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明朝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明朝专制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一、概述1368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即位于应天府,建国号为明,建元洪武,从而开始明朝的历史,历时276年,到1644年灭亡,明朝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朝代,也是君主专制被强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西方的资本主义踏上了这片古老的国土。二、明朝历史的分期明太祖—惠帝—成祖朱棣—仁宗---宣宗为第一时期,洪武是社会经济摆脱了元朝统治后的恢复期,永乐、宣德步入发展繁荣阶段,由于丞相的废除和内阁的设立,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得以强化。从英宗---神宗(万历)这是明代的中期。从光宗到熹宗再到思宗,此时的明朝,天灾人祸盛行,导致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从而使明朝灭亡。明代历史的分期思宗隆庆万历泰昌天↓启穆宗←神宗←光宗←熹宗世宗→武宗→孝宗→宪宗嘉↓靖正德弘治成化崇祯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宣宗←英宗←代宗←英宗洪↓熙永乐建文洪武仁宗→成祖→惠帝→太祖三、需要掌握的问题明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关于明代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和张居正改革明代的民族关系关于明末农民起义。四、参考书目1第一节明朝的建立与巩固“小明王”与“大明皇帝”1355年,韩林儿称“小明王”。是年,郭子兴病亡,小明王命朱元璋任元帅。1356年,朱元璋攻克江南重镇集庆,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策略,发展生产,积蓄力量。第一节明朝的建立与巩固“小明王”与“大明皇帝”1366年,朱元璋害死小明王,停止使用“龙凤”年号。1367年,朱元璋击败张士诚、方国珍,南方大局已定。朱元璋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为号,发动北伐。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同年八月,攻克大都,元亡,改大都为北平。明代制度及政治大势南京中华门明聚宝门遗址二、明代政权的特点在明代的政权中,仍然显示出农民皇帝的某些特性,如疑、严,严主要是对各级官吏要求严格,尤其是对贪官污吏的惩处非常严酷,疑主要是对臣下的猜疑,他滥杀功臣,屡兴大狱,讲究忌讳等。三、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措施1、在经济上,编造黄册和鱼鳞图册,保证农民的一定生产、生活条件和恢复发展生产。2、恢复统治秩序的措施:(1)徙富民,抑豪强(2)移民屯田,奖励开垦。(3)减免赋役。(4)争夺劳动力,垦荒屯田。(5)兴修水利。(6)鼓励种植经济作物,以解决衣食问题。第二节明朝前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1、在中央废中书省,罢丞相,升六部设内阁。2、在地方上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3、完善监察制度。4、在司法上,设都察院、刑部、大理寺三法司。5、在军事上设立五军都督府,实行“卫所”制度。6、设立锦衣卫和东厂西厂,实行特务统治。7、加强学校和科举,并实行八股举士。专制统治的措施一废丞相明代中央机构的组织原则是分权,目的是互相牵制,彼此制约,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明初沿袭元制,中书省掌行政,为宰相机构,统领六部。《太祖实录》卷一一七洪武十一年(1378),“胡元之世,事专中书。凡事必先关报,然后奏闻。其君又昏蔽,是致民情不通,寻至大乱,深为可戒”。《明史》卷二《太祖本纪》“奏事毋关白中书省”。专制统治的措施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以谋反之罪杀中书左丞相胡惟庸,宣布废除中书省及丞相,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等具体行政机构。从此,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制度不复存在。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陵迟,全家处死。