区域教育现代化”和“和谐共生”,为“大兴安岭教育生态圈”的构建进行有效引导、激励、调控、服务与保障有着重要的意义。(二)具体内容1、区域教育结构布局调整后的寄宿制学校管理模式的探究2、寄宿制学校学生自主管理的研究3、布局调整后生源问题的历史与现状分析4、如何缓解寄宿制学校教师心理压力过大问题的研究课题研究培训记录培训时间2013年5月5日培训内容课题研究的步骤和预期成果培训形式集中学习参加人员主讲人内容摘记课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主要以调查法、教育统计、文献研究、历史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理论学习借鉴——科研业务培训——调查研究——计算机资料分析和数据统计。本课题拟用三年半时间完成。2012年1月--2012年3月,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按照要求,进行课题的申报立项,组织相关人员参加课题组的科研培训,以生态学、教育生态等相关理论冲刷洗脑,掌握课题研究的策略、方法,明确目的意义,组织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制定相关研究和计划。2012年4月—2014年8月,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阶段。按照课题研究内容,组织研究人员,参加专家报告会、高级研修培训、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现场会、课题推进会等,提高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对区域教育结构布局调整后的寄宿制学校管理模式、寄宿制学校教师心理压力问题、寄宿制学校学生自主管理问题、布局调整后生源问题的历史与现状分析等等方面深入研究,形成具有可操作性、效果突出的成果。2014年9月—2015年7月,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整合课题研究的重点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申请课题结题。课题研究预期成果:课题研究报告、论文。课题研究培训记录培训时间2013年6月15日培训内容教育生态学培训形式集中学习参加人员主讲人内容摘记教育生态学教育生态学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兴起的一门新兴的教育学分支学科,它是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在教育学中渗透与应用的产物。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教育学则是研究教育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对教育的影响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教育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自然平衡、协调进化等原理,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它把教育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作为其研究的对象,研究各种教育现象与成因,进而掌握并指导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理论研究作为跨越教育学和生态学两个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教育生态学主要借鉴这两个学科的研究方法,把教育放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中,研充这三种生态环境和人的生理、心理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与教育的相互关系。教育生态学还揭示了教育的生态结构、教育的生态功能、教育的生态原理、教育生态的规律、教育的行为生态、教育生态的演替、教育生态的检测与评估等等方面的内容,并与教育学和生态学的其它分支学科有着内容上和方法上的交叉和联系,起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目前,国际上对教育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的研究,还处在探讨和逐步形成的阶段,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分岐。L·克雷明等人认为应以教育为主体,研究教育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台湾学者方炳林在他所撰《生态环境与教育》一书中则提出以生态环境因子为主,研究各种生态环境与教育的关系及对教育的影响的体系。中国学者吴鼎福、诸文蔚所撰教育生态学一书则认为,应把上述两种体系统一起来,从教育和周围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入手,以教育系统为主轴,剖析教育的生态结构与生态功能,以教育的生态系统为横断面,然后扩展开去,建立起纵横交织的网络系统结构,从而集中地阐述其原理,揭示出教育生态的基本规律。课题研究培训记录培训时间2013年7月10日培训内容寄宿制学校学生自主管理办法培训形式集中学习参加人员课题组全体成员主讲人内容摘记寄宿制学校学生自主管理办法充分利用寄宿制条件下的丰富时间资源,系统科学地安排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一方面抓学生自主意识引领,着力建设一支重要的学生自主管理队伍,为逐步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目标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抓自主管理载体创建,整合教导处、大队部、班主任、团队干部和生指老师力量,创设有效载体,让学生参与组织、设计和开展,在展现自己才华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己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为集体服务的能力。1.增进学生会、团组织的自我服务力度。学生会和团员要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制订活动计划,开展各种正常的活动。一方面做好常规管理活动,如日常文明督查等,通过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参与,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学生会干部来指正班级学生改正不足。另一方面举行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活动的设计要有一定的主题和延续性,凸现少先队大队的自我服务功能。2.充分发挥班委会的基础作用。引导班干部要以身作则,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主动积极开展工作,大胆管理班级,当好班主任老师的得力助手。尝试以班委会为主体,建立各班学生权利保障和纪律仲裁委员会,改变纯粹的上对下的控制方式,而改由学生纪律仲裁委员会参与调查、取证、旁听并提出处理意见的学生纪律仲裁处理方式,使问题学生转化成为班委会工作的内容之一。既给了问题学生以出路和机会,也让班委会成为问题学生转化工作的有力承担者。同时学生纪律仲裁委员会还承担班级中一般违纪和纠纷的处理仲裁。当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学校、教师的侵犯时,或者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学生有权向学生纪律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学生纪律仲裁委员会将积极受理并协调学校有关部门及时予以答复。3.建立学生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序列学生的习惯养成是对学生终身发展的负责。针对影响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的因素,学部要尽快制定行为习惯培养序列方案,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寝室是除教室外,学生最重要的生活园地,也是学生实践自主管理的重要园地。学生生活习惯培养和寝室文化建设意义重大。生指老师要联同寝室学生干部,设计和开展多种寝室文化活动。如设计内务自我检查,内务技能比武,特色寝室创建等等,让学生对学校更有“家”的感觉。同时,指导开展文明寝室的评比,制定有关的评比制度,让学生明确责任,并通过文明宿舍的评选活动,来促进学生加强宿舍的管理、自我方面的管理,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4.建立一套完整的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控制度。任何一项成功的管理都必须依靠制度作保证,学生的自我管理也要依靠制度来强化和约束。学生评价由学生制定评分量化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