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业经济发展现状(一)“工业强市”氛围浓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工业发展放在全市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始终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围绕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强化产业聚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步伐,工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步加大,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同时,全社会已经基本形成千方百计推动工业发展的浓厚氛围。良好的政策及社会环境,将推动我市工业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二)总体规模不断壮大。始终把做大总量作为工业工作重中之重,总体规模较快扩张,规模以上增加值增幅近年来一直居全省前列,成为全省工业的重要增长极,2011年进入增加值千亿元大市。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93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100亿元,同比增长14.6%,工业增加值1272亿元,同比增长11.5%。(三)主导产业优势明显。以扩大规模、延伸链条为重点,五大主导产业优势逐步增强。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中,石油化工、管道装备及冶金、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和食品加工五大产业共完成销售收入4524亿元,占全市的87.7%。各产业销售收入在全市所占比重分别为34.6%、24.9%、20.6%、4%和3.6%。(四)项目建设逐步加快。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工业经济中心工作和促进工业发展与转型的主要手段来抓。2013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600亿元,同比增长28.6%;投资101亿元的华北石化千万吨炼油,投资86亿元的旭阳化工40万吨己内酰胺、投资50亿元的黄骅40万辆整车等24个超十亿的项目正全力推进。投资20亿元沧州大化7万吨TDI等43个超亿元项目投产达效,骨干企业规模迅速壮大。截止2013年底,全市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工业企业60家,其中华北油田、华北石化、沧州炼油厂、中捷石化、中铁和鑫海化工6家超100亿元,分别比“十一五”末增加了家和2家。(五)工业聚集区发展迅速。市、县两级政府把工业聚集区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县域经济、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抓手,列入全市经济发展七大增长点之一,出台了《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聚集区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了我市工业聚集区迅速发展。(六)工业转型初见成效。把创新驱动作为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一是企业创新能力提高。截止目前,全市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20个,其中省级6个,国家级1个。二是技术改造更加注重。2013年,完成技术改造投资805.亿元,居全省第三位,同比增长28.6%。三是新型基地建设取得进展。盐山和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渤海新区成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四是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加快。2013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00亿元,增长29.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5%。五是传统产业升级。随着三大炼油升级改造项目实施和百万吨乙烯等20个重点节点项目的加速推进,现代石化产业构架初步形成。宏瑞重工等一批企业高水平项目的投产,标志着管道装备产业在产业延伸和提升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二、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与问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市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差距与问题。(一)理念落实不够“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工业强市”理念引领经济发展,在全市形成加快工业发展和转型的共识,但对比先进地区,部分县市和部门思想不够解放,思维不够开阔,深度谋划工业发展的意识不强,对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缺乏足够的忧患意识,对转型升级中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和问题认识不足,抓机遇、调结构、促转型的紧迫感还不强。(二)工业规模不够“大”。我市规上工业企业没有一个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的县(市、区),销售收入超10亿元和100亿元的企业也仅有60家和6家,其中规模最大的华北石化2013年主营业务收入也仅为290亿元,规模相对较小。(三)园区聚集度不够“高”。工业园区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抓好园区建设就抓住了工业发展的根本。我市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包括12个开发区和7个工业聚集区)19个,数量不少,但2012年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为3070亿元,国家级工业园区仅有1个(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四)转型升级不够“快”。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工业转型升级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转型升级的政策,但依然存在产业结构重、转型升级慢等问题。2013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180亿元,仅占全市规上工业的13.97%;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9家,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仅有1家(宝丰线缆)。(五)融资方式不够“活”。虽然我市上市企业总数继续在全省各设区市领跑,但多数(30家)在天交所等相对较小平台上市。在上交、深交和境外的上市企业只有大化、金牛等5家,企业在主要平台上市能力和积极性还不够高。同时,信贷周转金实施办法尚未制定,不能为企业解决燃眉之急。(六)政策扶持不够“实”。政策扶持的关键是落实。在技改扶持上,我市技改扶持资金多为项目贴息,许多没有贷款的好项目不能受到支持;在政府奖励上,我市尚未出台对企业家的相关奖励政策。在政策考核上,我市对于政策扶持的实度还较欠缺,工业考核办法还未出台。三、对策与建议结合工业发展现状,要着力在八个强化上下功夫:1、强化思想带动。思想决定思路。唯有思想的真正解放才能促进理念更新,新的理念才能更好的引领推动工业发展。要以四种思维方式,把我市工业经济发展融入到京津和沿海乃至全国与世界经济圈中来思考、来谋划,更加坚定“工业强市”理念,把工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利用我市“京津一小时”交通圈优势,主动谋划承接京津工业转移工作,加大力度吸引世界500强和央企的投资,壮大我市工业规模,推动我市工业经济提速发展。2、强化平台拉动。发挥沿海临港区位优势、县域经济特色优势和中心城区功能优势,促进各种资源合理流动,重塑三大经济板块,优化全市工业空间布局。