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探讨doc8(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湖北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探讨当前,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全国许多县市的热门话题。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关键在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把握区域规划原则,正视差距,发挥优势,抓住重点,化解难点,着力解决好提高系统思维能力、增强发展动力、提高经济活力等问题,使县域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水平。一、把握区域经济理论和规划原则应用方向,提高研究县域经济的系统思维能力。首先对这一理论进行论述并提出生产地域分工和区域经济学说的是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后来马克思在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地域化的历史发展规律时提出了劳动地域分工的思想。劳动地域分工是分工的空间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区域经济和经济区划理论的基础出发点。地域分工、部门分工、专业分工都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结果。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各种条件的差异性是研究其生产地域分工的基本依据。马克思深刻指出,地域分工(区域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社会的分工产生新的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又促进了地域的分工和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区域经济从广义来说,除了空间条件外,还体现着自然条件、地理条件、经济条件和人的因素的组成。所以马克思说,“劳动生产率是和各种自然条件结合在一起的”。建立在发挥地域优势基础上的分工和相互之间的协作,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符合系统思想的。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区域经济理论的要点可概括为:劳动地域分工是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和经济区划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地域分工和区域经济是劳动生产率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历史的进步;地域分工和区域经济是一种新的生产力,它可以促进生产关系的改造和完善,是今天促进体制改革的推动力;发展区域经济必须坚持系统论的思想方法论原则,也就是坚持区域规划的整体性原则、协调性原则、结构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最优化原则等。这些理论观点和原则必须用于指导县域经济的实践,从而使我们在运用区域经济理论和区域规划原则的实践中,不断提高研究县域经济的系统思维能力,更好地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二、坚持结构性和协调性原则,增强县域经济的发展动力在区域规划中必须遵循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协调发展的原则。区域规划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为了找出一个最佳的结构,得到最好的效果,即从本地区条件出发,进行最佳功能重新组合和调整各要素的关系,使其在空间和时间上处于最好的状态,从而找出最佳的经济结构。这就是区域规划的功能结构性原则。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产品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价格结构,积累与消费的结构等。坚持结构性和协调性原则,目的在于建立合理的区域经济结构,发挥区域经济优势,科学配置物质和人文资源,促进经济、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当前,无论从全国还是地方的情况看,普遍存在需求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矛盾突出、价格结构不协调三个问题:一是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不协调。一方面我国投资率不断上升,从2000年的36.4%上升到2002年的39.4%;而消费则不断下降,从2000年的61.1%下降到2002年的58.2%。我市今年上半年投资增长22.4%,而消费只增4.8%,比去年同期下降4.3%。二是产业结构矛盾加剧。主要是二产业与三产业增速不协调。三是生产资料销售价格与居民消费价格变化不协调。我国上半年生产资料价格累计上涨6.5%,而同期居民消费价格仅上涨0.6%,零售物价下降0.4%,生产资料销售价格与价格总水平的变化形成巨大反差,出现上游产品价格大幅上升,下游产品价格滞胀的矛盾局面。产生三个不协调、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在于需求不足,消费拉动力偏弱。解决问题的根本路径在于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强化结构调整、推动科技进步、扩大最终消费,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为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动力之一:调整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总体上可围绕降低国有经济比重、提升非公有制经济比重,降低第一产业比重、提升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和加强基础产业、培育支柱产业、扶持优势产业、发展先导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的思路进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就会使各产业间的比例协调,产业关联顺畅,产业组织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化的要求,从而必然对合理利用县域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经济发展产生强大动力。动力之二:扩大最终消费,振兴第三产业。当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是消费需求不足。几年来扩大内需偏重于扩大投资需求,造成投资与消费的增长不协调。投资增加会带来GDP的增长,但投资需求是中间需求,扩大投资增加投放的货币转化为消费需求,客观上会受到住房改革、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等诸多因素对即期消费的制约,且扩大投资会产生新的供给,需要下个周期的消费扩张来平衡。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扩大消费需求是平衡总需求、促进第三产业增长、提高地方税性财政收入的根本途径。如果消费需求真正启动和扩大了,不仅可直接振兴消费品市场,而且还会促使消费性需求转化为生产性需求,并间接地振兴投入品市场,从而带动产销两旺,化解供求矛盾。要改进消费政策,放宽对住房、电信、汽车、旅游等消费热点领域的政策上限制,尽快完善推出汽车消费政策等鼓励消费的措施。从而有效地增强消费这驾“马车”拉动力。动力之三:推进城市化,激发农村发展动力。我国农村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于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农村剩余劳力进城务工人员已经由九十年代中叶前的“候鸟”式流动队伍转变成“安营定盘”式的新型工人队伍。许多农民工自身在被城市化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家庭迁入城市。