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条件和培养途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论高校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条件和培养途径(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610031)摘要:高校作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创新和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出发,总结了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并从个人、教育和社会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创新型人才成长的主要因素,进而阐述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关键词:创新型人才;素质特征;成长条件;培养途径DiscussionontheGrowthConditionsandCultivatingWaysofInnovativeTalent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31)Abstract:Asisanimportantbasefortraininghighlevelofourcountry,collegesanduniversitiesplayacrucialroleinthetrainingofinnovativetalents.Frominnovationandinnovativetalent’sconnotation,thearticlesummarizedthecharacteristicsofthequalityofinnovativetalents,andanalysedthreerespects——theindividual,educationandsociety,whicharethemainfactorsthateffectinnovativetalent’sgrowth,andthenelaboratedthebasicwaysandmethodsofcultivatinginnovativetalents.Keywords:innovativetalents;characteristics;growthcondition;cultivatingways加快知识创新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战略任务。从社会发展进程来看,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一个国际交往与合作更加紧密、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经济说到2底就是创新型经济,而创新型经济所依赖的是具有创新素质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从振兴中华的神圣伟业来看,未来的国际竞争必然集中于人才竞争,特别是集中于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在实现这一任务的过程中,高校作为知识创新、传播和高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地,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的重大历史责任。一、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创新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创新是从全社会范围来考察的,是指能导致诞生前所未有的新颖、独特、有突破、具有社会意义的创作活动和思维。从这一点讲,创新显然成为少数人的活动。广义上的创新,是从个人的活动来考察的,是指个人从事的活动和思维,只要相比自己的过去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具有突破性就是创新活动,即使相对于全社会来说不具有创造性。从这一点上讲创新是每一个人都应具备的,也是可以培养的[l]。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这种人才,一般是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对未知领域勇于探索;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他们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未来科学家的培育者[2-3]。据2002年清华大学对两院院士就创新能力所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智力发展、人格品质和研究动机构成了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创新型人才要取得公认的原创性成果,不仅需要必备的创造才能,而且须有意志、动机的作用;另外人才培养机制和机遇也起很大作用[4]。创新型人才素质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四点。(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事物本质的习性创新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前者是创新主体自身所具有的创新冲动作者:**(1987-),湖南***,西南交通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和愿望,后者是外部创新压力或激励等情景刺激。从个体来说,内在动机即志趣和兴趣是人的内在素质,无疑更有益于创造力的发挥,而外部动机对创新活动的积极作用并不具有根本性和持久性。可以说对科学的兴趣才是构成科学家内在3动机的最基本的因素,强烈的好奇心和内在的求知欲望是成就者和创新型人才的共同特点[5]。(二)具有克服障碍的意志和恒心这是任何创造活动获得成功的最重要条件之一。科学创造的过程始终与困难相伴,通常会遭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所以创新人才作为个体必须具有坚韧、执着的个性,具有自信心和坚持个人信念的勇气,具有顽强的毅力和良好的心理承受力,才能不被众人所同化,在困难或失败面前不退缩,能够持之以恒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个问题上。这些是取得重大成就的前提。(三)具有适度的质疑与冒险精神善于质疑是发展科学、人才成长的前提。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要进行创新就必须突破原有的思维框架和思维模式,突破现有的结论,克服迷信权威和守旧心理,形成敢于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品质。另外,由于创新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套用,失败在所难免,如果没有勇敢和甘愿冒险的精神,就不会去创新,也就不可能有创新的成功。(四)善于提出假想、勇于付诸实践的品性创新活动是思维、知识和实践能力等几方面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要想创新,首先应在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上提出假想。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创新能力,都有过奇异的想法,但只有少数人能成为创新实践者,把想法变成现实,多数人只能是停留于想象而已,因实践能力的欠缺,许多好的创新想法被扼杀了。因此,创新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而离开创造的实践能力,创新也只是不切实际的空谈[6]。二、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条件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个人的身心素质,二是教育的影响,三是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些因素对人的创新性的形成和发展皆具有双重性,即既可以成为促进创新性发展的有利条件,亦可以成为抑制甚至阻碍创新性发展的不利条件。(一)个人因素41、崇高的理想与坚定的信念。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才能在创新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自己的力量,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然而,创新研究的道路总是充满坎坷与不确定性,创新型人才只有具有坚定的信念,才能正确的面对创新中的成败得失,才能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不断地推陈出新,不断地攀登新的高峰。