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煤矿热害及其防治技术应用现状1.9.1煤矿热害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煤炭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加,煤炭产量日益增大,浅部煤炭资源越来越少,世界各主要采煤国家相继进入深部开采。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地温也随之升高。德国和俄罗斯的一些煤矿开采深度已达1400~1500m;南非卡里顿维尔金矿开采深度达3800m,竖井井底己达地表以下4146m;加拿大超千米的矿井有30对,美国有11对。我国煤矿目前的开采深度平均每年以8~12m的速度增加,采深超过1000m的矿井已有数十对,沈阳采屯煤矿开采深度为1197m、开滦赵各庄矿开采深度为1159m、新汶孙村矿为1059m、北京门头沟开采深度为1008m、长广矿开采深度为1000m。据世界各地的测量资料,全球平均地温梯度约为3℃/100m。据我国煤田地温观测资料统计,百米地温梯度为2~4℃/100m,已探明的储量中,1000~2000m深处的煤炭储量占总储量的53.2%。根据2001年有关统计,我国已有130多对矿井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热害,全国煤矿中采掘工作面气温超过30℃的高温矿井有88座(不含年产量30万吨/年以下的矿井),其中30-32℃的有31座,32-35℃的有37座,35℃以上的有20座。按我国行政区域划分:华中地区有18座,其中以平顶山、丰城和许昌为代表;华东地区有39座,其中以两淮、兖州、新汶、徐州(含大屯)和巨野为代表;华北及东北有26座,其中以峰峰(邯郸)、邢台、大同、开滦、铁法、北票、抚顺、辽源和鸡西为代表;其它地区(湖南2座、甘肃1座、广西1座、福建1座)5座,据最近有关资料,西北的新疆地区煤矿也存在矿井高温热害问题。综上,矿井热害问题越来越严重,已成为与矿井瓦斯、火、粉尘、矿压、水并列的六大灾害之一,热害已严重了影响井下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工作效率和矿山经济效益,甚至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9.2煤矿热害的危害1.9.2.1热害对人的危害在高温热害矿井中,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例如,鹤壁六矿回采工作面风温高达32,相对湿度达99%以上,1984年8月30日,1个班就有4名矿工中暑倒在工作地点。平煤集团五矿在1996年6~9月份,井下工人每天都有中暑和被热击的,矿山救护车基本每天叫,最多的一次,一班有8人中暑。新汶矿业集团孙村煤矿2002年7~9月份,采煤工作面正常工作时每班有48人,但实际出勤人数只有5~6人,采煤工作几乎瘫痪,致使三个月的产量没有正常时一个月的高。日本1979年全国调查统计,3040气温的工作面,比低于30时的事故率高3.6倍;南非多年的调查统计,当矿内作业地点的空气湿球温度达到28.9℃时,开始出现中暑死亡事故。气温每增加1℃,矿工劳保医疗费增加8—10%;根据南非的最新统计,在湿球温度32.8—33.8℃下工作的工人,千人中暑死亡率为0.57,表1为南非金矿井下温度与事故率的关系。表1井下温度与事故率的关系作业地点气温/℃27293132工伤频次/千人0150300450在高温环境中,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容易失调,从而感到精神恍惚、疲劳、周身无力、昏昏沉沉,甚至中暑昏倒、呕吐和湿疹等,高温高湿环境使工人的身体和工作能力受到极大的伤害,同时这种精神状态成为诱发事故的原因。1.9.2.2热害对机电设备的危害矿井里任何机电设备、电缆均是通过与环境的对流来散发本身所产生的热量,其工作环境温度、湿度超过规定的限值或长期处在限值附近时,必将导致设备散热困难,以致发生设备故障。有关统计表面,气温每增加1℃,井下机电设备的故障率增加1倍以上。机电设备的环境温度要求:我国矿用一般型机电设备的工作环境温度为≤40℃;矿用隔爆型机电设备的≤45℃。但这并不等于说,只有到了上述限值才会发生设备故障,如果机电设备长期处在上述限值附近,则机电设备故障率将大增。