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理化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9~2011)》编写提纲一、建设目的和意义物理化学是理学化学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它从研究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入手,借助数学和物理学的理论探求化学变化中具有普遍性的基本规律。其基本的理论和方法不仅是整个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其它相关学科的基础。作为独立发展的基础学科,物理化学的发展目前深受其它学科发展的影响,其研究对象多是和其它学科和领域如:材料、环境、生命和能源等交叉和渗透的结果。目前滁州学院物理化学学科,拥有教学和教辅人员共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有博士学位4人(1人博士在读),硕士学位2人。具有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的教师分别占到43%和57%。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57%。物理化学学科已经形了年龄结构合理,职称和学历层次较高,具有一定研究实力的学术队伍。在教学方面,为化学与生命科学系多个专业本科学生开始了《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结构化学》和《物理化学选论》等,其中《物理化学选论》和《物理化学实验》使用的是根据我院实际情况组织编写的讲义。在教学成果方面,葛秀涛教授分别于1997年和2007年获得首届安徽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安徽省级模范教师称号。在科学研究方面,已形成“功能材料研制与开发”,“统计热力学理论与分子模拟”和“高分子离子液体合成与性质”等多个研究方向,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今后取得省内同类高校领先的研究成果创造了条件。自2004年以来,本学科主持承担省级课题1项,省教育厅课题7项以及横向课题1项。发表论文42篇,其中SCI、EI和ISTP收录论文12篇。葛秀涛教授的“Y(La)FeO32与In2O3基气敏材料制备、掺杂和性能研究”获2006年度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滁州学院物理化学学科目前有本科生物理化学实验室4个,一个功能材料研究所,以及分子模拟研究室等。实验室面积达近200m2。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X-射线衍射仪,同步热分析仪,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色谱-质谱联用仪、DellPowerEdge高性能服务器等。各类仪器设备价值近600万元人民币。经过多年发展,我院物理化学学科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只拥有较强教学和科研实力的学术队伍。其进一步发展不仅可以促进我院化学和化工相关专业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整体提高,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升我院物理化学学科科研能力,以达到省内同类院校相同学科的领先水平。二、学科概况1、现有基础项目截止时间基本数据学术队伍2008.12(在编共人)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讲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具有硕士学位人年龄结构35岁以下31336至45岁2246至55岁156至60岁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0名;省、市优秀专家名;省百千层次人才名;省高校学科带头人名;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名;省级教学名师名。科学研究2004.1至2008.12发表论文共42篇在学术刊物发表41篇在学术会议发表1篇SCI、EI、ISTP收录12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平均发表论文3篇/年·人出版学术专著共部出版译著共1部3获国家级奖共项获省部级奖共项获高校人文社科奖共项获其他科研奖共2项获得发明专利共项科研成果转让共项科研成果被采用共1项直接经济效益100万元2004.1至2008.12支配科研经费合计24万元(不含配套),平均每年6万元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平均科研经费2万元/年·人2004.1至2008.12承担科研项目共项其中国家级项目0项省(部)级项目1项厅(市)级项目7项承担的横向课题1项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的经费合计12万元教学与人才培养2004.1至2008.12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共0项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共1项获国家精品课共0门获省部级精品课共门获省级优秀学位论文共0篇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共0部获省部级优秀教材奖共0部出版教材教学用书共1部工作条件2008.12拥有专业实验室面积合计1000M2拥有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合计25台(件)仪器设备值合计800万元本学科中外文藏书合计3万册,拥有中外文期刊25种2004.1至2008.12投资仪器设备费合计600万元用于购置本学科图书经费合计20万元用于改善本学科点工作条件的其他投入合计150万元2、主要研究方向(1)功能材料研制与开发以与环境化学物质(如气体)之间作用所引起的电阻改变来检测各种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的敏感材料探索为主的功能材料研究始于1997年。经过10余年的发展,目前已有较为完善的粉料合成手段、气敏元件制备工艺设备、电化学分析仪和电池循环系统及部分表征等设备,并有校级“功能材料研究所”依托。先后负责主持此领域的自然科学基金课题8项,在SensorsandActuators、化学学报、物理化学学报、无机材料学报、化学物理学报、应用化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半导体杂志、仪器仪表学报、功能材料等刊物发表独撰或第一作者论文60余篇,其中被SCI、ISTP、Ei收录的第一作者论文20余篇。在新型气体敏感材料探索、制备方法、导4电性能和气敏效应及高性能锂电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已达相当水准。存在的不足是电子和计算机模拟控制方面人才缺乏,导致开发的高性能传感元件不能以产品形式投放市场为人类造福。本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为葛秀涛教授。从事物理化学、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无机化学,研究领域涉及气体敏感功能材料、新型高分子无毒热稳定剂等精细化工产品。主持各类基金课题6项。在SensorsandActuators、化学学报、物理化学学报和无机材料学报等刊物发表独撰和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40余篇,其中被SCI、ISTP、Ei收录9篇。项目“Y(La)FeO3与In2O3基气敏材料制备、掺杂和性能研究”获2006年度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第一完成人)。(2)统计热力学理论与分子模拟采用统计力学手段研究复杂物系热力学性质、为微相分离结构和自组装形态提供理论解释和预测,采用MD和DPD计算机模拟获取复杂物系微相结构或自组装形态。