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技术军事应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激光技术军事应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作者:王瑞凤,张彦朴,许志艳,WANGRui-feng,ZHANGYan-pu,XUZhi-yan作者单位:炮兵指挥学院三系,河北,廊坊,065000刊名:红外与激光工程英文刊名:INFRAREDANDLASERENGINEERING年,卷(期):2007,36(z1)引用次数:0次参考文献(5条)1.姚秀娟几种精确制导技术简述[期刊论文]-激光与红外2006(05)2.徐润君激光雷达在军事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物理与工程2002(06)3.王乐激光在现代军事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光机电信息2002(06)4.宛东生对光电对抗基本内容的新认识[期刊论文]-装备制造技术2005(06)5.王军激光技术在航天领域的应用2006(06)相似文献(10条)1.会议论文王瑞凤.张彦朴.许志艳激光技术军事应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2007结合国内外激光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情况,阐述了目前激光技术的各种军事应用,如激光制导、激光武器、激光通信等,并强调了激光技术将成为推进火箭、卫星的新动力的辉煌前景,最后分析了我国激光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学位论文熊胜明COIL强激光系统光学薄膜研究2001本论文从我国高技术研究激光技术军事应用的具体需求出发,围绕化学氧碘短波强激光技术及光束发射跟踪瞄准光学系统开展短波强激光高反射膜、共孔径分光膜技术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1、低损耗COIL腔镜及光束控制系统光学薄膜设计本文研究了COIL腔镜双波段高反射膜设计方法,从提高抗激光损伤观点出发,提出把COIL主激光波段高反射膜堆放在靠空气一侧的思想。根据这一设想详细探讨了四分之一标准膜堆和非四分之一膜堆的反射膜设计,计算了高折射率材料消光系数对反射膜吸收损耗及反射率的影响。导出非四分之一膜堆设计公式。给出大量设计结果。分析了强激光系统中的共孔径技术,结合高技术激光实验光路提出光束定向器中的共孔径光学薄膜元件性能要求。研究了光束定向器中宽波段高反射膜设计方法和共孔径强激光与弱光分离的分光膜设计。提出了可见和红外双波段高效增透膜设计思想,导出规整膜系设计的计算公式,给出详细的设计结果。这些膜系设计思想新颖,设计结果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这些研究在国内尚属首次。2、COIL强激光膜系淀积技术研究了COIL系统各类光学薄膜的淀积工艺技术,分析了造成多层膜性能不重复的原因,提出了Ta,2O,5,HfO,2,SiO,2材料蒸发的工艺技术,分析了造成HfO,2SiO,2膜层缺陷和蒸汽分布不稳定因素,提出了改进技术和方法;分析了多层膜光学监控中的光源单色性、膜层厚度光楔、膜层吸收对监控信号的影响,计算了这些因素对不同膜系监控的信号强度变化。提出COIL反射膜和共孔径分光膜的监控方法;研究了热处理提氧化物介质反射膜的反射率和降低吸收损耗的物理机理;分析了研究分析了膜厚度均匀性对激光反射镜的波前和偏振特性的影响,导出了膜层厚度产生波前变化的计算公式。提出改善膜层均匀性的行星工件夹具系统,得出星工件夹具膜层厚度分布的计算方法和公式。这些技术的研究极大地改善了COIL高反射膜性能。3、COIL强光膜性能测试技术本文详细研究了COIL系统中各类膜系所用材料的光学特性,力学特性;研究了反射率达99.99%的测试方法,并建立反射测试装置,对各类膜系的反射率指标进行了严格测试;实验研究了COIL高反射膜总积分散射损耗。建立了总积分散射测试装置,测量COIL腔镜正入射和45'0入射反射镜总积分散射损耗。发现总积分散射损耗位于100-200ppm量级,说明用电子束技术制备COIL高反射膜有较大散射损耗,难于达到99.99%反射率的原因。研究连续波激光对多层膜光学元件的损伤机理;建立强激光照射下反射镜热变形计算方法和测试装置,测量了COIL高反射镜膜系激光损伤阈值和热变形量。COIL用高反射膜、共孔径分光膜研究成果已通过中国科学院组织专家组的鉴定。认为该成果水平到达90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有四项技术创新。3.期刊论文周嘉炜.ZHOUJiawei激光技术的军事应用与前景-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30(9)自1960年第一台激光器发明以来,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科学家在激光的研究上突破了许多技术难题并取得非凡的成就,激光技术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文中主要探讨激光的军事应用以及前景展望.4.期刊论文激光技术的军事应用-电子产品世界2002,(23)5.期刊论文激光技术的军事应用-科技广场2003,(4)激光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高新技术,经过40多年的发展,从机理原理、实验手段到制造工艺都已逐步成熟,受到各大军事强国的重视,未来有望成为军事技术最活跃的一个领域.6.