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主体功能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湖北省主体功能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姓名:贺瑶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区域经济学指导教师:曾菊新20080401湖北省主体功能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作者:贺瑶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郭腾云.徐勇.马国霞.王志强.GUOTengyun.XUYong.MAGuoxia.WANGZhiqiang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方法的回顾-地理科学进展2009,28(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19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的基于产业、企业的区位选择、空间行为和组织结构规律性研究阶段,和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0世纪80年代的区域总体空间结构与形态演化规律研究阶段,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空间经济学阶段.研究重点从抽象的纯理论研究演变为从总体出发寻求各种经济主体在空间中的最优组合与分异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研究.对于区域经济空问结构研究,经典区位论所揭示的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形态,基本上概括了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主要特征性规律,是当今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的基础性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是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的主要理论,这些理论不仅可以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提供理论范式,也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新空间经济学对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增长集聚的动力分析,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与方法.伴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的发展,其相应的方法也从静态分析模拟逐步向动态过程的空间演化模拟发展.新方法与技术手段在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中已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复杂性科学方法和GIS与RS技术的结合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2.期刊论文李雁.郭红.姜春晖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发展模式演变与优化——以东北地区为例-学术交流2009,(8)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发展模式的优化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经济空间结构随时间的变化处于不断的演变过程中,不同的模式导致经济空间结构的差异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模式演变受到国家宏观调控、地区经济协调、地域分工协调等机制的共同制约,东北地区经济空间发展模式的优化应以带状发展模式为主,在不同的小经济空间内部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模式,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有利于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3.学位论文王世豪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及发展机制研究——以广东省为例2007区域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进行的一系列经济空间运动。在我国经济转型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新时期的发展要求直接影响未来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的变化与机制;因此,在经济转型时期,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与其它任何时期的都不同,有其特定的内容和涵义,对这一时期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及空间发展机制与模式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作者选定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及空间发展机制与模式为主要研究内容,其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持续和创新发展。第一部分,从中国经济转型期和全球经济形势的大背景下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型要求出发,引出研究主题。并在界定概念、回顾和评述区域经济空间理论与文献的渊源、发展和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转型期新背景下的区域经济空间发展的核心理论体系:集聚一扩散理论体系。本文所构建的核心理论体系,旨在能正确解释转型期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并且能够实际运用这些理论解决问题,发展理论,预测未来。核心理论体系的实质就是讨论区域经济空间的资源配置问题;其理论观点均是围绕着核心一外围的空间结构来讨论集聚与扩散的空间运动。第二部分,在核心理论体系的指导下,重点对由于转型期而产生的一些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空间问题、以及为了适应经济转型新时期要求所必须解决的区域空间问题,进一步进行理论分析和理论扩展,建立有关经济转型期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若干理论模式和机制。主要分三个层面进行理论扩展:第一,从地区层面入手,分析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差异性问题,建立地区间非均衡空间集聚发展模式;第二,从区域中的微观经济基本单元一企业入手,分析跨区域中跨国公司的空间合作机制与空间效应;分析区域中的企业网络的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及空间结构模型;分析产业区企业技术创新的空间扩散一集聚机制与空间特性;第三,从地理微观基本单元一县域入手,讨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布局与优化问题,建立地理微观区域一县域空间规划的动力机制和理论模式。第三部分,论文以广东为例,从宏观区域空间和微观区域空间的不同空间尺度,对上述理论扩展所形成的空间发展机制与模式进行案例与实证分析。全文的研究脉络是:区域经济空间问题的理论演化→理论核心体系构建→理论扩展→案例与实证分析。本文研究的特色是:一、研究以核心理论体系为主线,层层递进,逻辑相连。即由全球与本土、省域、省内区域、城市及产业等宏观问题至县域、产业区空间和企业空间等微观研究领域。二、研究中着重宏观问题微观化,同时宏微观交融。在研究宏观问题时从微观的视角研究。比如在分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对本土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所产生的影响时,采用微观经济学的数理分析,反映宏观领域的问题。同时,在研究微观领域问题时也交融着宏观的前提和背景,最终反映经济转型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等宏观问题。三、突出实证与案例分析。论文的主要观点有:企业网络是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空间网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竞争能力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支撑网、培育面和生长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资源配置效率是决定区域经济差异性大小的关键。要建立高等级的核心一外围型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模式,形成高效的集聚→扩散机制,核心区要建立引致决策最大化的集聚发展机制。要重视城市聚集经济和空间结构及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建立;跨国公司作用下的集聚一扩散的空间效应是一个经济内生化过程;跨国公司具有优化本地区域空间资源效应、产业集聚放大效应和再次扩散效应。“新产业区”促成企业技术创新区域空间特性的形成,一个区域是否存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这个区域中的企业技术创新的空间扩散能力的强弱以及发展极作用的强弱直接相关。