在约束体系嵌段共聚物的微相分离形态、表面活性剂和聚电解质混合体系的相互作用和自组装结构方面的研究处于领先,发表SCI和EI收录第一作者论文10篇。本研究方向骨干为冯剑副教授。冯剑副教授,男,1969年10月生,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博士、博士后,从事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统计热力学、计算化学教学与研究。主持和参加省部级基金课题各1项。(3)配位聚合物对配合物的研究就成为化学中最活跃的领域,现在已经发展到研究配位聚合物的在配位聚合物中,有机配体和金属离子或者原子簇之间的相互排列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可以形成各式各样、精彩纷呈的0维、一维、二5维和三维网络结构的功能配合物,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结构形式和独特的光、电磁等性质。本学科组已经开展了配位聚合物的研究,在中外有影响的杂志发表论文多篇。本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为吴刚副教授。研究专长配位化学。主持和参与多项自然科学研究项目。3、教学与人才培养根据“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建构高水平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管理、专业特色和评价体系、实验基地、文献资料、研究所(室)等)。目前在我系相关专业大学二年级开始开设《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结构化学》、《化学选论》(含非平衡态热力学、统计热力学)等课程。这些理论和实践课程选用国内优秀教材和在优秀教材基础上编写的适用于本院实际的教学讲义。课程内容的设置合理并承前启后,能与后续课程有机地衔接。既有理论性又有应用性与实践性,体现了应用特色,适应我院多专业应用型教学的特点,建立了有自己课程特色的教学体系。加强学术带头人以及学术骨干和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采用“教学、科研、服务”综合测评,最大限度调动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积极鼓励教师申报或参加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课题,不断提高本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科研氛围,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争取更多的横向课题;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增强学术气氛,每年外聘3-4名本学科知名专家、学者来系作学术报告并指导科研和教学工作,同时在学科范围内组织青年学者进行学术交流4-6次。近30多年来,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有近200人考取了研究6生。4、已有物质条件滁州学院物理化学学科目前有本科生物理化学实验室4个,一个功能材料研究所,以及分子模拟研究室等。实验室面积达近200m2。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X-射线衍射仪,同步热分析仪,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色谱-质谱联用仪、DellPowerEdge高性能服务器等。各类仪器设备价值近600万元人民币。5、优势和差距本学科的优势在于经历长时间发展,已经建立起一支责任性强、教学能力强、学术层次较高、年龄结构较合理、充满活力教学和研究队伍。初步具有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主要的差距在于几个主要研究方向学术负责人还没有达到教授职称。研究队伍团队力量薄弱,很多研究还处于单兵作战状态。研究经费缺乏。研究设施尚不完善,缺少一些省内具有影响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三、建设目标与发展规划1、学科队伍建设学科队伍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我们将在每个学科方向遴选、引进或培养1位具备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学术视野、善于把握学术前沿和高度的责任感、凝聚力,能带领本学科始终走在学科建设的前列水平的教授为学术带头人。同时配备1到2位学术地位较高的教授、副教授为学科骨干,每个学科骨干下面有若干名职务、学历、年龄等结构合理的助手。建立起具有较强研究能力的学术队伍。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教学团队,7促进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任务,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2、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其重要体现是学科方向、学科基地和学术成果。科学基金项目是推动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衡量学科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本学科作为基础学科,选取一、两个基础研究方向作为突破点,加强该研究方向教师与国内其它重点高校和科研所研究人员间联系,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争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零突破。另外,根据我院“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重视应用基础研究。建立起与企业间联系关系,积极申报横向课题。在若干应用研究成果基础上,努力促使研究成果的生产力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3、教学与人才培养根据“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建构高水平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管理、专业特色和评价体系、实训实验基地、文献资料、研究所(室)等)。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丰富物理化学教学模式,积极撰写教学论文,编写讲义和出版教材和辅导资料提升教学水平。4、物质条件改善教学和科研条件。为选择的几个重点发展的研究方向配置关键性的研究设备和仪器。增加教学实验室使之适合不断扩展的教学规模。建立专门的研究实验室满足科研需求。85、主要措施(1)以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以及校学科建设规划为指南,更新思想观念。(2)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现有潜力。(3)引进或培养学科带头人。实行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特聘岗位负责制,制定并完善“教学、科研、服务”综合测评体系,动态化管理学术团队。(4)给予学科带头人充分的自主权。四、本二级学科对应的一级学科规划1、本一级学科中尚未授权的二级学科名称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和物理2、本一级学科5个主要研究方向介绍1.超分子化学与分子器件超分子化学是一门处于近代化学、材料化学和生命科学交汇点的新兴学科。它的发展不仅与大环化学(冠醚、穴醚、环糊精、杯芳烃、碳60等)的发展密切相连,而且与分子自组装(双分子膜、胶束、DNA双螺旋等)、分子器件和新兴有机材料的研究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超分子化学淡化了有机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