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中国玉器我国玉器发展简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讲义下载地址:地学/珠宝鉴赏ip为162.105.*.*的同学可以使用用户名:pku密码:pku下载ip为162.105.20.*的同学还可以使用用户名:dzx密码:dzx下载ip非162.105.*.*的同学匿名下载第玉讲源远流长的中国玉器:中国玉器发展简介大禹治水山子清乾隆故宫博物院藏众所周知,中国具有8000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我们的祖先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辉煌文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从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到气势恢弘的秦陵兵马俑;从名山古刹的亭台楼阁到圆明园、避暑山庄的皇家行宫、园林;从苏杭刺绣到敦煌壁画;从指南针的发明到造纸术的首创;从孔、孟、庄、墨的哲思到祖冲之、刘徽的算学;从陶器到玉器……,无不闪烁着我们中华民族祖先的智慧与勤劳,使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从石器发展而来的古玉器正是这些文化遗产和文化现象之一。我国古玉器的制造与使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素有“东方艺术”之美誉,令世人瞩目。其发生、发展以至成熟不下万年,且以功能广泛、造型丰富、装饰多样、工艺精湛、风格独特闻名遐迩。全球范围内,从考古发现及出土玉器看,古代世界上仅有中国、中南美洲(玛雅文化)和新西兰(毛利人)三大玉器产地,而论起源之早、延续之久、用途之广、工艺之精、艺术之美,中国是当之无愧的巨擘。绚丽多彩、精美绝伦的中国玉器不仅为华夏儿女所珍爱,也为全世界各国人民所青睐。在近万年的发展历程中,玉器被赋予很多价值和功能。除了从古到今都有的佩饰、玩赏功能以及本身的经济价值可收藏以聚敛财富(商代还曾作为货币,如贝形玉币)外,在不同发展阶段还兼具政治身价、道德内涵、礼仪功能以及作为宗教、丧葬用器。政治身价:如秦以前,每个想争正统,取代天子的人,必须要得到象征君权的“九鼎”,秦以后,玉玺成了君权的象征。据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用了一块上等的兰田玉(一说为和氏璧)制成一枚传国玺,以后各代帝王都看重这枚传国玺,认为要得了此玺,才是真命天子,得不到,天下会认为你是僭位者,自己心中也难安稳。东晋时的几个皇帝都没得到这颗玺,于是被人讥为“白版天子”。汉以后的各代还专门规定了达到某一级别的人才能有资格得到什么形制玉玺。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到清代,乾隆皇帝厘定的25枚宝玺,绝大多数为玉制。玉带也有级别规定,在唐代就明确规定了官员用玉带的制度,哪一级别的官员佩几块玉的玉带,不能逾越。用玉器作为政治等级制度的规范,早于秦汉的春秋战国时。成书不晚于战国的《周礼》记载了“六瑞”的使用规定为:天子用尺寸最大的镇圭,公用桓圭,侯用信圭,伯用躬圭、子和男用谷璧和蒲璧。不够某一级别身份的人不准持佩。《左传》中明确说,“匹夫无罪,怀壁其罪”。总之,从原始社会末期到清代,某些玉器一直是政治等级制度的重要标志器物。道德附身:中国西周以来发展起来的一整套用玉道德观。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君子比德于玉”。虽然先秦诸子对玉的道德,功用各有一套自己的看法,但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的这套用玉观一直贯穿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中。《仪礼·聘礼》详细而精辟地道出了儒家的用玉道德观。“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若长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玉燥不轻,温而重,是以君子宝之。”这番话,将儒家道德的仁、义、礼、智、信都涵盖。古代,人们用玉来象征伦理道德观念中高尚品德,在我们的悠久文化中扎下根来,对玉有着特别的感情。我们祖先们创造的文字中,有200多个与玉有关的字,多为美好,崇高之意。