学位论文魏蓝蓝基于微光学器件数字分形掩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2007随着激光技术和微细加工技术的发展,微光学元件特别是衍射微透镜在现代通讯、军事应用、空间技术、超精加工、信息处理、生物医学及娱乐消费等众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与微光学领域相关的设计、制作与应用技术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微光学的横向分辨率及目前传统的灰阶掩模存在高频信息容易丢失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数字分形掩模技术,并以折衍混合器件为实例,对数字分形掩模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该技术利用自行研制的基于DMD(DigitalMicromirrorDevice)数字掩模技术的精缩投影曝光系统,将计算机生成的数字掩模图形等效成灰度掩模,然后经DMD精缩投影成像到涂有光刻胶的玻璃基板上,最后经过显影、刻蚀制作衍射微透镜。数字分形掩模技术可以提高微光学器件的横向分辨率,增强器件的衍射效率。其中重点介绍了台阶分形掩模技术,周期分形掩模技术和混合分形掩模技术。由于折衍混合光学成像系统相对于纯衍射元件成像而言,具有宽的工作波长范围,充分利用了传统光学元件和衍射光学元件各自的特点,有效的简化光学系统结构、减轻重量、缩小体积和改善成像质量。基于此,本文利用ZEMAX软件设计了折衍混合器件,并以机载折衍混合器件为实例,具体分析了数字分形掩模技术的应用。首先,利用VC编程,设计出针对折衍混合器件衍射面的分形掩模的模拟软件;然后,基于DMD数字灰度掩模制作系统进行实验,给出了仿真和实验结果,并对各种数字分形掩模技术的优越性进行分析,证明了数字分形掩模技术的优越性。对于器件的制作误差,本文分析了由于DMD数字灰度掩模制作系统导致的误差,并分析了由数字分形掩模技术引起的误差。7.期刊论文耿素杰.王琳半导体激光器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激光与红外2003,33(4)文中阐述了半导体激光器的研究进展情况,简要介绍了半导体激光器在激光测距,激光制导跟踪、激光瞄准告警,激光雷达和激光引信等军事领域的应用.8.期刊论文刘兴新.李燕兰.LIUXing-xin.LIYan-lan国外军用固体激光技术发展现状-激光与红外2000,30(1)简述了固体激光器军事应用历程,指出二极管泵浦固体激光器在激光器军事应用中的主导地位;阐述了军用固体激光器技术的多种激光材料、多波长、大功率化、小型/微型化等四个主要发展方向.介绍了国外固体激光器在靶场测量、成像、制导、火控、化学战剂监测、风场测量、光电对抗、激光通信等方面的军事应用现状.9.学位论文陈炼大阵列中子谱仪的标定和集成技术2009以强激光为驱动器的惯性约束核聚变(ICF)研究旨在跟踪研究利用强激光技术发展起来的惯性约束聚变研究技术,对国民经济、军事应用以及基础学科探索都有着重要而特殊的意义。ICF实验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实现高温高密度热核点火,研究聚变燃料离子温度Ti和高压缩状态下的燃料面密度pR是极其重要的。通过测量初级中子能谱的离散大小就可以得到燃料离子温度;而通过测量次级中子能谱,可以给出高密度压缩状态下的燃料面密度pR。在神光-Ⅲ原型装置上进行的ICF实验,次级中子产额仅105~106。为了在这样低中子产额条件下获得燃料离子温度Ti和燃料面密度pR,需要建立一套大阵列中子探测器测量中子的飞行时间谱。在“神光Ⅲ”原型上的大阵列中子探测器共有960个通道,中子飞行距离为16.67米,其次级DT中子探测水平要求达到4×105,中子飞行时间谱时间分辨对应的中子能量分辨(FWHM)要求达到90keV。同时大阵列中子探测器测得的中子飞行时间港总的时间分辨要求达到1.0ns,其中电子学系统总体时间分辨更是要求达到100ps。因此为确保中子探测器阵列的顺利建成,首先研制了一个16通道的探测器小系统。通过实验室条件下的宇宙线测试结果表明,探测器小系统的电子学性能达到了设计要求。但现场打靶的实验结果表明,由于ICF实验中X射线产生的信号幅度高达-50v,使前置放大器电路进入饱和,从而影响了次级中子产生的信号波形,因此探测器小系统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改进。本文介绍了小系统接收端电路的改进方案,测试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电路达到了预期要求。对于多通道系统,必然会存在通道间的差异。用于神光-Ⅲ原型装置的大阵列中子探测器有960个独立通道,其结构复杂,技术水平较高,造价昂贵,各通道之间的一致性也要求很高,因此必须对探测器阵列系统进行标定。本文探讨了大阵列中子探测器阵列的标定技术,建立了标定数据库。当中子探测器阵列运行时,就可以实现对时间及幅度测量的刻度修正。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根据ICF现场试验的测试结果,针对大信号引起的电子学饱和、信号反射以及功率等问题,对电子学前端进行了抗饱和改进,并分析了各元件的性能要求;同时根据实验的需求,对时序控制电路进行了优化;(2)针对大阵列中子探测器系统的标定技术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标定数据库,用于大阵列中子探测器的调试;(3)针对大动态范围信号的测试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为以后中子能谱的测量展开了先期的研究。10.期刊论文董小刚.李良钰.晏思贤.DONGXiao-gang.LILiang-yu.YANSi-xian调Q激光自触发斩波产生纳秒脉宽单脉冲激光-中国激光2007,34(4)为利用现有装备简单获得纳秒脉宽、峰值较高的单脉冲激光,满足军事应用和高温等离子体干涉研究的时间分辨要求,采用专利技术优化了调Q脉冲激光自斩波KDP泡克耳斯盒电光开关的触发狭隙,解决了19kV全波电压下静态绝缘阻断和调Q激光脉冲前沿低阈值击穿双重可靠以及全系统动作同步,确保了触发的快捷和峰值附近斩波,实现了从传统红宝石激光器脉宽30ns,能量80mJ的调Q激光脉冲中斩出1.7ns,4mJ的单脉冲激光.实验和分析表明,预处理崎化了开关电极间的场分布,强化了激光触发作用,保证了斩出脉冲的窄脉宽和高峰值.本文链接:下载时间:2010年6月14日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