一是沿海临港工业,加快推进产业聚集,做强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做大北汽40万辆整车、北京佳龙联合芳烃等重点支撑项目,引进和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工业化项目,进一步发挥沿海工业在全市工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二是县域工业,首先加大财政投入,加快汽车配件、裘革制品、保温材料等产业园区建设,促进园区升位。其次加强政府引导,着力培育管道装备、电线电缆等特色产业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产业转移和辐射带动,促进“个转企”、“小转一”和规下转规上。再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新上一批立县强市的重大项目,壮大县域经济总量。三是中心城区工业,以“四区一县”为依托,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通讯等以高新技术、绿色低碳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生态城市工业,壮大城区工业规模,推动城区工业聚集、循环、协调、绿色发展。3、强化产业提升。一是进一步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石油化工业,在抓能力方面,以三大炼企为骨干,以7个地炼为补充,推进总投资322亿元的炼油扩能和升级改造项目。在抓链条方面,围绕石化产业链的延伸和链接,加快推进百万吨乙烯等20个关键节点项目;管道装备及冶金业,重点发展高端管道装备、城市基础设施管道装备、石油专用管材装备、石油钻采装备等。同时,大力发展冶金精深加工,调整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市场竞争力;机械制造业,重点培育产业由配件向整机转型,由小规模分散经营向大规模集约经营转变。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生物医药产业,扶持天成药业等企业,培育一批生物制造、新医药产业示范园区;新能源产业,培育高新区东塑太阳能电池薄膜等项目;新材料产业,培育建新化工染料中间体以及以化工新材料等项目;环保产业,培育沧州宝恩科技抗污染超滤膜生产线等项目;海洋产业,培育中盐长芦盐化工等新兴海洋项目;信息产业,重点培育沧县远东线路板、黄骅航凌等龙头企业。4、强化项目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既是我市工业扩张的根本动力,也是调结构、转方式的主要途径。一是加强政府推动。围绕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和投产达效,每年筛选200项重大项目,对前期项目的开工、在建项目建设进度、竣工项目的投产达效建立政府目标责任制,对重点项目建设涉及的项目审批、资金筹措、用地指标、电力保障等问题建立部门目标责任制,强化督导考核。二是加强政府引导。抓紧拟定和完善市级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提高项目谋划水平。重点围绕发挥油气资源、延伸产业链条、壮大石化产业搞好项目谋划,努力把沧州打造成为绿色、安全、国际石油化工城。围绕发挥特色产业优势,以管道装备、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和食品加工,谋划一批能够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的大项目、好项目。围绕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一批立市兴县的重大产业项目。三是加强重点扶持。进一步加大市级财政专项资金额度,优化工业用地指标、节能减排指标投向,集中支持重点项目建设。4、强化园区建设。一是合理制定、完善规划。在编制规划时要体现出超前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按照高要求、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工业园区总体规划;二是拓宽建园资金来源。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多渠道解决园区建设资金问题。鼓励各类社会投资主体通过投资、联营、入股、控股、独资、收购等方式参与园区开发建设;三是做大园区产业集群。根据园区产业定位,加快产业集聚和培育,努力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使工业园区成为品牌企业、规模企业密集,产业竞争力强的经济板块;四是发展园区循环经济。应用资源节约和替代、资源回收利用、能量梯级利用等技术,重点构建共生企业间、关联产业间的原料和产品链,使区内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五是加强园区管理服务。进一步理顺园区管理体制,优化园区发展软环境。5、强化方式转变。一是促进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在继续加强五大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改变我市目前“有山无峰”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整机和成套设备,鼓励重大成套装备发展,引导企业从单一产品向成套设备转型,从规模扩张向提高效益转型。二是促进企业发展模式转变。加强合作、抱团发展是企业促进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积极引导企业整合优势资源,在融资、投资、研发、营销上善于抱团,实现资源、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品牌的整合,形成合力,增强凝聚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和行业集中度,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三是促进产品结构转变。加快我市工业产品由粗放、低附加值向高端、高附加值方向转变,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收益率,提升我市工业整体装备水平。6、强化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不竭动力。一是要重点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增强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力实施“1+1”工程,引导企业加强对现有生产设备、工艺条件的改造提升,每年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嫁接一批技改项目。二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支持骨干企业建立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三是着力推进产学研联合,以企业为主导,以应用研究为特色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建设一批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水平产学研基地,推动企业设备更新、技术换代和产品升级。7、强化管理推动。充分借鉴山东烟台绿叶制药、杰瑞集团等企业规范化管理经验,提升企业软实力,增强企业竞争力。一是建设打造优秀的企业家队伍。通过培训、宣传、走出去等多种方式,培养企业家树立软实力也是经济效益理念,谋长远、干大事、创大业。建立企业家激励机制,对经营业绩突出和贡献大企业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激发企业家干事热情,提升创业魄力。二是打造企业文化。鼓励企业结合行业和企业实际,打造企业核心文化,用企业文化培育特有的企业精神,用企业精神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以得到社会各界对企业的关注、重视、信任和支持,从而赢得市场。三是深化企业对标。以本行业管理水平高、技术水平高的企业为标杆,在财务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加快赶超,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四是促进“两化”融合。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鼓励企业应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实施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8、强化政策保障。各级政府制定灵活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