并且,一旦区域内产生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将对区域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企业网络的内生空间集聚模型是企业网络的主要模型;要充分重视县(市)域发展规划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和作用:新时期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县域规划是区域空间布局的突破口、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切入点。4.学位论文马丽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进研究2002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区域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及所形成的空间集聚程度和集聚形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征.该文主要就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进的动力要素、作用机制和空间结果进行分析.首先,全球驱动力和地方驱动力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影响生产要素空间分布的主要动力因素.其次,根据地方驱动力和全球驱动力的强弱程度,其作用机制可以划分为挑选型、融解型和抵抗型三种类型.最后,该文分别从企业、全国、区域三个层次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首先,目前中国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全球驱动力和地方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次,不同的省区,由于地方驱动力和全球驱动力的强弱不同,导致该地区在全国区域经济空间体系中的地位不同.第三,上海地区空间结构的演化是以跨国公司和外商直接投资为主的全球驱动力和以地方经济、文化、历史基础和国家政策为主的地方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第四,在上海地区经济空间结构中,上海市作为主核心,具有管理、控制和创新中心的职能;苏州市作为副核心,承担部分管理和金融职能;昆山是上海地区重要的加工基地和制造基地.第五,在中国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演进中,经济开发区的设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5.期刊论文陈小素.乔旭宁.CHENXiao-su.QIAOXu-ning基于GIS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3)文章基于GIS,以河南省为例,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进行研究,通过对IDW方法和Kriging方法的比较,认为利用IDW方法对一个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更为合适.并且在区域经济研究中,利用GIS技术实现了经济数据与图形数据之间的关联,使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模式和发展趋势以图形的形式清晰直观地表现出来,增强了其可视性,更利于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从而为促进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6.学位论文陈修颖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研究2004区域空间结构重组是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结构重构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实施开放的全球观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变革时期,区域空间结构重组既是这种大变局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实现持续发展的手段。在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研究领域,有关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并且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有效的研究方法,但对于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过程研究则很少,对于空间结构的重组研究则更少。因此,区域空间结构重组是一个区域经济学、人文地理学等相关科学领域较少涉足的研究领域,同时,也是我国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中无论是理论建设还是实践指导都急需的研究领域。本研究运用空间结构重组理论和区域经济、人文地理的研究方法,对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一般理论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并对不同尺度区域空间的重组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由3大部分内容构成一个逻辑体系:第一部分从全球和中国的社会经济大转型的新背景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型要求出发,引导出研究主题,并在回顾与评价传统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新形势、新背景下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研究的基础理论。第二部分是在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具体分析了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4大理论问题和4大实践问题。4大理论问题是对新阶段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4点基本认识,它们分别是:(1)区域空间格局演变的一般规律及中国特征;(2)区域空间重组机制研究;(3)区域空间重组动力研究;(4)区域空间重组的典型模式及解析。4大实践问题是对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具体指导,是制订区域投资政策、产业政策的参考依据,也是区域空间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其它各种专项规划的参考依据,它们分别是:(1)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途径;(2)区域空间结构要素的优化;(3)协同效应与区域整体优化;(4)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牵引空间战略。第三部分是多尺度的实证研究。根据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尺度理论及其尺度效应理论,将复杂的空间体系划分为三大主要尺度:全球空间尺度、国家空间尺度和感知空间尺度。全球空间尺度的空间结构重组分基于经济的、基于权力的和基于文化的三个层面分别讨论相应三种要素对全球空间结构重组的作用,最后分析三种作用如何结合,共同制约着全球空间结构的重组。全球空间结构重组格局和未来态势是国家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根本依据。国家空间尺度的空间结构重组以中国为实证,讨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和中国实施开放的全球观战略以取代封闭的国家观战略的新形势下,中国宏观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全新方案和主要内容,并探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空间竞争问题及政策建议。感知空间尺度是指国家级空间尺度以下的多尺度总和。以福建省为例实证了省级区域的空间结构重组规律,以湘江经济走廊为例实证了区域尺度的空间结构重组的一般规律和重组要点,以衡阳市为例实证了地方空间的结构重组。通过对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较全面研究,得到10点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或值得进一步讨论的结论:(1)区域空间结构重组有明确的理论基础。首先得到区域空间结构尺度理论和结构惯性理论的支持,而空间结构演化理论和区域空间格局重组理论则可以直接指导空间结构重组的实践。(2)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环境转型和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由国家观发展战略向全球观发展战略转型的双重背景下,中国实施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重组战略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所以需要,是因为中国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发展的区域空间结构是在国家按照计划投资和建设后形成的,空间景观呈现均衡、闭塞和缺乏流动的特点

1 / 5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