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漳州市依港立市暨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序言海洋是蓝色国土,巨大资源宝库。加快发展港口及海洋经济,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宝贵经验,是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的现实需要,也是沿海地区加快发展的战略选择。漳州地处海峡西岸南部,海域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是陆域面积的1.5倍,占福建的13.7%。海岸线682公里,占福建的20.5%,有5个县(市)在沿海,是典型的海洋资源大市。未来漳州要持续又好又快发展,潜力在海洋,后劲在海洋,希望也在海洋。编制和实施《漳州市依港立市暨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于发挥海洋资源比较优势,加快实施“依港立市”发展战略,建设港口大市和海洋经济强市,凸显漳州在海西的位置,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根据市政府要求,市发改委牵头各县(市、区)、有关开发区、市直涉海部门共同编制《规划》。《规划》以市第九次党代会、市委九届三次全会精神和《福建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暨“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依据,主要阐述规划期政府发展港口及海洋经济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行为方向,是规划期内我市港口及海洋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指导,是统筹港口及海洋产业发展布局和重点项目建设的重要依据。第一章依港立市和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漳州港口及海洋资源状况1、港口岸线和综合资源优越。拥有厦门湾(南岸)、东山湾、诏安湾、浮头湾、佛昙湾等20多个天然港湾,其中厦门湾2(南岸)和东山湾为深水港湾(全省深水港湾6个)。规划招银、后石、石码、古雷、云霄、东山、诏安七个港区,近期规划码头岸线50.5公里,可建各类泊位254个,其中深水泊位138个(5-10万吨级35个,10-20万吨级10个,20万吨级以上13个),中小泊位116个,港区陆域总面积4357万平方米,可形成吞吐能力货运4亿吨,客运840万人次/210万辆。特别是招银、古雷两个深水港区(古雷港为国际第19号停泊点)靠近国际主航道,港湾不淤且避风条件好,水深和锚地条件可满足建设第五代、第六代集装箱码头需要。拥有大量平坦的港口后方陆域土地和充足的淡水资源,发展以港口为依托的临港工业和物流综合条件优越。2、海洋渔业资源突出。沿海滩涂丰富,资源分布集中,呈缓慢淤涨状态,浅海滩涂11.23万公顷,渔场1.5万平方公里。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物种多样,植物200多种,浮游生物607种,鱼类213种,软体动物212种(含贝类),节肢动物约72种,底栖生物305种。2005年海产品总量148万吨。列入国家、省批准渔港43个,其中国家中心渔港1个。3、滨海旅游资源品位较高。主要有海岸地质地貌、海滨风光、红树林、珊瑚礁等滨海自然生态、海洋温泉和海岛自然风光,海滩景观景点特色突出,旅游开发价值较高。沿海拥有3个4A景区(东山风动石景区、天福茶博物院、东南花都)、一个国家级地质公园(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其中南碇岛为全国十大最美岛屿)、3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天福石雕园和龙佳山庄等)、6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山乌礁湾国家级海滨森林公园和九龙江、漳江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东山关帝庙、白礁慈济宫、云霄开漳圣王、旧镇乌石妈祖等台湾祖庙众多,3关帝、陈元光和妈祖等文化,传承厚重,影响深远。4、海洋矿产和化学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56种,探明储量32种。矿产中固体矿47处、地热2处、矿泉水53处、医疗矿水1处,矿产品期望值700亿元,其中硅砂和海砂已探明总储量5亿吨。海洋化学资源丰富,拥有盐田30万亩。5、海洋能源和岛屿资源开发潜力大。沿海风能、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新能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有望形成新的优势产业。沿海大小岛屿143个,岛屿岸线2098公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二、漳州“十五”期间海洋经济发展成就1、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海洋产业增加值87.35亿元,占全市GDP的13.9%,五年年均增长13.2%,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2.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五年年均分别增长6.6%、24.9%和21.5%。2005年海洋产业总产值191.23亿元,年均增长14.9%,其中海水养殖产量85.86万吨,居全省首位。临港燃煤电力年发电量360万千瓦,居全省第一。建成漳浦六鳌一期3.06万千瓦和东山3.6万千瓦两个风电场。2、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海洋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66.6:13.1:20.3调整优化为2005年的49.5:21.4:29.1,呈现了一产比重下降,二产、三产比重同时提高的好势头。初步形成海洋渔业、临港工业、水产品加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五大海洋产业。海洋产业日益优化,2005年总产值中,海洋渔业占39.1%,海洋精细加工业16.7%,滨海旅游业占9.3%,海洋港口运输业占7.2%。3、港口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码头泊位、公路、电力、供水、通讯等港口设施和集输运网络持续完善,建成漳诏、漳4龙高速公路,新增高速公路里程220公里、等级公路里程1377公里,龙厦和厦深铁路漳州段已经开工建设。至2005年,已建生产性码头岸线长4150.2米,生产性泊位53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8个、5000吨级泊位6个、3000吨级泊位1个、500-3000吨级泊位18个,年综合货物通过能力1436.5万吨,旅客发送能力256.3万人次,车辆发送能力24万辆。2005年港口货物吞吐量2081万吨,是2000年的5倍,年均增长38.7%。专栏一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海洋产业是人类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进行的各类生产和服务活动。