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路径下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实践与思考摘要:建设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是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覆盖面、便利性的重要措施之一,其建设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欠发达地区的商业可持续问题。本文从可持续路径出发,分析了政府化建设模式和市场化建设模式的特点,提出基于政府引导下的市场化模式是欠发达地区推进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的可持续路径,并以陕西铜川宜君农村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为例,总结梳理了近年来站点建设的实践做法,并据此提出完善相应协调机制、着力保持供需平衡、切实防范各类风险、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不断强化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等相关政策建议等。关键词:普惠金融;金融综合服务站;可持续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0017-2017(8)-0042-04有效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便利度是增强金融服务可得性的关键。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总量较小、交通不便、人口相对较少且居住分散等先天劣势,导致金融成本过高、金融市场不活跃、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等。为此,通过建立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能够有效延伸金融服务的半径,带动当地群众主动参与金融活动,共享现代金融改革成果,推动县域金融市场发展,充分释放金融扶贫的“红利”,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但同样受欠发达地区金融欠发达的影响,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的“存活”问题尤为突出,建成后能否具有可持续性值得思考。一、可持续性路径下两种模式的分析欠发达地区发展普惠金融面临商业可持续性的问题,并由此引发市场行为和行政行为两种争议。基于此,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也面临政府化模式和市场化模式两种模式的选择。(一)政府化建设模式由政府主导推进建设,主要依靠出台政策、财政补贴等统筹各类行政资源,采取行政手段管理,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政府机构的乡村延伸。其典型特点为:从目标意义来说,更侧重体现公平性,兼顾广大群众、特别是偏远地区贫困弱势群体的可获得性,因此在偏远地方布点可能性较大;从建设管理来说,属政府行为,由政府全资建设,依靠政府行政手段管理,站点工作人员多为乡村干部兼职;从服务功能来说,结合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更侧重加载物流、电商等直接推动经济增长的功能,较少考虑金融功能,特别是金融交易的安全性。(二)市场化建设模式由市场主导推进建设,主要依靠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必要时可采取一定积极措施引导市场,但不干预市场,尊重市场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其典型特点为:从目标意义来说,更侧重体现盈利性,在金融扶贫的政策背景下,虽可容忍“薄利”,但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方向,偏远地点布点可能性较小;从建设管理来说,属市场行为,多由金融机构出资建设,可视为金融机构的网点,依靠市场化手段管理,站点工作人员多为公开招聘人员,人员专业素质相对较高;从服务功能来说,由于建设方多为金融机构,因此更侧重加载金融功能,特别是盈利性较高的金融业务,注重考虑金融交易的合规性和安全性。(三)基于成本收益的两种模式的比较通过上述分析可见两种模式在欠发达地区实践均有利有弊。《??务院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普惠金融的定义为“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从这一定义出发,普惠金融的基本原则是机会平等、商业可持续、成本可负担。本文从政府、金融机构、当地群众、第三方平台(电商、物流等)进行比较,具体比较见表1。基于上述比较,政府化建设更能体现普惠金融本身的政策性和公平性等社会功能,站点较易建成且广覆盖,但缺乏市场竞争检验,且受政策因素影响较大,站点建成后的存续性、活跃度等不稳定。市场化建设会因为金融机构的逐利性而牺牲部分贫困弱势群体利益,在经济人口先天条件不佳、政府基础性投资和补偿机制缺失、金融机构内部追责机制严格等影响下较难实现覆盖面、便利性的提升,但站点建成后的可持续性相对较强。因此,笔者认为,就欠发达地区而言,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不能走单一的政府化模式或者市场化模式,必须运用政府“有形的手”弥补市场失灵,在政府行为的引导下实施市场行为,促进站点可持续发展。二、政府引导下市场化模式的探索实践陕西铜川宜君是人民银行确定的欠发达地区首个、全国唯一一个县级“农村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在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上进行了积极实践,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覆盖面、便利性。(一)“政府平台、市场运作”的管理模式政府负责站点建设,包括提供经营场所、完成标准化设计、面向社会统一招聘站点工作人员等。金融机构、物流和电商可根据市场需求自主选择是否进驻站点开展业务,若开展则必须按照统一的制度布放金融机具、宣传资料等,承担部分经营费用。这一管理模式通过运用一定行政资源、有效降低机构成本先建设,再推向市场检验,让服务站在市场竞争中接受检验、提高运作能力。(二)“中心村(乡)的村(乡)中心”的选址原则“中心村(乡)”指选址必须首先在人口相对密集、经济总量相对较大、交通相对便利的乡村,“村(乡)中心”指选址必须在上述乡村中人流量较大的核心地段,有效确保站点建成后辐射更大范围、服务更广人群,同时依靠高业务量实现盈利。