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姓名:王涛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区域经济学指导教师:张明举20080401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作者:王涛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申振东.杨保建.SHENZhen-dong.YANGBao-jian培育民族地区能源支柱产业的理论及实证研究——以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06,26(3)在经济转轨、经济发展模式变化的形势下,遵循经济发展理论,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发挥其能源资源禀赋优势,培育能源支柱产业,实现其资源优势最大化,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2.期刊论文廖业扬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与农业支柱产业的选择化的关键环节-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4)]做好民族地区农业支柱产业的选择,是发展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和必然选择.分析农业支柱产业对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的作用,指出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要立足本地的责源优势,充分利用包括西部大开发在内的各种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大力发展符合本地的农业支柱产业,推动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及农村经济的发展.3.期刊论文李柏文.LiBowen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30年:业绩、经验及趋势-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6)在国家的关怀和扶持下,民族地区旅游业历经30年的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式发展.1978年的改革开放、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2000年西部大开发三大事件把民族地区旅游业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起步培育发展期、转轨规范发展期和全面提升发展期.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和优化,并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其发展模式逐步由政府主导计划型,转向政府主导市场型,再到政府服务市场型.管理建设的重点由重旅游建设,到建设与管理并重,再到重管理.旅游市场由单一的入境旅游为主,到区内和区外两个市场并行,再到区内、区外和入境三个市场协调发展的格局.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民族地区旅游业饱受了天灾人祸的严重干扰,历史证明只有保持社会稳定,民族地区旅游业才能保持又好又快地发展.4.期刊论文韩凤永.张丰兰少数民族地区上市公司问题及对策分析-前沿2001,(11)民族地区上市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上市公司少、规模小,再融资能力较弱;产业结构单一,支柱产业不强;股权结构中非流通国有股比重太大;地区结构不尽合理,上市公司绝大部分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调整对策:培育、孵化更多的上市公司、增强其融资能力:调整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调整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调整上市公司的地区结构,扩大上市公司的地区辐射作用.5.期刊论文丁赛.DingSai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6(4)旅游业现已成为几乎所有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或重点发展的产业.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崛起和迅猛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在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原因的同时,从自然环境、旅游规划以及文化传统三个方面,指出了发展旅游业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负面影响.最后的结论是,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目前旅游业存在问题进行改进,才能做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6.学位论文杨秀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2008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一直属于我国的欠发达地区,并且自改革开发以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财政政策作为政府进行社会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在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特点的分析和对现行民族地区财政政策进行系统阐述的基础上,分析出新形势下,我国针对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政策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完善的对策和建议。第一章,本文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得出民族地区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的结论。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仍然非常落后: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众多,但受教育程度底,贫困人口比例高;资源丰富,但却地处偏远地区,交通通讯都不发达,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有着特殊的民族文化,其中也存在一些落后的风俗和观念,这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地的现代化进程。另外少数民族地区还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因此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无论从人口角度,地理环境角度,社会文化角度还是经济角度来说,都十分落后,都亟需政府的扶持。第二章,本文对财政政策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释,并对建国以来民族地区的财政政策进行了简要回顾。首先,财政政策是政府根据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和把握,为实现预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而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的基本方针、准则和措施,是客观存在的财政分配关系在国家意志上的反映。同时财政政策通过对资源配置、国民收入分配、社会总供求的引导性作用,促进了财政各项职能目标的实现,是政府实现宏观调控目标采取的重要手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为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快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特点,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特殊困难和问题,适应对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民族工作的实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财政优惠政策来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努力缩小民族间和地区间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差距,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保障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减轻民族地区负担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许多具体状况发生了改变,原来的财政优惠政策也就相对不太适应了。因此本文在前两章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特点和对建国以来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财政政策做出回顾后,第三章从转移支付政策,税收政策和投资政策三个方面分析了现行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政策现状及其不足。首先,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后,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优惠的转移支付政策和多种形式的转移支付,但当前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无论是在资金规模、资金结构还是在资金管理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转移支付比重仍然偏小;二是税收返还制度进一步拉大了地区间的差距;三是转移支付制度的政策对民族地区针对性不强;四是相关法律不健全,缺乏科学的依据和标准。