在成语中,当颂扬某人有高尚的情操和凛然气节,不愿卖身求荣、丧失人格苟活时,也爱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来比喻。因为玉在中华民族的心目中是美好、崇高之物,故以玉制的多为高雅,庄严的器物。魏晋时,玉器式微,有人竟用玉琢制成虎子(尿壶),当今专家们评其“亵渎之至”。中华民族爱玉本源于民俗,经过以儒家为代表的诸子的宣传、推崇、被思想家理念化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历代统治阶级阶级巧妙加以利用,玉的道德观和人格化,被广大的民众所接受,是玉器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礼仪功能:礼仪用玉一直占中国玉器的主流。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起,许多玉器如琮、璜、璧等,就一直被人们作为礼仪用器。形成一套完整,复杂的礼仪用玉系统。对玉器作为礼仪用器的规定最为系统化的莫过于《周礼》、《仪礼》两书。如前面提到的“六瑞”既是政治等级制的标志,也是礼制的具体体现。还有璧、琮、圭、璋、琥、璜合称六器是典型的礼器。《周礼》记述有“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六瑞和六器是封建社会礼仪用玉的主干。直到元代,皇宫举行祭祀大典时,还用了圭璧、黄琮、青圭、赤璋、白琥、玄璜。宗教用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宗教中,就用玉器作为沟通神和人的法器。红山文化中的玉龙和龙玦、良渚文化玉器中的人兽图案,都被认为是部落的图腾形象。商周时期,祭祀上帝和天地四方、山、岳诸神。“六器”就是祭祀六方诸神的祭器。中国土生土长的道家用玉作为法器也不乏记载。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玉造佛像在唐宋以后一直颇为流行。今天,在我国的北京,成都等地的著名寺院都还供奉着清代从缅甸传来的玉佛像,有的还成了镇院之宝,玉性洁雅,容不得污龊,有着一尘不染的高贵品德,在这一点上,与佛性相通,佛教充分利用了中华民族的爱玉心理。丧葬用玉:神秘的玉器还被认为,可使死者与天地沟通,因而用于丧葬。《周礼·春官》:“疏璧、琮以敛尸”’,郑玄注:“疏壁、琮者,通于天地。”在战国至汉代的一些墓葬中出土的玉器,可能就是时人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用于随葬的。玉也被认为能起死回生。道家的典籍中有不少这方面的荒诞记载。《抱朴子》说,玉是仙药,但极难得到,吞服黄金者寿如黄金,吞服玉者寿如玉。又说,服食玉后,能飞升成仙,刀枪不入,百毒不伤,水火不害。我国近万年的玉器史与历代的宗教、政体、伦理、道德、风尚、习俗、艺术、审美等社会现象密切相联,是玉与工艺巧妙结合的积累,它的时代风格及其地区特色极其鲜明,并逐步走向统一。一、我国古玉器的种类及演变中国古代玉器从单一的生产工具发展到几乎涉及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用器,有成千上万件。按用途大致可以分成礼乐器、仪仗器、丧葬器、佩饰、工具、生活用器、陈设器、杂器八大类。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里,各类器物的用途并非一成不变,比如有的既作为礼器,又作葬器,有的则先作某类,后又作它类。无论是品种还是形制,只有少数几种较为稳定,绝大多数都随时代变化而演变,有的早生早灭,有的晚生晚灭,还有产生虽早,使用时间却延续很长。(一)礼乐器礼乐器的产生源于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规定的整套礼制。这种制度规定了严格的、不准逾越的等级差别,借以维护奴隶主统治秩序。主要体现在祭祀、朝享、交聘、军旅等活动中。相应地,一些用于这些活动的器物被赋予了特殊意义,成为礼制的体现,即所谓“藏礼于器”。除大家熟悉的青铜器外,一些玉器也被用作礼器,奴隶制衰落以后,礼制的内容虽有变化,青铜器也渐渐退出礼器行列,但一些玉器直到封建社会晚期还是重要礼器。《周礼·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里的璧、琮、圭、璋、琥、璜就是礼器。其次如瑗、环、块、珑等在不同时期也曾作过礼器。下边我们介绍这些玉器及演变。(一)礼乐器1、璧:形状:中间有圆孔的圆形板状体。《说文》释璧:“瑞玉,圜器也。”《尔雅》说“肉倍好,谓之璧。”