2、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是创新型人才从事创新活动的前提与关键,创新意识能够激发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潜能,完成创新活动。创新型人才应将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内化为自身的习惯与自觉行为,不仅能够时时创新、处处创新、事事创新,更能将创新原理与技巧结合创新需求,变成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3、扎实的专业基础与广博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基础是创新型人才进行创新活动的前提条件,而广博的知识结构是进行创新的关键。创新型人才不但要对本专业领域的知识精通,还要对相关专业或其他专业的知识有所了解,要对科技发展的新领域、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都十分敏感,而且善于捕捉新信息,些能力与素质都与科技创新人才的专业基础与知识结构分不开。4、团队协作精神与合作攻关的能力。科技创新人才要有所创新,还必须具有团队协作的精神与合作攻关的能力。现代科学学科门类繁多,知识、技术日新月异,创新要求日益提高,依靠个人力量去完成某项科技创新任务已经不现实,这就需要科技创新人才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联合攻关的能力,使团队的整体效能达到最优,具有军团作战的思维,在团队合作中发挥个人潜能,为完成科技创新任务提供保证。(二)教育因素1、家庭教育。在创新型人才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独立性、创造性的关键,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够使得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有效的开发。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的行为和个性会对创新型人才成长产生较大的影响。教师不但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还要具有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5自主创新。其次,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创新型人才成长。通过改革教学制度、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创新的意识,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培育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3、社会教育。社会是一所大学,良好的社会教育有利于对创新型人才进行创新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有利于丰富创新型人才的精神生活,有利于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创新兴趣、爱好和特长。(三)社会因素1、价值观念。创新型人才的健康成长,需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崇尚创新、鼓励创新、尊重创新的新观念,既要充分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又要将创新意识变成社会成员的价值观。2、文化氛围。开放的文化是影响创新型人才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开放的文化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能够调动创新型人才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探索、积极创新。3、学术氛围。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加强学术交流,二是有利于增强创新型人才的学术合作能力,三是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创新竞争意识。4、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对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发挥有着一定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创新型人才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更有效的组织科技资源。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与方法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但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的繁荣与发展却是90年代以后,特别是江泽民同志1995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8年11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指出:“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兴趣过去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衡量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学生掌6握了多少知识和技能,教师只是将陈旧的经验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则机械地接受模仿,失去了高校应有的教育功能。其实高校的功能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重要阵地,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和结合的桥梁。在科技突飞猛进发展的新时代,必须转变教育思想,从重知识的灌输转到重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众多知识中选择出有内在联系的最基本的知识,构成能够吸纳新知识的结构框架使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再学习的方法,并能没有畏惧感地从一个知识领域跳向另一新的知识领域,从而形成创新的意识。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前提。(二)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的知识能力达到综合化和广识化从培养大学生具有创新能力要求出发,高校的教学内容必须改革。现代社会要求高校培养的是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然而当今高校教学内容陈旧,专业设置面窄,特别是一些基础学科的教材,内容大大落后于时代的要求,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不但没有学习的主动性,更缺少学习的创造性。因此,应尽快更新高校的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专业面,加强概括性强、适应面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把最能体现科学的最新进展和远大前景的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变以教材传授为主要内容为增长经验、发展能力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具有高度分化和高度融合的能力。(三)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应用新信息的能力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一个学校,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办学思想。因此,教师必须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采取恰当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十分必要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