现在,全国大约有8000万至9000多万的农村籍劳动工人支撑着城市的发展,他们是城市新型的工人阶级。新型农民工进城落户面临的主要障碍是受到传统户籍制度的制约。要推进农村人口城市化,首先必须消除城市对农村人口的迁入壁垒,实施公正的结构性区域人口规划原则,使城市成为全体人民的城市而不是城市人自己的城市。其次要通过发展工业园区、集镇,在推进农村工业化的同时大力推进人口城市化进程。三、坚持开放性和最优化原则,提高县域经济活力任何县域都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区域规划的开放性原则就是使本地区成为不断保持与外界(国内、国外)进行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等交换的动态复杂系统。任何一个地区,搞好开放就有活力,自我封闭必然障碍经济发展甚至窒息生机。时到今日,战略和决策上的封闭基本不复存在,但观念上的封闭即思想不够解放的现象却仍不少见。所以,坚持开放性原则发展县域经济,关键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最优化原则配置资源。为此,就必须坚决破除传统旧观念,坚持在发展思路上与时俱进、在政策措施上与进俱进、在发挥区位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上与时俱进。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力提高县域经济的活力。首先,要转好“两个轮子”,从提高开放质量和水平上求活力。对外开放要坚持宏观调节和微观搞活相统一,把扩大对外开放的程度和提高开放质量水平结合起来,转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轮子。“引进来”要注重改善投资环境,合理引导外资投向,优化外商投资结构,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整体效益。要更加重视坚持以质取胜方针和市场化战略,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重数量和速度、轻质量和效益等问题。特别要十分注意把引进技术和开发创新结合起来,把引进的资金同县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自身的创造性劳动结合起来,务求与时俱进求质量,开拓创新求效益。“走出去”包括企业资本“走出去”和产品“走出去”两方面内容,这是我们适应经济全球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企业做大做强的战略选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看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水平和效益。今后,我们不仅要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资本“走出去”,抢摊国外市场,而且要拓宽“走出去”领域,要从航运、餐饮、贸易企业“走出去”,发展到生产加工、资源开发、工程承包、农业合作和研究开发等更宽领域、更多项目“走出去”;对外投资方式也要由建点开办“窗口”,拓展为投资办厂带动国产设备材料出口、跨国兼并、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设立研究中心、创办工业园区等多种方式。如青岛海尔集团现在已“走出去”在国外创办了46个子公司、9个工业园区、15个研究中心,生产58个系列9200多种家电产品销往海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们实施“走出去”战略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未来要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和技术壁垒,要适应全球化的挑战,亟待增强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此,必须通过标准化、技术化、信息化、多元化的途径去开拓“走出去”的新局面。目前,欧共体拥有的技术标准10万个,德国的工业标准1.5万种,日本有8000多个工业标准和400个农业标准。对此,我们要通过推动科技进步、引进人才、举办认证知识培训班或建立技术发展专项基金等办法,帮助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和质量认证,利用“洋认证”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帮助企业突破壁垒,走向国际大市场。其次,要发展规模企业,从品牌创新上求活力。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注重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有支柱产业,才能有规模经济效益。改革开放以来,漳州引进项目不比泉州少,但规模经济却比泉州小。主要原因是我们许多县域的引进项目存在“四少一多”:即跨国公司投资项目少、资本技术型企业少、品牌企业少、创高税利企业少;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多。没有形成龙头企业或支柱产业群。因此,亟须进一步强化区域规划,发挥“后发优势”,着力发展基础产业、主导产业和战略性产业。基础性产业主要包括高优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基础设施和原材料工业,它们对县域经济增长具有一种整体效应功能,对其他产业建设的规模、质量和生产能力的发挥,常具有“瓶口”的制约作用。主导产业的前后产业关联度大,在产业链的延伸中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能发挥以一当十的扩张效应,是经济增长的主力军,起着支柱性的决定作用。有条件的县域还要着力发展战略性产业,主要着眼于未来主导产业的超前建设,它标志着一个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连续性,是产业发展的后续力量,决定一个地区未来经济增长的后劲及其发展方向、规模速度和竞争力。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加强区域经济管理,强化实施产业协调、效率优先原则,包括结构协调、组织协调、素质协调、品牌创新协调等。产业协调作为一种较好的产业状态,有利于形成较高的产业聚合质量和较好的结构效应。其结果不仅可以促进产业内部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扩散效应,而且可以产生较大的外部经济效益,其功能主要体现于它有利于促进区域块状经济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优先发展最适宜发展的产业,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当然,其根本出路在于推进科技进步和品牌创新,这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做大做强企业规模的根本途径。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要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必须着力抓好科技进步和品牌创新。一是依托产业群聚合效应和科技进步,进行制造业品牌创新。一方面可在原有企业加强技术改造上进行品牌创新,另一方面,要继续坚持引进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项目相结合,尤其要注重引进跨国公司具有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素质的高中档项目,以缩短创新品牌做大产业规模的时间差,更快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二是依托区域自然物质基础和人文政策优势,进行高优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品牌创新。要鼓励民间资本的积极投入,利用本地资源采取“引智创新”模式拓展高优农业企业和农村加工产业的品牌创新。积极引进能吸纳现代生物技术与基因工程技术发展高优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项目,加快高优品牌的创新,促进农村加工业规模经济的发展。三是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旅游网络建设,创新旅游经济品牌。根据各地自然人文景观的不同特色,做大做强旅游规模经济将效益可观。四是整合商业资源,优化商业网点布局,进行大型专业市场和超市品牌创新。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