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彼特、哈耶克:奥地利学派的新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0讲熊彼特、哈耶克:奥地利学派的新发展•一、熊彼特及其主要理论•二、哈耶克及其主要理论•一、熊彼特及其主要理论•熊彼特(J.A.Schumpeter,1883~1950)•奥地利经济学家,曾师从庞巴维克,后改投马歇尔门下。1919年出任奥地利财政部部长。后在德国波恩大学、美国哈佛大学任经济学教授,曾任“计量经济学会”会长、“美国经济学协会”会长。•主要著作有•《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经济周期》(1939)、•《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1942)、•《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1951)、•《经济分析史》(1954)。1、创新论•熊彼特以“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结局,在西方经济学界有很大影响。•熊彼特把社会经济活动分为“经济循环”和“经济发展”两大类型。•经济循环——指任何经济活动均顺应原有基本条件变动周而复始地运行,企业总收入等于总支出,不存在企业家,只有生产管理者,其所得只是“管理工资”,因而不产生利润。•经济发展——指经济内部自发地进行“创新”而呈现的重大变动。•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商品市场、开辟新的原材料来源、实现企业的新组织。•总的来说,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企业家是资本主义“灵魂”,其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这时,企业总收入超过总支出,这种余额或剩余就是利润,是企业家由于实现了新组合而应得的合理报酬。•资本的职能是为企业家创新提供必要的支付手段,其所得利息便是从企业家利润中偿付的,如同对利润的一种课税。•资本主义就是这种“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的“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熊彼特把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作为自己理论体系的起点,但是他认为一般均衡理论是静态经济学,其研究对象是“经济循环”;而他自己理论体系是动态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经济发展”。•重视动态过程,强调从经济体系内部去寻找发展的因素,是熊彼特创新理论的重要特色。•“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革新和生产方法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熊彼特虽然强调研究“体系内部因素”,但是在其理论中,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完全被忽视。•由于20世纪中叶以来科技的不断进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受到西方许多学者的重视。2、经济周期理论•熊彼特又以“创新论”为依据,提出了他的经济周期理论。他认为,当一项创新被证明为成功时,其他按陈规办事的经理人员群起仿效,造成经济高涨。•创新是时高时低,时密时疏的。于是,会出现衰退,出现经济波动。•创新还会引起种种连锁反应,例如高涨期生产者会过高估计了社会对产品的需求,从而过度地扩大了投资;消费者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收入,常常用抵押贷款方式购买耐用消费品;消费者的过度购买又促进了生产者的过度投资,会出现投机心理和投机活动。•熊彼特把这些由创新诱发出来的种种从属现象的总和称之为“从属波”,认为“从属波”大大加强了周期的振幅,使得周期除“繁荣”、“衰退”两阶段外,又增添“萧条”和“复苏”两阶段。•熊彼特认为,对于资本主义来说,每个周期包括的4阶段中,•“繁荣”、“衰退”两阶段是本质的,•“萧条”和“复苏”两阶段是非本质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和个人障碍发生于非本质阶段,能够用政策消除它们。•熊彼特认为,历史上的创新千差万别,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大小不同,因而周期有长有短。他综合了前人的论点,提出在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着三种周期:•①康德拉季耶夫周期(Kondratieffcycles)——苏联Н.Д.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大周期(或称长波),这种周期的长度为50~60年。•②朱格拉周期(Juglarcycles)——法国C.朱格拉(1819~1905)提出的10年左右的经济周期。•③基钦周期(Kitchincycles)——美国J.基钦提出的平均长度大约40个月的小周期,亦称短波。•熊彼特认为,大周期根源于影响巨大历时持久的创新,如产业革命带动的机器大工业的迅速发展,铁路的推广,电气、化工和汽车工业蓬勃兴起等。至于通常所说的经济周期和短波,则可用影响较小的创新加以说明。•熊彼特关于三种周期并存的观点在西方经济学界也有很大影响。3、垄断与创新的关系•熊彼特以创新概念为中心,对“完全竞争”和“垄断”作出了与前人迥然不同的评价。•他认为,完全竞争不利于刺激创新,因为任何由创新引起的新事业立即被过多的企业所模仿,创新者得不到应有的利益。从某个时点看,完全竞争可能比其他市场组织有效率;但是从长时期看,它不利于创新,在效率上不如垄断。•他认为,除非受到政府保护,纯粹的长期垄断事例比完全竞争还要少见。多数是短期垄断。•他用统计资料表明,企业的短期垄断是创新活动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他认为诸如专利权、长期合同、限制产量、刚性价格等垄断行为是经济进步的推进器。4、熊彼特的其他贡献•熊彼特还强调银行信用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书p.363)。•其遗著《经济分析史》受到西方经济学界普遍称颂。胡寄窗先生认为,仅此一书已足以使熊彼特留名经济学史册(书p.364-365)。5、熊彼特理论体系的方法论特征•以一般均衡为出发点,•以创新概念为中心,•以历史的、统计的、理论的分析相融合为特点。