——《皇明祖训》废丞相专制统治的措施废丞相“中书之政,分于六部”。六部分割了原来宰相的权力,成为皇帝之下中央处理政务的最高一级机构。在政务运行中,除重大事务需要奏请皇帝批准外,日常事务可以自行处理。皇帝工部刑部兵部礼部户部吏部专制统治的措施设内阁《春明梦余录》卷二五“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记三千二百九十一事”。朱元璋:“朕代天理物,日总万机,岂能一一周遍。”洪武十三年(1380),设置四辅官。洪武十五年,设置殿阁大学士。专制统治的措施明成祖即位后,从翰林院官中选解缙、胡广等人,入直文渊阁,称为内阁学士,得以参预机务。内阁之名及阁臣参预机务由此开始。此时阁臣,品位比较低,且不置属官,不得干涉诸衙门执掌,诸衙门奏事也不得相关白,阁臣仅备顾问而已。内阁制度专制统治的措施仁宗、宣宗以后,担任阁臣者,地位渐高。内阁票拟逐渐成为制度。票拟制的实行,使内阁从制度上获得了普遍与闻朝政的权力,基本上打破了“诸司奏事不相关白”的限制。内阁通过拟旨可以影响和左右皇帝的决策。票拟:一切内外章奏送到内阁,由阁臣先看,并提出处理意见,写在纸条上,与章奏一道呈给皇帝。票拟成为内阁最重要的职掌。批红:皇帝看过章奏及阁臣的意见后,亲用红笔写于章奏,叫批红。内阁制度专制统治的措施批红司礼监←皇帝←司礼监←内阁票拟↓内阁→司礼监→皇帝→司礼监→通政司内阁职在“佐天子出令”,即以票拟之权,辅佐皇帝处理政事,这是同于古代宰相职权的地方。但内阁不能统领监督百官、指挥诸司,又是大不同于古代宰相职权的地方。内阁制度与宦官专权专制统治的措施二、加强监察监察机构——督察院洪武十三年(1380),罢御史台,洪武十五年,置督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设科给事中,分工对六部进行行政监督。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合称“科道官”,共一百六、七十人,又被称为“言官”。喉舌之司——通政使司掌收内外章奏,沟通内廷与外廷的联系。县州府15省专制统治的措施废行省设三司监察、司法提刑按察使司军政都指挥使司省民政、财政布政使司作为中央差遣的巡抚和总督专制统治的措施北平行都指挥使司夜巡铜牌专制统治的措施卫、所制度一般5600人设一卫,长官为指挥使,下辖5千户所;每千户1120人,长官为千户,下辖10百户所。卫所制有唐府兵制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色彩。明“兵部有出兵之令而无统兵之权,五军〔都督府〕有统兵之权而无出兵之令。……合之则呼吸相通,分之则犬牙相制”。——《春明梦余录》卷三十《五军都督府》军事制度实行八股举士京师学和州县学均为官办,京师有南北国子监,地方有府学和县学,各学校都有卧碑:“一切军民利病,农工商贾皆可言之,惟生员不许建言。”考试形式为八股格式,用四书五经的话为圣贤立言,按照程朱的注释,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不能发挥个人的思想。明代状元装状元及第镜三、分封诸王与靖难之役朱元璋吸取宋元皇室孤立而亡的教训,在洪武三年正式开始分封诸王。共分封二十四子一从孙共二十五人为王。明代藩王的权力:①地方军队调动须经藩王同意;②战时藩王为当地最高军事长官,地方军队归藩王指挥;③藩王有自己的护卫军队。1、建文削藩建文帝采用了黄子澄的建议,八月就首削周王,禁锢于京师。连削湘、齐、代、闽四王。结果燕王就在当年的七月在北平起兵“靖内难”了。事实证明,建文及其谋臣们的削藩顺序及方法错了。2、靖难之役建文元年(1399)七月朱棣援引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之,以清君侧”,以讨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名,誓师北平,自称“靖难”之师。故史称这场战争为“靖难之役”。第三节明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一、与蒙古的关系蒙古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1449年,瓦剌强大后,首领也先率军南下攻打大同,英宗听信宦官王振建议亲征,在土木堡被敌追及。将士饥渴疲劳,仓猝应战,死伤过半,英宗被俘,王振亦为部下所杀,史称“土木之变”。南宫复辟1457年正月,宦官发动政变,率军攻入软禁英宗的南宫,拥英宗重新复位,烛影斧声,杀死景泰帝,于谦等惨遭杀害。明长城的修筑为了防备蒙古的袭扰,明政府修起了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的长城,在长城沿线上先后设置“九边”,即九个军事重镇,加强自身的防卫能力。明长城山海关二、与女真族的关系女真在明朝永乐年间,分为海西女真、建州女真和野人女真三部,明朝先后设建州卫、左卫及右卫,又建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其管辖范围包括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北抵外兴安岭,南濒日本海的广大地区。