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基础写作》网络核心课形考网考作业及答案考试说明:2019年春期电大把《基础写作》网络核心课纳入到“国开平台”进行考核,它共有6个形考任务。针对该门课程,本人汇总了该科所有的题,形成一个完整的标准题库,并且以后会不断更新,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形考任务1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每题5分)1.教材中谈到写作要“言之有物”,此中之“物”,包括哪两个部分内容?请结合教材予以具体论述。答:“言之有物”包括材料和思想两个方面。先看“材料”。材料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材料是拿来干什么的呢?是拿来表现思想和观点的。我们写一篇文章就是要表达一种思想或观点,那么,通过什么来传达呢?材料。这里就有对材料的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最有利于我们思想的表达,我们就选择什么材料。“选择”就是“取”与“舍”两个方面,因为有的材料很可能没有作用,甚至起反面作用,因此,选择、取舍很重要。所以,由此看来,思想依赖材料来表达,而材料的选择有受制于思想,是双向的。那么哪些材料是可以用的呢,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教材中说了三点:要有代表性,要有精神启迪效果,具有可读性。再说:“思想”。“思想”就是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某种总体性的意旨或倾向及情感。“思想”是需要提炼的,什么样的“思想”最能为阅读者所接受呢?有三个要求:真实、深刻、新颖,这也是文本思想的提炼应达到的要求。在什么基础上进行提炼呢?要掌握大量的材料,还要掌握大量的资料,还要看到材料背后深藏的本质,这就需要我们要进行创造性思维。2.有人说“材料重在选择,思想重在提炼”,结合自己的写作或阅读经验,谈谈你对此所持看法。答:此观点正确。写作者日常接触到的材料是十分的繁杂的,要使原始材料的积累真正具有写作价值,就要善于按照写作的规律的要求对其进行识别和选择。文本的思想需要提炼,是为使写作的规律大要求,使其最终确立的文本思想达到真实、深刻、新颖的程度。在写作之中,有效地选择和组织材料,是准确表达思想的支柱。在一般的文本写作中,思想和材料往往同时出现,因此,文本思想的确立和材料的支撑是融为一体的。在文学创作中,文本思想隐含与材料之中而不直接说出,因此对材料的选择和组织成为引导读者体验、理解、和接受文本思想的唯一途径。3.阅读散文《谢天》,谈谈典型材料的选用对文本思想的表达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谢天》作者:陈之藩常到外国朋友家吃饭。当蜡烛燃起,菜肴布好,客主就位,总是主人家的小男孩或小女孩举起小手,低头感谢上天的赐予,并欢迎客人的到来。我刚一到美时,常闹得尴尬。因为在国内养成的习惯,还没有坐好,就开动了。我一直认为这只是一种不同的风俗。前年我又到一家去吃饭。这次却是由主人家的祖母谢饭。她雪白的头发,颤抖的声音,在摇曳的烛光下,使我想起儿时的祖母。那天晚上,我忽然觉得我平静如水的情感翻起滔天巨浪来。在小时候,每当冬夜,我们一大家人围着个大圆桌吃饭。我总是坐在祖母身旁,祖母总是摸着我的头说:“老天爷赏我们家饱饭吃,记住,饭碗里一粒米都不许剩,要是糟蹋粮食,老天爷就不给咱们饭了。”刚上小学的我,正念打倒偶像,破除迷信,我的学校就是从前的关帝庙,我的书桌就是供桌。我曾给周仓画上眼镜,给关平戴上胡子。祖母的话,所谓老天爷,我觉得是既多余,又落伍的。不过,我却很尊敬我的祖父母,因为这饭确实是他们挣的,这家确实是他们立的。我感谢面前的祖父母,不必感谢渺茫的老天爷。这种想法并未因年纪长大而有任何改变。而我在这个外国家庭晚饭后,由这位外国老太太想起我的儿时;由我的儿时,又想起一连串很奇怪的现象。„„„„答:文章作者由外国家庭吃饭时,饭前常由小孩或老人谢天而想到自已儿时祖母时常教诲自己要爱惜粮食,感谢老天,进而想到爱因斯坦在成功面前总是不忘感谢同事,朋友,再到雨果对约伯特的推崇。所选取的一系列材料生动,新颖,具有思想内涵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对阅读者有“一见钟情”的吸引,让我们与作者一道从更普遍、更深广的层面上去领悟了谢天的道理,更天象,更生动的告知人们要一颗感恩的心。形考任务2《大年初一没下雪》作者:山鬼加班加到腊月二十九,只好订了一张年三十晚上返杭州的火车票。年三十傍晚,广州火车站的广场突然安静了下来。满满的纸屑、塑料瓶、水果皮、白色的泡沫饭盒„„几个清扫工没精打采地挥舞着扫把。车厢里没人,我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看着书,不久就开车了。不知到了哪个小站,上来一个农民模样的人,牵着一个小女孩,手拿车票仔细对看座号,辨认清楚了,他们才坐下。整个车厢其实没几个人,你想坐哪都行。一看就知,他们是不常坐车的。那个男人四五十岁的样子,很像个农民,灰黄的脸,很深的皱纹,只是他的手不是又粗又大,他有一双纤细的手。那个女孩的脸也是灰黄的,土头土脸的样子,谈不上好看,只是那双黑眼睛就像灰烬里的火星,一闪一闪的。他们坐在我对面。男人坐下去时,半哈着腰,发出一声短促的笑声,好像说:“打搅了!”„„„„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每题5分):1.教材中谈到写作要“言之有序”,这一命题中的“序”主要是指什么?请结合教材予以具体论述。答:材中谈到的写作要”言之有序”指的是文本的结构安排问题,结构安排要做到“言之有序”,是由写作及接受活动中思维表达所使用的基本工具,语言所具有的线性特征决定的。因此,结构安排必须遵循写作的交流性质所要求的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艺术手法。在具体的写作活动中,我们应当特别重视结构安排的主要环节,它包括层次与段落、过度与照应、开头与结尾。2.文本的结构安排能否达到一定的审美要求,从而产生一定的审美效果,对于能否有效地实现写作者与阅读者之间的精神交流具有不容忽视的制约作用。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或写作实践,谈谈你对“结构安排要具有一定的审美效果”的理解。答:我认为此观点我同意。就一般写作而言,结构的审美效果更多的来源于文本的形式美,即结构安排与语言表达两个方面。而结构的审美效果是一条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结构安排应该做到完整匀称。2.结构安排应做到周严紧密。3.