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在2009年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摘录(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湖北省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湖北食用菌产业在全国的地位问题食用菌是具有食用价值和营养保健功能的大型真菌的总称。湖北省大规模化栽培的4种食用菌是香菇、黑木耳、双孢菇和平菇,约占总产量88%,局部规模化栽培的1种食用菌是巴西蘑菇(随州曾都)、茶薪菇(远安)。白灵菇(厂水)。4种少量栽培的特色食用菌是杏鲍菇(新洲),血红银耳(麻城)。竹荪(阳新)和茯苓(罗田,英山)。食用菌在我国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的第六大农产品。2008年产量达到1600多万吨.产值约600亿元,出口创汇约15亿美元。湖北省食用菌2008年出口创汇额约1.52亿美元,约占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的三分之一,出口额约占全国10%,名列全国第二位,仅次于福建省食用菌产量80万吨,产值30亿元,分别占全国5%,名列全国第5位和第6位,名列河南、福建、四川、浙江和山东之后。湖北省食用菌产业面临十分激烈的竞争态势,全国发展形势好,周边省份发展快.沿海地区水平高。河南省是全国农业大省,棉籽壳和麦秆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丰富,双孢菇和白灵菇产晕高。总产量名列全国第一;福建省栽培种类多,历史悠久,产业基础好,双孢菇罐头出口加工企业多,双孢菇,毛木耳、杏鲍菇,银耳是其主导产品,出口额全国第一;浙江省主导产品香菇种植水平高,其次是黑木耳和灰树花规模较大,地方领导重视,地域经济实力雄厚,产业标准化水平较高。四川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双抱菇和毛木耳是其主导产品,近年来其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东北地区以黑木耳代料栽培为主.栽培规模大;山东省以双孢菇和平菇为主导产品,省农业主管部门十分重视;上海、广东基本上以工厂化设施化企业生产为主,其水平接近我国台湾省.部分企业设备从日本、韩国进口,产品面向海外或国内高端市场。二、食用菌产业的定位问题1.食用菌是农业的第三产业农业的第一产业是种植业,其主产品是大米,面粉,玉米,棉花,油料等,副产品是稻草,麦麸,玉米芯,棉籽壳.油菜杆等;农业的第二产业是养殖业,其主产品是牛奶,牛肉.猪肉,鸡蛋,鸡肉等,副产品是牛粪,猪粪,鸡粪;农业的第三产业是养菌业.其主产品是各种美味保健的菇菌产品,副产品是各种农林作物的有机肥料。种植业是躺在耕地上的产业,养殖业是站在地上的产业,养菌业是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的产业。养菌业是最能体现二维立体农业的特点的产业:物质循环再利用,对资源合理再配置,经济效益逐步叠加,对环境十分友好。2.食用菌产业的6大特点(1)食用菌产业是资源节约型产业:食用菌产业能有效地利用种养业的副产品.不需要抢占农用耕地,用水量少。(2)食用菌产业是环境友好型产业:食用菌栽培过程中不产业废水废气,而栽培废弃料能完全用作农业、林业、园艺业的有机肥料。(3)食用菌产业是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产业:食用菌产业可以家庭或者企业为生产单位,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减少劳动力转移成本,估计全省食用菌产业从业人员30万,产值约30亿。(4)食用菌产业是效益显著的高效益产业。两个劳动力的农村家庭种植香菇的年净收入约为32000-64000元(以8000袋计),种植双孢菇年净收入约为17000-49000元(以800平方米计)。(5)食用菌产业是健康食品产业:食用菌产品是高蛋白,低糖,低脂肪,富含多糖的纤维性食品,味道鲜美,能提高人体免疫能力,有效预防高血压、高血脂、癌症的发生,能满足“三高”人群的健康饮食要求。(6)食用菌产业是潜力巨大的增长型产业:目前仅城市中部分中等收入人群消费,多数城市居民和农村人口消费量极低,预计市场消费是现有产量的10倍。目前人均年消费干菇仅o.7kg,远低于发达国家,三、湖北食用菌三大产区的地域特色1、香菇木耳等木腐食用菌传统产区包拈随州、钟祥、京山、南漳、保康、房县、荆门、宜城,谷城、英山等,以鄂西北为主。鄂西北是我国黑木耳人工栽培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最早开始食用菌半人工栽培的地区(唐朝,房县燕耳)。鄂北也是我国香菇段木栽培的重要产区,随州香菇品质堪称国际一流,随州三里岗镇已经被命名为“中国香菇之乡”,草店镇也堪称为“中国花菇之乡”。独特的气候条件,深厚的群众基础,众多的加工出口企业,特殊的出口返税政策措施,以随州市曾都区、宜城、钟样和房县一批加工出口企业为龙头,带动了鄂西北食用菌产业发展,香菇和黑木耳品质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2.