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讲义)绪论一、中国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一)中国民族的特点民族人口特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汉族人口有11.3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民族共1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千万以上的有:壮族和满族2个民族;人口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16个民族;人口在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有: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仡佬、撒拉、毛南、锡伯等17个民族;人口在十万人以下、一万人以上的有:布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等13个民族;人口在一万人以下、五千人以上的有:独龙、鄂伦春、门巴等3个民族;人口在五千人以下的有:高山、塔塔尔、赫哲、珞巴等4个民族。民族分布特点:我国与周边14个国家即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我国有30个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有比较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有一定的资本主义产业活动;有主要从事渔业经济的;有的从事原始狩猎经济的;有主要从事畜牧业的;有的民族虽然已过渡到接近汉区的农业经济类型,但仍沿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原始生产方法;从事渔猎采集的民族。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复杂,大多数民族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与汉族相同或基本相同,即封建制度。封建农奴制;奴隶制;原始公社制残余。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制度呈多种状况,如地主封建制度的保甲制度;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盟旗制度;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支制度;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民族文化特点:语言种类较多,约80种左右;22个民族使用着28种文字;语言,大体可分为5个语系、10个语族、15个语支。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萨满教、万物有灵和多神信仰、祖先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民族心理特点:我国各民族的各自民族归属感很强。(二)中国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三)中国民族理论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二、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国民族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吸收中华历史文化的营养的基础上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观中国历史表明,在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里,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国家政权,都产生了自己的民族观,即对民族、民族问题的总看法和解决民族问题的方针政策。在中国历史上,早在先秦时代对不同的民族的“族类”划分就已存在。《尚书·尧典》载:“帝曰:吁佛哉,方命他族。”《左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传释:“族类也。”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观,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在春秋战国以前,包括夏、商、周时期,夷夏之别是不明确的,夷夏观尚未产生。春秋战国夏族的民族观,即略显狭隘的先秦夷夏观。秦汉以后,直到清末,传统的民族观即“夷夏观”,在我国封建统治时期,始终占据了主导地位。孙中山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相与和衷共济”,“五大民族,均归平等”。(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在中国的传播(三)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和政策的探索与形成2.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形成和发展3.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发展创新邓小平同志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即邓小平民族理论。这一理论主要回答和指导了如何加快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问题。邓小平民族理论:民族关系即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关系的理论;关于实现“真正民族平等”的理论;关于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大统一的理论;关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关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理论;关于各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合作的理论;关于照顾少数民族利益,着眼于民族地区发展的理论;关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的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展创新了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一是科学阐明了民族问题的内涵;二是深刻揭示了当代民族问题的基本特征;三是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是解决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核心;四是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国家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五是突出强调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家最高利益,明确提出了“三个离不开”;六是旗帜鲜明地提出处理民族问题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三股势力”;七是明确提出民族干部状况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在民族工作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政策,作出了许多重要的决策。于2003年提出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民族工作主题。新世纪新阶段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共十二个方面:一、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二、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三、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四、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我国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六、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我国的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内部事务,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七、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国家为少数民族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各族人民都有义务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八、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保障,必须全面贯彻执行。九、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十一、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十二、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要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是一项战略任务,要大力培养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三、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一)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科学性;实践性;继承性;创新性。(二)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首先,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其次,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第三,学习中国民族理论,对我们进行民族研究工作,也有其重要的指导性意义。思考题:1.中国民族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是怎样的?2.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民族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中国民族理论有哪些特点?4.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有什么意义?第一章民族的一般特征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第一节民族的特征一、民族概念表述的历史发展(一)西方的民族概念意大利学者马奇的观点布伦奇里的8特征:共同的地域、血统、肢体形状、语言、文化、宗教、风俗、生计(二)中国的民族概念古代:“族类”;最早:南朝顾欢《夏夷论》;中国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的来源:西方——日本——中国(三)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的民族概念(四)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1913年,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中:“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二、民族的基本特征(一)构成民族的6大特征:1.共同历史渊源(A地域渊源(共同地域)、B族体渊源(共同族源));2.共同生产方式;3.共同语言;4.共同文化;5.共同风俗习惯;6.共同心理认同(A成员对民族整体、B民族成员之间)。(二)民族六大特征理论的特点:内容丰富、表达通俗、归纳科学。(三)民族基本历史类型1.三大属性: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生物属性2.分类的依据:A民族属性(3个)、B民族特征(6个)3、具体分类:从自然属性分: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从社会属性分: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第二节民族与宗教一、民族与宗教的区别1.是不同的社会现象:民族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属社会历史范畴;宗教是观念形态,属思想意识范畴。2.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不同二、民族与宗教的联系有的民族全民族信仰宗教;宗教在一些民族的形成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宗教对一些民族的特征有重要影响。第三节民族结构与民族素质一、民族结构民族结构的内容: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意识结构。民族结构的特点:整体有机性;相关同步性;相对稳定性;自动调节性;动态开放性;调控可塑性。民族结构的社会作用:1.民族发展的最大动力在于民族自身的内部活力;2.民族内部结构对民族关系有重大的影响。二、民族素质内容: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心理意识素质、身体素质特点:群体性;积淀性;传承性;变异性;综合指标性民族结构与民族素质关系:第四节中国的民族识别一、民族识别的必要性第一,民族识别是党和国家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第二,民族识别是确定我国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第三,民族识别是顺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第四,民族识别是增强民族内部的凝聚力,推动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的需要。二、民族识别的依据1.民族特征;2.民族源流;3.民族意愿;4.相近和就近认同三、民族识别的实践(一)三阶段:1.第一阶段(1950—1954年)2.第二阶段(1954—1965年)3.第三阶段(1978—1987年)(二)恢复和更改民族成分的规定思考题:1.民族与宗教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2.结合我国实际,论述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族的六个特征。3.我国为什么要进行民族识别?4.我国民族识别的依据是什么?第二章民族发展的规律民族发展规律:产生——发展——消亡第一节民族的产生一、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条件:内在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出现;产品交换发展外在条件:战争;暴力冲突形成时间:在原始社会末期(野蛮时代高级阶段)进入阶级社会时形成的。二、民族形成的基本规律(一)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原生形态民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从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