日本通产省的调查统计表明:机电设备在相对湿度90%以上、气温为30—34℃的地点工作时,其事故率比低于30℃的作业地点高3.6倍。这也是我国煤矿安全规程为甚么规定机电设备硐室空气温度不得超过34℃的原因。综上所述,热害问题已成为制约煤炭工业发展的瓶颈,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煤矿热害防治从思想、人才队伍建设和技术装备材料等多方面提出较高的要求。1.9.3煤矿热害防治技术应用现状国外矿井热害防治技术自20世纪20年代即已兴起,至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但是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开展矿井降温技术研究也近50年。纵观国内外矿井降温技术,可分为非人工制冷降温技术和人工制冷降温技术。1.9.3.1非人工制冷降温技术非人工制冷降温技术主要以通风降温为主,再辅助以其他降温措施,如控制热源、控制风流、个体防护以及其他方法等。1增加风量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在一定条件下(如原风量较小),增加风量是热害矿井最经济的治理手段之一,增加风量不仅可以排出热量、降低风温,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改善热体的散热条件,增加舒适感。但增加风量到一定程度时,增风降温效果就会减弱,同时也受到井巷断面和通风机能力的各种因数的制约,有一定的应用范围。联邦德国曾对U型通风的采煤工作面有效温度与岩层温度的关系进行探讨,得出当岩层温度达40℃时,工作面有效温度上升到32℃(联邦德国矿内热环境的允许作业温度上限),岩层温度每增加1℃,有效温度增加0.7℃”;“岩层温度超过40℃,就不能采用增加风量降温措施”。南非麦菲尔逊M.J也认为,当原岩温度超过40℃,必须减少空气量,增加空气冷却度。2选择合理的开拓开采方式和矿井通风系统(1)确定合理的矿井开拓开采方式,尽量减少围岩和煤体的与风流的接触面积,有效减少排热亮;(2)尽可能缩短进风路线的长度,以减少围岩的散热量;(3)尽量避免煤流与风流反向运行,以防止煤炭运输放热和设备放热带入工作面;(4)回采工作面采用下行通风,因为采用下行通风时,风流是从路程较短的上部巷道进入工作面,且减少了煤炭放热的影响。3控制热源的放热量(1)巷道隔热,在高温巷道喷涂或充填绝热材料,减少围岩放热;(2)管道和水流隔热,减小管道放热,减小热水对风流的增温增湿作用;(3)合理摆放热源体位置,如发热量大的大型机电硐室应独立回风,以减小机电放热。4个体防护对于个别气候条件恶劣的地点,由于经济和技术上的原因,不能采取其他降温措施时,可对矿工采取个体防护,穿戴轻便的冷却背心或冷却帽。南非加尔德—莱特公司生产的冷却背心干冰用量为4Kg,制冷量为80~106W,冷却时间达6~8小时;德国米塔尔公司的冷却冰背心,冰量为5kg,没有冷媒循环系统和运动部件,制冷量220W时可持续2.5小时。平顶山矿务局科研所还开发出了个体防护冷却用的冰背心,由于该冰背心温度不可调节,在平一矿试用了一段时间。试用表明,工人长期穿冰背心3个月,就会出现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5其他措施其他的措施如煤层注水预冷煤层、在进风巷道放置冰块、利用调热圈巷道进风等,实践表面,这些措施的降温效果皆不理想。另外,还可以缩短劳动时间,将“三八”作业制改为“四六”作业制,间歇性休息,为工作人员提供高温补贴和防暑饮料等。1.9.3.2人工制冷降温技术纵观国内外,自20世纪70年代,人工制冷降温技术在矿井热害防治中的应用开始迅速发展,使用越来越广泛成熟。美国、德国、南非、印度、波兰、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多采用该项技术。我国自80年代采用机械制冷来治理热害,经过90年代的发展,到21世纪已经在规模上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技术上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从矿井热害治理的现状和趋势来看,人工制冷降温技术已经成为矿井降温的主要手段。1人工制冷降温技术的分类人工制冷降温技术根据热力学特点的不同又可分为人工制取冷水降温技术、人工制冰降温技术和压缩空气制冷降温技术。第一类,人工制取冷水降温技术。