。意思是肉为好的二倍,为璧。所谓肉即边,好即孔。实际上,边径为孔径二倍左右的璧并不多见。璧是古代最重要的玉礼器,其使用年代之长,出土地域之广,数量之多,是其它玉器无法比拟的。玉璧(良渚文化)璧的用途:①礼器:《周礼》说璧是祭天的礼器;②礼物,史书上不乏以玉璧作为馈赠品的记载;③作佩玉,这种玉璧一般较小,往往璧身有穿孔或系痕;④随葬品。大量的新石器到汉代的墓葬发掘证实了这一点。(一)礼乐器璧的演变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璧除了基本形状为中有圆孔的圆形板状体外,有许多变化,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璧的发展大约经过了素璧、有纹璧、出廓璧、异形璧等几个阶段,其中有些阶段,部分种类是共存的。璧从石斧发展而来。一些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一种状若方形的石璧,表明了有孔石斧向圆形演变的倾向。在新石器时代,石斧是男于的专利生产工具,由石斧转变而来的玉璧,代表男性、阳性,成为祭天的礼器。早期玉璧的特征:①状近方形;②边缘近刃形(石斧演变遗留的痕迹。红山文化)的玉璧;③边缘无刃形,较厚,圆孔往往有对钻痕(良渚文化);④光素无纹。有纹饰璧在商晚期即已出现,起初是有的玉璧肉面刻有数圈同心弦纹。西周开始出现龙凤纹璧,并于东周以后兴盛;春秋中期龙凤纹的龙凤身躯省减省,并突出龙的地位;春秋晚期龙纹进一步简化,凤纹消失,只用S纹表示龙头,以卷云纹代表龙身龙角。这种蝌蚪状简化的云纹就是战国谷纹的渊源。(一)礼乐器战国时起,出现谷纹、蒲纹璧,且常与龙凤纹一起使用。一般内外圈龙凤纹,其间饰谷、蒲纹。镂空纹璧以及镂雕出廓璧在战国也开始出现。到汉代,出廓镂空雕璧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出廓部分愈变愈长,以至长度几乎与璧径相等;玉璧纹饰的中心似乎已移到廓外,外廓纹饰更加精巧,璧肉则只有简单的纹饰,整璧部分变得无足轻重。西汉始,外廓还有雕上“益寿”、“长乐”、“宜子孙”文字的。东汉以后,璧发展急剧转衰。青玉龙纹璧商代晚期玉璧战国早期玉方形璧红山文化白玉镂空凤穿花璧元玉透雕双龙谷纹璧西汉中期玉双凤饰谷璧西汉中期玉透雕蟠螭饰璧东汉(一)礼乐器2、琮:形状:中间为圆筒状,外圈作正方或钝角四方的器物。《周礼·大宗伯》:“琮之言,宗也,八方所宗,故外八方象地之形”。但考古出土玉琮未见八方形者。用途:祭地之器,所谓“以黄琮礼地”。或说是“财富与权力的象征”、“与原始宗教、巫术活动有关的器物”。除此,可能还是宗后及夫人的瑞玉,也人认为它代表女性,象女阴之物,是古人崇拜性器之对象。玉琮良渚文化(一)礼乐器玉琮从良渚文化早期出现,良渚文化晚期到商代达到鼎盛阶段,西周开始渐渐衰落,春秋战国以后,主要成为敛尸用器,玉琮式微,汉初尚有极少数,大约在东汉已不见,基本退出历史舞台,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根据良渚文化早期墓葬出土的内外皆圆,雕琢精美的手镯式玉琮,考古学家确定,玉琮起源于手镯。良渚文化早期玉琮内外皆圆,且造型规整,构图严谨,纹饰为阴线刻神人兽面纹,图案线条流畅而对称。内外皆圆这种雕琢手法,一直影响了玉琮的整个历史阶段,甚至青铜器纹饰的构图也受到玉琮的深刻影响。良渚文化中期,琮造型变为外圆内方形,并由单节向多节(驵琮)发展,同时纹饰由平面表现兽面纹变为以每节转角为中线。雕琢带冠神人兽面纹,纹饰繁复精细。晚期:琮向长和下细上粗的方向发展(最长达33厘米)。兽面纹又归于简单,常常在每一节的转角线两侧雕上一两个圆圈,仅具象征性。从早到晚,玉琮遵循着由圆变为内圆外方;由短变长;纹饰由简单→复杂→简单演变规律。玉兽面纹镯式琮良渚文化南京博物院藏玉琮石峡文化玉琮良渚文化(一)礼乐器商代玉琮,承良渚文化发展而来。明显特征有:①长度变短,从不足2cm到10cm左右(妇好墓出土的琮高仅2.7cm,另一件大琮高10.4cm)。上下宽度渐趋一致;②外周转角由接近钝角变成直角或仅象征性保留四根长形柱子,而不是方形切割;③中心圆柱的外边由良渚文化的与圆柱相切,变成割线,将圆柱外边割去,仅剩四条弧状线;④阴线刻兽面纹变为双刻或浅浮雕商周式兽面纹;⑤琮体由细长变粗矮,中心上下对穿圆柱与方筒界线更加分明。西周以后的玉琮,以多节琮常见。与良渚文化和商代相比,多节琮琢制工整,给人以四平八稳的印象。琮器身粗短,上下宽度一致。兽面纹琮承袭商代,变化不大。春秋战国,琮已式微。除驵琮外,总的特点是制作粗糙,如辉县春秋墓中出土的一件

1 / 1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