其次,税收是政府实施调控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各级政府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各级政府通过税收筹集财政资金的同时,也通过税收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但改革开放后,国家通过财政体制的调整和税收制度上的倾斜,对特区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制定了较为优惠的政策,而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则仍然采取与其他地区无差别的统一的税收制度,这样的税收政策不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并越来越拉大了少数民族地区同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从目前看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税收政策不能完全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没有按照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采取更合理的政策,使得政策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总的来说存在三个问题:税收优惠政策对民族地区的倾斜度不够;优惠政策缺乏产业导向;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困难,实施效果不显著。第三,投资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是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缩小少数民族地区同其他地区差距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在政策上进一步加大了对少数民族集中的西部地区的建设投资资金的力度,使得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的进展。在国家投资政策的扶持下,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在逐年加快,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然而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来说,投资依然不足,并存在着投资结构不合理;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政策没有针对性;社会资本投资较少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第四章在简要分析发达国家对其欠发达地区采取的财政政策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我国现行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政策存在问题的思路与对策。在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方面,以扶持与激励并重原则,规范、透明原则和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为指导思想,增加对少数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的总体规模,在分税制下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进一步优化转移支付的结构。同时加快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立法进程,建立有效透明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在税收政策的完善方面,应坚持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原则,同时充分发挥税收优惠政策的产业和科技导向功能,应考虑对基础产业、生态和环保产业、资源开发和深加工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给予更多的有针对性的优惠,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快速发展。从具体对策上来说,首先要加大税收政策的倾斜度,引导产业走向;其次在统一税率的前提下,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开发的税收优惠,以加快对少数民族地区开发的进程;第三要强化税收征管,配合完善的税制以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在投资政策的完善方面,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刺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完善地区投资环境,并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从具体对策来说,应该加大对民族地区开发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在结合市场导向下,要着重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产业的建设,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外部资金,加大对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的投入,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设施以及一些民用生活设施的建设。引导民间资金投资于少数民族地区,同时逐步调整投资的重点和方式,加强对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的支持,这样才能培育少数民族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总的来说,对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政策的完善要求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因此在对其完善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带来一些风险,如:民族地区经济对政策的依赖,对资金的滥用,投资结构的不合理,对环境的破坏等。因此,应该做到:坚持激励导向,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优化资金使用结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政策监督,强化资金管理。综上所述,本文在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特点和现行民族地区的财政政策进行系统阐述的基础上,分析得出新形势下,我国针对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政策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相对于以往对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政策的研究,本文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考虑得更为全面,提出的对策更具针对性。同时,在对财政政策的具体分析上分为转移支付、税收政策、投资政策三点一一探讨,更具系统性,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所在。7.期刊论文唐雪琼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以元阳哈尼梯田为例-社会科学论坛B2004,(20)在红河南岸哀牢山区,生活着120多万哈尼族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哈尼族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创造了独特的梯田稻作文化,并形成一个人地和谐共处的梯田文化生态系统.红河哈尼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由于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营销比较薄弱,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受到限制.因而,研究元阳梯田的旅游市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拓展元阳哈尼梯田的旅游市场,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对于红河州建设民族文化大州,树建旅游支柱产业,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8.期刊论文颜益志从恩施州中药产业现状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药业产业化-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3,(3)中药产业在西部开发地区具有重要地位,甚至是有的地区的支柱产业.恩施州属于国家确定的西部开发地区范围,是土家、苗族生活的地方,地处亚热带,属典型的山地气候,适合各种不同气候需求的植物生长,有华中药库之称.这里的中药材产业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很具代表性,笔者通过长时间的调查分析,从恩施自治州的中药产业现状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中药产业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西部开发过程中发展中药产业的思路及注意事项,供有关人士参考.9.学位论文黄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2009当前,文化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支柱产业,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助推器,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