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直接从海洋获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2)直接从海洋获取的产品的一次加工生产和服务;(3)直接应用于海洋和海洋开发活动的产品的生产和服务;(4)利用海水或海洋空间作为生产过程的基本要素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5)与海洋密切相关的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社会服务和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海洋经济统计分类与代码》HY/T052-1999的规定,海洋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第二产业包括海洋油气业、海滨砂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海洋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社会服务业等。无论其所在地是否为沿海地区,均可视为海洋产业活动。海洋相关经济活动包括:(1)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期基础活动,包括海洋调查、海洋测绘、海洋资源勘探等;(2)海洋科技研究与开发,包括国家支持的基础性研究、高技术开发等;(3)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包括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生态建设、区域性海洋污染整治等,以便保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4、港口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口岸开放发展较快,目前有3个一类口岸(招银、后石、东山三个港区),5个二类口岸(石码、旧镇、下寨、冬古、宫口),1个海峡两岸直航试点口岸(招银港区),1个对金门海上货运直航口岸(招银港区),5个对台小额贸易点(浮宫、旧镇、礁美、东山、宫口),2个对台短期渔工劳务接送点(东山、旧镇),2个进口废钢船直航交接冲滩点(东山港区、漳浦六鳌)。招银港区口岸为临时对外国5籍船舶停靠点。以港口项目为重要组成部份的外资和台资项目有力地推动我市利用外资快速增长,五年实际利用外资35亿美元,出口总额74亿美元,年均增长35.1%。5、科技兴海、海洋环保和海洋综合管理卓有成效。“科技兴海”战略富有成效,海洋精细加工、海洋矿产开发、海洋能利用等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海洋环保不断得到加强,重点港区、入海河口、湿地、红树林及滩涂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和保护,海洋生态良好。海洋综合管理能力持续增强,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6、海陆联动、港城互动效应逐步显现。确立了“依港立市”的发展战略和生态工贸港口城市的发展定位,更加重视港口和海洋资源开发,更加重视陆域和腹地拓展,初步形成以港区带工业区、陆海联动、港城互动的发展格局。三、漳州发展港口及海洋经济的环境与条件综合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与条件,未来漳州发展港口及海洋经济,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诸多制约因素。1、今后五到十年是漳州加快发展港口及海洋经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世界和国内港口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快速发展期,重化工业正处于转移高峰期,未来5-10年国内外重化工业将基本转移到位,依托优质港口资源吸引重化工业等项目落户漳州成为可能;二是中央明确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漳州既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区,更是近1000万台胞的祖籍地,具有地缘、人缘和政策等优势,对台港口及海洋经济合作的优势比较明显;三是市第九次党代会和市委九届三次全会确立“依6港立市”发展战略,有利于各项资源向港口和海洋倾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漳州海洋资源丰富,深水岸线优质,80%左右的岸线资源处于原始状态,土地和淡水资源充足,开发成本较低,在全国东部沿海未开发的岸线中综合条件优越,适合重特大临港项目落地,是加快发展港口及海洋经济的现实基础;五是招银、石码、后石三个港区整合进厦门港,有利于争取厦门港政策延伸,借助厦门港的实力,加快三个港区的设施建设,提高厦门港南岸港区的竞争力;六是未来5-10年漳州人均GDP在3000美元左右,处于工业化中前期向中后期迈进阶段,处于城镇化步伐加快、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加速的重要时期,发展的内在动力比较足,有利于调动民间资源加快海洋经济发展;七是厦深和龙厦铁路漳州段将于2010年左右建成运行,招银(后石)、古雷、东山三条铁路支线已纳入规划并将适时投建,长期制约漳州港口发展的铁路瓶颈将彻底打破,漳州将与全国铁路大动脉连成一体,优质的港口资源优势更加凸显,腹地和发展空间将得到极大拓展,作为东南沿海重要出海口的条件基本成熟。2、港口及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一是东南沿海都把发展港口及海洋经济当作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竞争日益剧烈;二是国家实施新一轮的宏观调控,临港重化工业大部份纳入新一轮的调控范围,项目审批、核准的难度加大;三是我市目前港口及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第二产业比重偏小,产业集群发育不成熟。港口结构性矛盾突出,七个港区发展定位有雷同现象,不利于资源优势的总体发挥;四是港口及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投入相对不足,综合集输运网络相对滞后,对后方腹地的带动作用有限;五是海洋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日益7突出。渔业发展与其他海洋产业发展的矛盾日趋尖锐,渔民转产和安置比较困难。管海、用海不够规范,岸线使用不尽合理。海洋综合管理和协调机制有待完善。海洋防灾减灾体系不够健全,海上突发事件应急救助、海洋灾害预警监控等公共服务体系薄弱等。这些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努力逐步解决。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定位、目标和布局一、指导思想今后一个时期,漳州实施“依港立市”和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港口大市、工业强市和生态名市”的发展目标,以项目为抓手,以港区和临港工业区为载体,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港口经济发展为突破口,深度开发和集约利用海洋资源,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突出发展临港重化产业,加快打造厦门湾(南岸)和泛东山湾两个海洋产业聚集区,构建竞争力强的海洋产业体系,带动、辐射陆域和腹地联动发展,形成港城互动、海陆联动的发展格局,把漳州建成东南沿海的港口大市和海洋经济强市。二、基本原则1、坚持调优结构、做强产业。坚持有进有退,调整优化港口及海洋产业,重点发展临港工业、水产品精深加工、临港物流业和滨海旅游业,加快改造传统海洋产业,积极培育新兴海洋产业,打造产业链完整、带动力强的海洋产业体系。2、坚持港城互动、海陆联动。统筹海洋和陆域发展,把港口、海洋开发与城市、陆域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布局海洋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