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民族关系和外交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后期史明朝的民族关系与外交明代的民族关系与外交1.明代的民族关系(1).明与蒙古地区的关系甲.明前期的蒙古势力与“土木之变”乙.明朝后期与蒙古的关系(2).明与西藏地区的关系(3).明与畏兀族地区的关系(4).明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及台湾的关系(5).明代女真—满族的兴起和后金—清与明的战争甲.明代女真—满族的兴起乙.八旗制的创立和后金—清与明朝的战争2.明代的对外交往(1).郑和七下西洋(2).明代的倭患(3).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4).西方传教士来华明朝前期,北元在草原继续与明对抗,传五帝,1403年亡。此后蒙古大致分为五部分:居住在西辽河、老哈河一带的是兀良哈部,降明后设朵颜、福余、泰宁等羁縻卫所;住在鄂嫩河、克鲁伦河和贝加尔湖以南的是鞑靼部,为北元大汗后裔直接统治的各部;住在科布多河、额尔齐斯河流域及其以南准噶尔盆地的是瓦剌部。鞑靼和瓦剌部与明中央时战时和。明成祖曾亲自三次统军亲征过鞑靼。到1434年(宣德九年),瓦剌首领脱欢征服鞑靼,拥立故元皇族后裔、鞑靼首领脱脱不花为可汗,自任太师。1449年七月,也先率军攻打大同。时太监王振专权,他挟英宗仓猝亲征。八月初,英宗带50万大军刚到大同,得知各路军接连失败,决定退兵,回师至土木堡(河北怀来县境内),被也先追上,明军死伤过半,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败讯传到北京,举朝大震,抗战首领于谦挺身而出,被皇太后任为兵部尚书,负责保卫北京。九月,英宗弟朱祁钰继位,是为景帝。十月,也先逼京师,于谦率军民抵抗,大败瓦剌军,击毙万余,俘将领几十人,夺回被掠的大批百姓和牲畜。第二年春、夏,也先又对明朝接连进攻,但均遭失败。这时,瓦剌内部脱脱不花汗等不满也先的攻掠政策,主张与明廷议和,放回英宗。八月,英宗被释返京,居皇城南宫,称太上皇。1457年,英宗手下乘景帝病重发动“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英宗再次登位,不久景帝死,于谦被杀。明对蒙古也转入全面防御,重点加强从永乐时设立的“九边”要塞。明英宗画像明前期的蒙古势力与“土木之变”明大臣于谦画像明前期疆域图明朝后期中央与蒙古的关系成化、弘治期间,达延汗逐渐强盛,一度统一全蒙古。1543年(嘉靖二十二年)达延汗死后,蒙古又分裂成四十几个独立的领地。其中以土默特部领主俺答汗最为强大。1548年春,俺答乘黄河结冰,进入河套。1550年,又大举进攻明朝。一度攻下通州,直逼北京。隆庆年间,明朝军事较为强大,俺答汗愿与明廷修好。1571年(隆庆五年),明朝封他为顺义王。1581年(万历九年),俺答死,统治权归其妻三娘子。明朝封三娘子为忠顺夫人。三娘子继续执行与明廷友好的政策,加强了蒙古地方政权与明朝中央政府的友好关系。明政府在张家口、大同等地陆续开设马市十三处,定期互市。俺答汗时还在汉人的帮助下,在今呼和浩特地方建筑了库库和屯城,成为蒙古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明代长城明与蒙古互市的产物:呼和浩特席力图台寺明军势弱达延汗世系明后期幻灯片疆域图明与西藏地区的关系明时称西藏为乌斯藏。1372年(洪武五年),明太祖封章阳沙加监藏为灌顶国师。第二年,章阳沙加监藏遣使琐南藏卜入贡。西藏与明中央政府政治上的从属关系正式恢复。章阳沙加死后,数传到吉剌思巴监藏时,被明成祖封为灌顶国师阐化王。成祖还册封西藏其他地区政权的领袖为阐教王、辅教王、护教王和赞善王。这些王,按规定须定期向明中央政府朝贡,承袭要由明廷遣使册封。明初,西藏喇嘛教的教派很多。14世纪末,青海湟中藏族僧侣宗喀巴(罗桑扎巴)在西藏创立新教派──格鲁派。格鲁派规定僧侣要戴黄帽,俗称黄教。明成祖时,遣使征聘宗喀巴。宗喀巴命弟子释迦也失赴京朝见。成祖封释迦也失为“大国师”。宣德时,又进封为“大慈法王”。宗喀巴死后,按照宗教说法,由他的两大弟子世世转生,叫“呼毕勒罕”(藏语化身之意),传其衣钵。他俩后来被追称为一世达赖和一世班禅。万历时,蒙古俺答汗曾迎三世达赖锁南嘉措长期住在西宁等地,促使黄教在蒙古地区盛行起来。1581年(万历九年),三世达赖上书明内阁首辅张居正,请准认他在西藏所取得的地位。明政府批准了他的请求。明代边疆文物:吉祥天母鎏金铜像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像元朝灭亡后,天山南北畏兀族聚居的地区,仍然由蒙古察合台后裔统治,他们分裂成许多封建割据政权,其中最大的是于阗和别失八里,其次是哈密、吐鲁番。