•(详见蒋自强等:《三次革命与三次综合》,p.447-450);二、哈耶克及其主要理论•哈耶克,F.vonHayek(1899~1992)•奥地利经济学家,1931年任伦敦经济学院教授(后入英籍)。1974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著作有:《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1929)、《物价与生产》(1931)、《资本纯理论》(1941)、《通向奴役的道路》(1944)、《法律、立法与自由》(1973~1979),以及《货币的非国家化》(1976)等。1、“中性货币”理论•哈耶克提出“中性货币”概念,认为货币仅仅是流通手段和计算单位,对于经济体系的运行没有影响;但要保持货币的这种“中性”,必须使货币流通总量不变,银行体系的贷款利率(亦称货币利率)与均衡利率(亦称自然利率)应一致;否则,就会暂时扰乱相对价格,使价格体系传递关于消费者偏好及资源稀缺的虚假性息,破坏经济稳定。•他反对调节通货以稳定经济的政策主张。2、经济周期理论•哈耶克根据庞巴维克的资本理论,认为资本主义条件下实行的是“迂回生产方法”——先用一部分资源生产资本品(生产资料),再用资本品生产消费品,形成若干顺次相继的生产阶段。•他进而认为,在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下,如果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就会出现银行体系的信用膨胀。这种信用膨胀是破坏经济体系的均衡,引起经济扩张并导致必不可避免的危机和萧条的根本动因:资本家借助银行体系扩大的货币供应量进行的投资,会导致资源较多地用于生产资本品,从而引起消费品的生产和供给相对减少,物质生产领域两大部门之间的组合比例的失调。•但是银行体系由于受法律的限制或营业习惯的限制,不可能无限地扩张信用,信用膨胀到一定程度将中止,储蓄将不能随收入的增加相应增加,所以到一定时期又会出现信用紧缩,再加上消费品因供给减少而价格上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表现为货币资本供给的短缺。•货币资本供给短缺引起两种结果:或者是繁荣阶段进行的投资(建造厂房添置设备)半途而废,或者是已经生产出来的资本财货因货币资本的供给短缺而销路疲滞,价格下跌,这就是危机。•哈耶克把危机和萧条看做是繁荣期间信用膨胀必然带来的恶果,主张听其自然,让市场机制自己去清除这种恶果=>萧条所引起的物价下跌会改变储蓄率下降的趋势,从而货币供给不足的状况就会扭转,经济也就自然而然地走向复苏。•哈耶克由此断言,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是多余的,甚至是有弊无利的。•哈耶克的周期理论有两个重要前提:充分就业和忽略技术进步。这既造成他理论的短处,也造成其长处:•充分就业的假设前提•短处——使他不能像凯恩斯那样有力地解释30年代出现大量失业的萧条;•长处——但是他说明即使在充分就业基础上,也会因结构均衡被货币因素破坏而造成萧条,可用于分析另一种萧条。•忽略技术进步•短处——使他不能像熊彼特那样有力地论证技术进步这一常见现象对经济波动的影响;•长处——但是他说明即使不出现技术进步,资本主义经济也不会平稳发展,也会因其他原因出现波动。3、新自由主义观点•哈耶克和L.米塞斯等继承并发挥了门格尔、维塞尔和庞巴维克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的传统,致力于经济行为理论、货币理论和资本理论的研究,提倡经济自由主义。30年代,伦敦经济学院成为经济自由主义的重镇,L.C.罗宾斯请哈耶克来伦敦经济学院共同反击凯恩斯等剑桥“新派”人物。他们坚持以新自由主义观点批判凯恩斯主义,并于1947年成立一国际性协会“MontPelerinSociety”,哈耶克为第一任会长,该协会成为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大本营。后来,当70年代西方国家陷入“滞胀”危机后,哈耶克等人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渐占上风。•哈耶克一直反对社会主义,反对计划经济。他认为,经济效率来自利己的动力,有效的决策来自充分的市场信息。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利己的动力受到限制,计划经济中的集中决策不能象自由市场的分散决策那样灵活,所以社会主义不可能有高效率。哈耶克还认为社会主义是违背人的本性的一种制度,计划经济导致政治上的极权,是“通向奴役的道路”。•他甚至反对社会改良主义措施,认为这种措施不仅损害效率,而且最终仍会导致政治的极权化。正因为如此,西方经济学界把他的理论称为“保守的”、“右翼的”理论。•有人认为,•1974年哈耶克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表面上是因货币理论贡献,•实际上是因为他《通向奴役的道路》等书对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的批评(书p.367)。4、“货币非国家化”主张•西方国家陷入“滞胀”危机后,哈耶克于1976年发表《货币的非国家化》一书,对滞胀原因作出了独特的解释,认为滞胀主要是国家对货币的垄断造成的。他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私人经济,货币发行权也应移交给私人企业,在货币发行中提倡竞争。•哈耶克建议每一个竞争者发行贴有他自己商标的通货,认为这样会使每一个发行者力图保持自己的通货价值稳定,并会尽可能地减低在其他通货竞争情况下使用自己通货的困难。•哈耶克认为实行“货币非国家化”,就能实行货币供给的自动调节,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增进效率的功能。•对“货币非国家化”的批评(书p.368)主要参考书目•胡寄窗:《1870年以来的西方经济学说》,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蒋自强等:《三次革命与三次综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熊彼特:《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熊彼特:《经济分析史》,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杨建文主编:《20世纪外国经济学名著概览》,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伯纳德·卡茨编:《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传记辞典》,中国财经出版社1991年版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