双孢菇等草腐食用菌新兴产区包括武汉新洲、东西湖、江夏、公安、潜江.仙桃、安陆、云梦、应城等武汉周边及平原湖区。武汉市双孢菇棚室栽培从1997年起步,至今仅有十余年历史,但产业发展步伐与升级步伐坚定而稳健。双孢菇栽培从茅草棚到砖混房,从机械化操作到自动化生产,从单一菌种生产企业到综合性生产加工,多种生产形式并存,都市农业从小农经济向规模化工业化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武汉市从科技局科技项目支持,到农业局、经贸委等各个部门,几乎涉及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部门都有专项经费支持;最近,厦门如意集团在武汉投资7000万元兴建工厂化栽培公司,从韩国进口设备已经到武汉,基建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这也是武汉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一个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武汉市新洲区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从村长、镇长到区长,一直到武汉市主管农业的市长,都始终将食用菌放在心里,抓在手上,落实到硬措施上。尽管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武汉市坚定不移推动双孢菇从盐渍加工向深加工转变,从依赖转口外贸到内贸外贸并举,对抗击金融危机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公安、潜江、仙桃、安陆、云梦、应城等水稻产区为代表,近年来大力开发双孢菇--中稻周年栽培模式,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利用早稻或中稻田进行双孢蘑菇地栽.较棚室栽培投资少,门槛低,劳动强度小,而水稻产区多数地方稻草、牛粪等栽培料资源丰富,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是一个农民增收的好产业,每亩产值是粮食产值的3倍到5倍,净利润是水稻的10倍左右。大多数水稻产区位于平原或丘陵地区,交通运输方便,市场信息灵通,使菇--稻周年栽培模式显示出强大生命力。3.食用菌反季节栽培产区位于湖北宜昌的远安县是反季节栽培食用菌的典型代表,而宜昌森源食用菌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集菌种生产、新品种研发、栽培模式开发、产品保鲜、产品深加工和出口于一体的龙头企业,在反季节栽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广大农村地区,食用菌种植必须以当地气候条件为基础,而我省的西南地区多数属于高山区或次高山地区,夏季气候凉爽,适合栽培鲜销食用菌的香菇.茶树菇等。远安县在反季节栽培香菇和茶树菇方面已经走出了成功的道路.每年夏季鲜香菇价格高,且市场稳定,为我省宜昌、恩施山区发展反季节栽培食用菌起到了示范作用。四.湖北食用菌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几个标志1.2004年以来我省食用菌产品出口一直稳居全国第二,占全省农产品出口的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标志着食用菌产业已经在湖北农业中占据重要地位。2.2006年11月,是省政府建国以来第一次在武汉新洲召开全省食用菌工作现场会,来自7个市州、14个基地县市主管农业的市长(州长、县长(市长)和农业局长参加会议;2007年和2008年,省农业厅连续两年分别在随州和公安召开食用菌工作现场会,标志着省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已经将食用菌产业纳入日常工作范围。3、省科技厅从2005年开始,每年都将食用菌项目纳入省科技攻关计划,2007年批准建设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今年又将食用菌列入科技特派员工作计划和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计划,标志着食用菌科技工作已经纳入科技部门的日常管理上作。4.省经贸委,发改委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在资金、项目和基地建设上向出口企业倾斜,促进了我省食用菌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食用菌企业实力明显增强。5.我省从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争取到两个食用菌功能实验室、两个科学家岗位和两个试验站,为在我省建立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培养稳定的技术队伍奠定了基础,标志着我省食用菌技术队伍建设进入一个新时期。6.今年4月1日省政府颁布《湖北省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并开始实施,以及2008年随州市将食用菌产业管理职能划归农业部门,标志着我省食用菌产业管理体制已经基本理顺,行业管理进入一个新时期。