哈密地处东部战略要地,是明朝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1391年,明朝派都督佥事刘真等进兵哈密城。哈密从此归顺明朝。从洪武时始,明朝先后设立了哈密卫、蒙古赤斤卫、安定卫、曲先卫、阿端卫、罕东卫、罕东左卫和沙州卫,以畏兀、蒙古贵族或“大头目”等担任各卫指挥官。至宣德时,畏兀族等各部向明朝称臣奉表者“多至七八十部”。明代畏兀族各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别失八里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于阗、哈密、吐鲁番等地以农业为主,还有相当发达的手工业。畏兀族人善于经商,常以朝贡方式,以马、驼、玉石、土锦、兽皮等,换取内地的纱罗、缎、、绢、瓷器、铜、锡等物。在宗教文化方面,直到15世纪前期,有些地区的畏兀族还盛行佛教。15世纪后期以后,畏兀族逐渐改信伊斯兰教。明与畏兀族地区的关系明代哈密卫及周边地区图明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及台湾的关系明代云贵、两广和四川、湖广地区聚居着苗、瑶、壮、彝等许多少数民族。各族间社会发展不平衡,明朝廷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统治机构。1382年(洪武十五年),明太祖在云南设置了布政使司。在布政使司之下,根据各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统治措施。比较进步的地区,明政府裁撤了原来的土司,由中央派出流官担任知府、知州、知县,进行统治;在落后地区则保留了元朝的土司制度。贵州大方出土明代铸造的爨文铜钟在明代,大陆沿海的汉族人民特别是福建、广东的人民,渡海到台湾定居下来的人数逐渐增加。仅崇祯时,福建沿海饥民移到台湾的就有数万人之多。至17世纪初期,在台湾的汉族人数已达十万多人。他们带去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当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高山族和汉族人民共同劳动,逐渐把台湾开发成为祖国的宝岛。13世纪元灭金后,入居中原的女真大部融合到汉族中,留在东北的各部受元辽阳行省管辖。明朝初年,女真族按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和活动地区的不同,分为三大部:居住在长白山北部、牡丹江和绥芬河流域,后以现辽宁新宾为中心的女真各部受明招抚,设建州及建州左、右卫,号“建州三卫”,称“建州女真”。居住在开原以东和松花江上游、中游一带的称“海西女真”,主要有四部,即:叶赫、辉发、哈达、乌拉。居住在黑龙江两岸和乌苏里江流域的称“野人女真”或“东海女真”,明万历时,建州女真分裂成建州五部和长白山三部等,互相攻杀。女真族的杰出领袖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是明初建州左卫指挥使、酋长猛哥帖木儿的后裔,姓爱新觉罗氏。1583年(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以其父祖遗甲十三副起兵。至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统一了建州女真。1619年(万历四十七年),努尔哈赤又统一了海西女真。同时,他还先后兼并了东海女真的许多部落,征服了散居于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下游、混同江两岸及外兴安岭等地各部族。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于赫图阿拉(辽宁省新宾县西老城)即位称汗,国号大金,建元天命,史称后金。明代女真—满族的兴起明代女真族使用的狩猎工具辽宁新宾赫图阿拉城门遗迹满族祖宗画像明代女真族上奏明皇帝书明代女真各部形势图郑和原姓马,小字三保,回族人,祖居云南昆阳州(云南晋宁)。明太祖统一云南后,郑和被阉入宫,靖难之役中,从燕王起兵有功,朱棣赐他姓郑,提拔为内官监太监。为了发展对外关系,明成祖特地派遣郑和下西洋,对亚非各国进行贸易和访问。从1405年(永乐三年)到1433年(宣德八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成为闻名世界的一件盛事。郑和第一次航行,有船只62艘,水手、船师、卫兵、工匠、医生、翻译共2.7万多人。最大的船长44丈,宽18丈,可以容纳一千多人,是当时航行海上最大的船只。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具有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航海设备和技术。