(1)蒸汽压缩式循环制冷技术,主要是以氟里昂和氨为制冷剂的冷水机组,主要是制取冷水,如图1.9.1所示;(2)以热电站为热源的溴化锂制冷,如图1.9.2所示,再串联压缩式制冷机组或氨吸收式制冷机组制取冷水。压缩机液化制冷剂蒸气液体吸收剂液化制冷剂蒸气5治理方案比较及选型吸收式制冷循环图1.9.1蒸汽压缩制冷图1.9.2吸收式制冷第二类,人工制冰降温技术。人工制冰降温系统主要分为制冰、输冰、融冰、输冷、排热五个环节,其工艺示意图如图1.9.3所示。制冰系统输冰系统融冰系统工作面工作面输配管路粒状冰或泥状冰粒状冰或泥状冰多余回水融冰回水0℃冷水0℃冷水0℃冷水排热图1.9.3制冰降温系统工艺流程示意图第三类,压缩空气制冷降温技术。又有涡轮式空气制冷、变容式空气制冷、涡流管式空气制冷和压气引射器制冷等形式。压缩空气制冷降温技术是利用空气压缩机出来的压缩空气经过空气制冷机降温,变成低温的高压空气,出来后与局扇风筒中的空气混合而达到降温的目的。根据工艺的不同可分别应用于掘进工作面和采煤工作面,如图1.9.4、图1.9.5所示。图1.9.4掘进面降温工程布置示意图冷凝器蒸发器膨胀阀压缩机换热器制冷站接压缩空气压缩空气干管压缩空气支管采空区采煤工作面图1.9.5采煤工作面降温工程示意图2人工制冷降温布置方式人工制冷降温技术根据制冷站的布置方式可分为地面集中制冷降温系统、井下集中制冷降温系统、井上下联合集中制冷降温系统和井下局部制冷降温系统。地面集中制冷系统,包括制冰、吸收式制冷、蒸汽压缩式制冷、吸收制冷与蒸汽压缩制冷结合的方式(传统的说法叫热电冷联产),地面集中制冷降温系统示意图如图1.9.6所示。空冷器高低压换热器地面制冷站冷却塔水泵局扇冷风出图1.9.6地面集中制冷降温系统井下集中制冷降温系统,制冷和排热都在井下进行,其系统示意图如图1.9.7所示。冷凝器蒸发器膨胀阀压缩机空冷器局扇冷风出热风进井下制冷站图1.9.7井下集中制冷降温系统示意图局部制冷降温,制冷排热都在井下进行,如现在的移动制冷机制冷、空气压缩制冷,其系统示意图如图1.9.8所示。空冷器局扇制冷机进风工作面图1.9.8局部制冷降温系统布置示意图3人工制冷降温国外应用现状20世纪20年代初,南非、巴西等国家的金矿开采,已深入到1000m以下,出现了矿井热害。1912年,南非最早系统研究了矿井风流热力学规律。1920年巴西的莫劳约里赫金矿在地面安装了第一台制冷量为1768KW的氨制冷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矿井空调系统。1924年,德国的依本比伦煤矿建立了井下集中制冷降温系统。1939年,比利时的Lesliegeoi煤矿地面安装集中制冷站,制冷量800USRT,服务1000m深采掘工作面降温,并采用皮尔顿透平机减压。1951年,德国Neumilhl煤矿在-770m水平掘进面安装小型局部降温设备,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局部降温的国家。世界上开采深度最大、降温系统规模最大的当属南非金矿。1971年南非己有44个矿井采用人工制冷降温,总制冷量达16.8万千瓦。1975年,除南非金矿外,世界各国大都是采用局部降温系统,如原苏联研制成功了矿用移动式制冷机,在煤矿和金属矿独头掘进巷道中得到应用。1975年以后,各国矿井降温工作的发展异常迅速,在德国、俄罗斯、乌克兰、英国、比利时以及印度等国建立了近百个大型矿井制冷降温系统。1986年南非的Anglogold’sMponeng金矿,该矿开采深度3000m以上,总装机制冰量8×800t/d,制冷量为24MW,采用以色列产真空制冰机制取颗粒状冰,形成了完整的制冰、水平输冰、垂直输冰、井下融冰工艺,为世界各国借鉴冰降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南非开发电真空制冰降温的主要原因是:井深大,热害严重,传统的井下集中制冷规模受限;采用地面集中降温时,井下热压转换设备技术要求高、投资大;采用电制片冰降温时,冰堵严重、能耗大、投资大、运行成本高。因此,采用真空冰降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避免传统降温方法存在的问题,但从技术经济角度综合考虑,南非相关规程规定:“矿井采深超过3660m,生产水平原始岩温超过65℃时才采用冰冷降温”,美国ASHRAE标准规定:“当矿井开采深度超过3660m,且水和空气排热性能受限时,可考虑冰冷降温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