五.湖北食用菌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问题1、武汉周边地区应宜提高设施化种植水平,实现周年生产为目标,强化保鲜加工能力。武汉周边地区以提高自动化设施化水平为核心,以金针菇,杏鲍菇,蟹味菇等品种为主,不断提高产品出口创汇能力和大中城市周年供应能力。2、双孢菇棚室栽培应提高装备水平,减轻劳动强度,以实现冬季低温季节出菇销售为目标。双孢菇棚室栽培以实现春节产品销售为目标,提高机械化生产水平和冬季升温催姑设备水平,促进培养料集中配制与分散出菇的专业化分工。3、“菇--稻”周年栽培应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促进鲜销,开发蔬菜市场为目标。双孢菇“菇--稻”周年栽培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耕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实现双孢菇大中城市鲜销为主,促进健康食品走进千家万户。4、香菇的花菇生产应大力推广标准化无公害栽培技术,占领香菇高端市场。鄂西北香菇生产继续大力推广花菇小棚层架大袋摸式,不断普及推广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促进专业化分工,建设出口基地,继续占领国际香菇高端市场。5、山区反季节栽培地区应抓紧扩大生产规模,抢占冬夏两个市场。丘陵山区地区大力推广夏季香菇反季节栽培和香菇--中稻周年栽培模式,走港澳鲜销和国内大中城市鲜销的销售渠道,前者实现夏季销售,后者实现冬季销售。6、在广大棉产区应大力推广杏鲍菇、姬菇和秀珍菇规模化种植。大规模专业化设施化种植杏鲍菇、姬菇和秀珍菇,发挥棉籽壳资源优势和棉产区交通便利优势,创办大中型栽培场,体现规模优势.潜力巨大,效益显著。六、几点建议1、科学规划,进一步加强对食用菌产业的日常管理。食用菌产业是改革开放以来,由千家万户的分散种植逐步发展为规模化种植的出口创汇产业.省政府和农业厅已经连续3年在全省各地召开食用菌工作现场会。但是,食用菌产业在许多地方还没被列入“十一五”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食用菌产业管理的职能在一些地方还没有落实,食用菌产业管理缺乏专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队伍、专门经费的现象还普遍存在。食用菌产业板块建设经费支持力度还不够大,食用菌菌种管理和品种认定工作还没有完全进入实施阶段。2.切实加强对食用菌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导和指导,发挥民间团体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湖北省食用菌协会成立25年,每年召开一次新产品新技术交流会,随州市曾都区,武汉市新洲区,钟样市,宜昌市,远安县,阳新县等地方协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行业协会是联系政府和基层群众的桥梁,是联系政府科技人员、企业家、生产大户、市场营销人员的纽带,是市场信息、生产信息、科技信息、管理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是观摩学习的重要场所,必须充分认识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社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3.加强技术培训、示范和推广,建设不同栽培模式的食用菌板块基地,带动区域内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以湖北独具特色的花菇小棚大袋层架栽培,双孢菇--中稻周年栽培,香菇反季节栽培和杏鲍菇设施化栽培模式为重点,建立若干个核心示范区,不断开展技术创新,完善栽培加工技术,建立从菌种、原辅料质量到采收、加工、技术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化技术规程,通过培训、示范、观摩,建设高水平的食用菌板块基地。4.切实开展重大技术创新和重大科技项目攻关,解决制约湖北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湖北食用菌产业面临3个重大技术问题:(1)黑木耳代料栽培技术继续突破:东北地区黑木耳代料栽培技术已经成熟,湖北还在技术摸索试验阶段,段木栽培消耗林木资源,病虫害日益严重,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难以推广。(2)双孢菇保鲜成为重大安全隐患:双孢菇容易褐变,储藏保鲜期短,是制约双孢蘑菇鲜销的关键,使用荧光增白剂延长保鲜期带来食品安全隐患。(3)食用菌专业机械设备开发远远落后于其它地区,双孢菇培养料翻堆、上料、下料体力繁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200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