郑和七次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是中国人民对航海事业的巨大贡献。他是世界航海家中的先导者。他到达非洲赤道以南东海岸的地方,比意大利人哥伦布和葡萄牙人达·伽马发现新航路要早半个世纪以上。郑和七下西洋郑和远洋使用的宝船复原模型明《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插图明代的倭患是日本与中国国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元末明初,日本正处在南北朝分裂时期,元朝侵日造成日本西部沿海大批中小武士破产,不少人开始寇掠朝鲜和中国沿海,“倭寇”之词开始出现,一些中国沿海海盗也加入其中。这种形势使明建立之初就下令禁海,并专置50多卫于沿海诸省筑城备倭。对日本国家则实行有严格限制的“勘合贸易”。2.明嘉靖、隆庆年间,勘合贸易导致中日间商业矛盾激化。中国沿海社会发展的压力与海禁的冲突日益激烈,随着政治的腐败,海防松弛,加上中国沿海商人、失地农民等的参予,“倭”中70%以上皆华人,倭患规模便日益扩大。关于这一时期倭患的性质,学术界尚有不同的看法,但倭患严重对沿海社会和人民的掠夺破坏是毋庸置疑的,各地人民纷纷起来自保乡里,一些抗倭将领也由此名垂青史。在抗倭斗争中,戚继光(1528年~1587年)功勋卓著。为了消灭倭寇,他特地招募浙江义乌的矿夫和农民组成“戚家军”。这支队伍经过严格训练,勇敢善战,纪律严明,与倭寇前后数十战,和另一位抗倭名将俞大猷一起,从1564到1566年,先后平定了浙江、福建、广东的倭寇。3.十六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他发动侵朝战争,企图吞并朝鲜,进而侵略中国。面对这一次因日本侵略战争而起的倭患,明廷派军援朝抗日,中朝军民并肩作战,最终赢得彻底胜利。明代的倭患明人画《倭寇图卷》关于倭患的观点1511年(正德六年),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满剌加(马六甲)后,随即到中国沿海骚扰,剽劫行旅,贩运违禁物品。1517年(正德十二年)九月,葡萄牙舰队炮轰广州。1521年(正德十六年),明军在广州附近的屯门岛驱逐了葡萄牙殖民者。随后,又在广东新会县的西草弯打退了葡萄牙入侵者,并缴获它的佛郎机大炮。由于中国军民的有力抵抗,葡萄牙殖民者用武力在中国沿海建立侵略据点的企图遭到了沉重打击。葡萄牙海盗商人在广东失败后,窜犯浙江、福建沿海,先后被中国军民击败。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葡萄牙人又贿通明朝官吏,借口要到澳门岸上曝晒水浸货物,以每年纳租银二万两为条件,请求上岸居住。得逞以后,便在澳门扩大居住地区,建筑城墙、炮台,自设官吏,使澳门成为西方殖民者入侵中国的据点。1626年(天启六年),西班牙殖民者侵占了台湾北部的基隆和淡水。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荷兰商船首次来到中国活动。1609年,荷兰侵占澎湖,不久,被福建军民驱逐。1622年,荷兰殖民者再度侵入澎湖,妄图长期占据。1624年,巡抚南居益遣兵攻澎湖,擒其渠帅高文律等十二人。荷兰霸占澎湖的阴谋未能得逞。1642年(崇祯十五年),荷兰打败了西班牙,独占台湾。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明代反映欧洲人使用火枪的木刻画西方传教士来华与西方殖民者侵略我国的同时,西方传教士也陆续来华从事宗教活动。16世纪80年代初,耶稣会士经澳门进入我国,其中有意大利人罗明坚和利玛窦等。他们在肇庆建起教堂,作为传教的据点。为了减少在华传教的阻力,他们学习华语,穿起儒者服装,与士大夫交游。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他们进京朝见明神宗,献上方物,取得在北京传教的权利。此后,传教士来华者益众。他们除传播宗教外,也介绍了一些西方有关历算、水利、测量等方面的知识。明代万历时期刻印的天主教书籍插图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绘制的“万国全图”(局部)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性质的不同看法1.“踪迹建文”说2.“耀兵异域”说3.稳定局势,发展友好说4.经济原因为主说5.政治原因为主说6.双重目的说7.加强文化交流说8.针对帖木儿帝国说9.建立回教同盟说现代制作的郑和塑像明代蒙古势力分布图土木之变示意图甘肃镇固原镇宁夏镇榆林镇太原镇大同镇宣府镇蓟州镇辽东镇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人绘九边图局部明九边示意图明代嘉、隆时期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