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聆听了祝勇教授主讲的《故宫文化大迁徙—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年》,教授声情并茂,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带领我们回到历史的长河,去看看那过去的场景。一段挥之不去的血泪,祝勇教授带领我们回溯历史。从甲午战争开始到抗日战争一个个英雄的故事,一条条历史的真相,七十年的记忆,烙印在胸口的事实,隐秘与文化共源,来到这里,祝勇教授解读了许多我不知道的历史真相,以全新的视角,带我走进日本人对侵华战争的理解和认知。不同的旋律,难以磨灭的民族苦难,不可嬉笑的血泪,严肃的战争,尊重并铭记历史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残酷的战争事实,致远号的沉没并不是一场巨大的失败,战略目的达成才是真正的成功,评定历史成败是一门极高的学问。不加妄语,不添子虚,初心依旧,我们虚心求教。故宫文物的收藏,在乾隆主政时达到了顶峰,而在末代皇帝溥仪登基后,开始了从“皇帝手中回到社会的过程”。从晚清末年到1924年溥仪最终被逐出故宫,在经历了主管者严重失职、监守自盗的过程后,故宫珍藏文物向国外大量流失。原本主宰文物命运的皇帝,最终命运也为文物所主宰。1925年10月10日,故宫文物馆藏历史上第一次作为民主革命的成果向公众开放。从那一天起,民众大概以为从此推翻帝制,就进入太平的民主社会了。可是谁能想到,之后的九十年,就是文物们在这片国土上风尘仆仆的旅程。文物的命运也是人的命运,那志良等一批兢兢业业、忠于职守的“老故宫”在一生随文物漂泊的过程中,完成了整个近代史上最大规模的文物大迁徙。数不尽的国宝走遍了中国大地,又屡次漂洋过海,成为世界博物馆和收藏家的宠儿。时间进入21世纪,中国海外文物又通过中国买家之手回归故里,仿佛印证了那句话——“分久必合”。两个故宫,与其说是外形相似的双胞胎,还不如说是一张分裂的地图。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的风向标。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感谢祝勇教授与我们一起回顾中日战争历史,吸取教训,思考战争,保卫国家提高自身素质,我们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