根据这一原则,宜君县首批在下辖9个乡镇政府所在地率先建成首批,随后按照人口密集度和经济活跃度递减原则逐步延伸至村级。对于人口低密度、经济总量较小的偏远村,从成本效益出发不单独建站,依托原有“惠农支付服务点”升级改造,加载金融服务“全功能”。(三)“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乡镇”的服务功能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的主要功能包括:农村金融服务站、信息采集服务站、农村电商服务站、农村商超服务站、农村物流服务站(简称“五站统建”)。通过加载电商、商超、物流职能将金融发展与服务实体经济紧密连接,在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同时,通过拓展服务站“经营范围”增加站点工作人员“收入来源”。具体站点功能见表2。(四)“普惠金融教育培训基地”的有效补充受经济、交通、人文等多方面影响,农村地区群众金融知识普遍缺乏,亟待通过教育引导其积极参与金融活动,运用现代金融工具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更好地扩大金融需求、活跃金融市场、维护金融稳定,进而增强站点的可持续性。为此,依托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同时成立“普惠金融教育培训基地”,搭建延伸至村级的教育培训实体网络体系,面向当地村民提供日常金融咨询和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五)“五大措施”的配套保障资金补贴,包括政府财政每月给付站点工作人员基本工资、经办金融业务由金融机构按比例给付手续费、站点水电等物业费用由进驻金融机构承担;业务集中,整合区域内金融服务站点,金融机具全部集中在站点内开展业务;自主经营,站点人员可在站点内经营商超、电商、物流业务,自负盈亏;岗位培训,由政府、人民银行共同组织,对站点人员开展金融业务培训,加强业务技能提升岗位适应能力;数字金融,大力推进新型移动支付工具,有效补充服务站辐射不到的“盲区”,与服务站共同形成“一静一动”金融服务实体网络体系。三、推动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的建议健全完善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政府引导下的市场化模式,需关注两方面问题:一是站点本身,包括站点功能、站点风险等;二是配套措施,包括数字普惠金融、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等。(一)完善相应协调机制政府引导下的市场化模式,涉及政府、人民银行、金融机构等,需要建立多方?f作的机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力量共建共享。政府依托行政资源优势,在政策出台、财政补贴、资金投入、第三方平台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人民银行依托金融管理优势,在业务开办、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等方面给予倾斜;金融机构依托信贷资金优势,提升业务办理手续费、精简业务办理流程等方面积极推进。(二)着力保持供需平衡可持续问题就是站点本身的供需平衡问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解决长期供需关系问题,在市场化效应下,只有达到长期供求平衡才能实现可持续化运作。为此,需要从当地群众和市场需求出发,加载站点服务功能、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盘活站点功能,如金融服务站功能,建立“金融产品超市”,将适合当地群众的银行、保险产品都在站点现场办理。(三)切实防范各类风险安全风险。由于站点多距离城区较远,防范措施和防范力量较为薄弱,随着站点功能的不断完善,业务机具、现金数量等增加,安全风险加大,需完善监控设施和联防机制。诈骗风险。服务站是整个金融服务场所中最薄弱的环节,站点工作人员金融专业能力相对较低,容易被金融诈骗钻空,需加强站点人员业务能力。道德风险。站点工作人员因不属于金融机构人员缺乏相应制约,在代办金融业务、采集个人信息过程中,面对利益利诱,有可能侵害金融机构、信息主体等的利益。(四)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市场化路径具有逐利性,受成本收益影响,金融机构往往不愿意在偏远地区设点。为此,在站点建设的同时,需要大力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效弥补站点覆盖不到的地区,通过优化移动支付环境、推广新型支付方式(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开通银行流动服务车等措施,充分利用数字普惠金融技术,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便利性。(五)不断强化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站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是金融市场的活跃度,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是活跃金融市场的重要举措,反之,站点也是面向当地群众开展金融知识普及的重要载体。为此,需要依托站点持续推进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引导当地群众主动学习金融、了解金融、懂得金融、运用金融,营造良性金融生态环境。参考文献[1]胡滨.数字普惠金融的价值[J].中国金融,2016,(22):58-59。[2]贾晋,肖建.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路径[J].中国金融,2017,(1):70-75。[3]李铀.村镇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J].中国金融,2012,(16):81-82。[4]刘运涛,曹楠.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研究[J].金融发展评论,2015,(8):141-146。[5]徐华荣.普惠金融目标下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J].金融研究,2016,(2):6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