并派出所宦官亦失哈以钦差的身份九次巡视奴尔干,并于1413年建永宁寺,并立《敕修永宁寺碑》。永宁寺碑三、在西南地区设立了乌斯藏和朵干两个都司,宗喀巴在西藏创立格鲁派,他们戴黄帽,俗称黄教,它主张严守戒律,禁止喇嘛娶妻生子,崇尚苦修,不与世俗争权。成祖征召宗喀巴,他派弟子释迦也失赴京朝见,成祖封他为“大国师”,其两大弟子被追称为一世达赖(达赖喇嘛·根敦珠巴)和一世班禅(额尔德尼·克珠杰.藏传佛教格鲁派大活佛)。明初在云贵地区,改土归流。宗喀巴像一世达赖一世班禅四、郑和下西洋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明政府派郑和率庞大的中国船队七次下“西洋”(“西洋”指今天印支半岛、马来半岛、印尼、婆罗洲等地,“东洋”指今天的菲律宾、日本等地),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下西洋线路图郑和原姓马,小字三宝,云南昆阳,回族,明太祖打云南时,郑和被俘作太监,后归燕王朱棣。燕王起兵靖难,郑和从燕王起兵有功,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或“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及意义主要是宣扬国威,扩大在海外的政治影响,并与各国进行贸易往来。同时,由于靖难之变以后,建文帝下落不明,相传有访其踪迹的用意。郑和下西洋后,大大加强了中国与南洋的联系,航路畅通,贸易发展。五、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倭寇在明初就对中国东南沿海进行了侵扰,明中期以后,随着政治的腐败,海防的松驰,倭寇更加猖狂,在抗倭名将戚继光、谭纶等领导下,取得了抗倭的局部胜利。戚继光谭纶谭纶墓六、万历年间的抗日援朝斗争日本丰臣秀吉发动了侵朝战争后,朝鲜向中国求助,明朝决定派宋应昌,李如松率兵4万过鸭绿江援朝,(1597)日本再次入侵,派兵部尚书邢玠率军入朝,朝鲜民族英雄李舜臣与年逾七十的明朝老将邓子龙并肩指挥,最后壮烈牺牲。邓子龙与李舜臣七、西方传教士的东来最著名的传教士是意大利人利玛窦,熊三拔和德人汤若望。给当时腐朽没落的中国社会吹进了新鲜空气,使人耳目一新,他们努力介绍传播西方文化,对中西方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如利玛窦同徐光启合译了欧里几得的《几何原本》,汤若望著有《远镜说》等。利玛窦汤若望第四节明代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张居正改革明代中期的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皇族大地主疯狂兼并土地,使农民失去土地而成为流民,同时政治上厂卫制度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宦官专权局面,在朝廷的官员中,又有内阁首辅之争,使政治日趋危机。张居正的改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明代中期的危机与改革与汉、唐相比,明代宦官数量庞大,机构发达,权力广泛。明朝宦官机构非常庞大,重要的有十二监、四司、八局,合称“二十四衙门”。明太祖时,曾铸铁牌置宫门内:“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一、内阁制度与宦官专权明代中期的危机与改革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设立“东厂”特务机构,由亲信宦官掌管,后来例用司礼监太监提督,开宦官干政之端。王振像北京智化寺明代中期的危机与改革内阁制度与宦官专权明朝废了宰相,形成了部分的权力真空,这为明代宦官专权提供了空间,使得宦官得以以皇帝家奴的身份窃取了部分皇权。批红司礼监←皇帝←司礼监←内阁票拟↓内阁→司礼监→皇帝→司礼监→通政司内阁→司礼监→内阁→司礼监→通政司票拟批红明代中期的危机与改革皇帝不理政事的时候,容易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廿二史札记》卷三三《明内阁首辅之权最重》“人主不亲政事,故事权下移,长君在御,尚以票拟归内阁,至荒主童昏,则地近者权益专,而阁臣亦听命矣”。主管宦官年号庙号司礼监魏忠贤天启熹宗司礼监刘瑾正德武宗锦衣卫汪直成化宪宗司礼监王振正统英宗四大权阉明代中期的危机与改革明代宦官掌握东、西厂和锦衣卫,是明朝特务政治的代表,是其得以专权一因。明代宦官专权并未对皇权构成威胁。内阁制度与宦官专权明锦衣卫印明代中期的危机与改革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明代中期的危机与改革上……遍游宫中,日率小黄门为角觝蹋毱之戏,随所处辄饮宿不返,其入中宫及东西两宫,月不过四五日。…别构院籞,筑宫

1 / 1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