结构安排应做到错综变化。3.层次和段落时结构安排的核心问题,层次安排好了,文本的结构框架就确定了。阅读小说《大年初一没下雪》,谈谈小说围绕情感变化安排层次的艺术特征。答:这篇小故事写的是“我”在火车上的一段经历,作者的行文很朴素很克制,但恰恰是这样的笔触很好写出了人世间那种无法避免的伤痛与悲苦命运,使文章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很动人。文章可分为三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简单交代背景“我”大年三十晚上坐火车回家,冷清中遇见一对父女,但无多的交谈,因为“我”认为“他们”“土头土脑”,不是共度寂寞的玩伴,而这个冷漠“认为”在文章结构上是一个重要伏笔,为文章最后“我”的转变、“我”对“父女”的牵挂行成一个鲜明的对比,非常好的突出了主题,在文章的感情发展的路线上掀起了波澜。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故事展开。“我”由于寂寞想请那对“父女”吃饭,故事进行到这里并无太多发展,转机发生在小女孩的提问:“你看过雪吗?”这个时候题目中的“雪”出现。但是“我”只是随机应付几句,这个细节的安排在后面是极有用处的。然后故事进一步发展,“我”发现那个男人在偷偷的哭泣,于是,“我”知道了这个苦难的家庭,知道了这个从来没见过雪的小女孩因为白血病生命就快走到了尽头。那个男人就是带女儿专程去杭州看雪。于是“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走到座位旁,给小女孩耐心地讲起下雪时的种种趣事”与前面的“应付”起到了相互呼应。第三部分是尾声,是对文章思想的重要烘托,与进一步推波助澜。“我”回到家里,由此时“我”最怕碰上风雪天而变成希望今天赶快下雪,下得越大越好。然而文章写道“一天无雪”,“一夜无雪”。两段话,分别只有一句话。这样的安排极其强烈的表达了“我”对那个小女孩心痛的感觉,只是这种心痛是藏在朴素的文字下面的,更是能揪住读者的心,最后的安排非常的温情,终于下雪了。越下越大,像一床巨大的被子,“被子下面熟睡的是一个善良而又苦难的灵魂,”苍天有情,文章进行到这里,我们的感情随着“我”翻山越岭、一路跋涉,由冷漠淡然到悲天悯人、温暖而伤感。这篇文章的结构安排是完整匀称的,有头有尾的,内部材料的组织也是严密周紧,并且又起伏,有变化,扣人心弦。形考任务3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每题5分):1.教材中谈到写作要“言之有文”,这里的“文”包含多层次的内涵,请结合教材内容,作简要分析、梳理。答:教材中的“言之有文”中的“文”首先是指文本写作中书面表达的基本特征:准确,畅达和简洁;然后是指文本写作中书面语言表达的文采之美,包括:声韵美与辞藻美,感性美与理性美,朴素美与华丽美。2.运用教材有关“言之有文”的相关理论解释,阅读文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文本语言的准确、畅达、简洁等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者:恩格斯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答:“言之有文”中的“文”首先是指写作中书面语言表达的基本特征:准确、畅达和简洁,本文便具有这些基本特征。1.本文语言准确严密,处处关照呼应本文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对马克思逝世的痛惜和悼念,对他的斗争精神和崇高的人格的赞美,评价马克思的伟大的历史功绩,以及对反动派的蔑视等,遣词用句都十分确切、明白。如第一段说明马克思逝世,用“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他在安乐椅上安静的睡着了”“永远的睡着了”;第七段在评述马克思斗争精神和实践活动时说“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而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是很少见的”;又如把创立国际工人协会说成是马克思“全部活动的顶峰”“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为这一成果自豪”;第八段在赞扬马克思的冲高人格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时,用了“嫉妒”、“污蔑”、“驱逐”“诽谤”“诅咒”以及“尊敬、爱戴和悼念分别表明敌人与战友对他不同的态度。”从语言的严密性来看,无论是一句中的修饰和限制,还是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过度、承接与照应,都十分严谨,周密。例如第二段所写“这个人的逝世,对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成为下文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马克思伟大贡献的一个总纲。第六段中“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前一句承接上一段最后一句话,概括第3-5段的内容,也与第二段中“对于历史科学”相呼应;后一句开启下文,与第七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相连,并为从时间方面介绍马克思的成就埋下伏笔。又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第三段中“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的事实”“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的相反”,这两句从精神的要求看似与它们的前一句重复,但它们之间一方面相互呼应,一方面又分别从另一个角度对前一句进行阐释,进一步揭示出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大意义。全段文字中用一个多重复句的形式表述,意思表达十分严密。第六段中“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的喜悦”一句,两个破折号中间的文字对前面的话加以补充与解释,全句意思畅达、周密,同时又为下文做了铺垫。2.本文议论、记叙、抒情融为一体,结构严谨,连贯畅达。全文以议论为主题,全面而准确的评价了马克思伟大的历史功绩;而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