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容若,清初第一词人。生于温柔富贵,却满篇哀感顽艳;身处花柳繁华,心却游离于喧闹之外;真正的八旗子弟,却喜结交落拓文人;行走于仕途,一生却为情所累;风华正茂之时,却匆匆离世;……一位几乎拥有世间一切的惆怅男子,一段三百年来倾倒无数后人的传奇。成容若君度过了一季比诗歌更诗意的生命,所有人都被甩在了他橹声的后面,以标准的凡夫俗子的姿态张望并艳羡着他。但谁知道,天才的悲情却反而羡慕每一个凡夫俗子的幸福,尽管他信手的一阕词就波澜过你我的一个世界,可以催漫天的焰火盛开,可以催漫山的荼靡谢尽。——徐志摩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清初著名词人。少年聪颖过人,文武双全,与康熙十五年(1676,时年容若22岁)时殿试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授三等侍卫,后循进一等,武官正三品。纳兰性德的成就主要在词,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其词风清新隽永,哀感顽艳,颇有南唐后主遗风。王国维有评:“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容若著有《通志堂集》包括赋一卷,诗、词、文、《渌水亭杂识》各四卷。内容丰饶,堪称全才。纳兰在词作方面颇有造诣,先后集结为《侧帽》、《饮水》,后人多称纳兰词。纳兰词现存348(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情、边塞江南、咏物咏史以及杂感等方面。独具真情锐感,直指本心,其中尤以爱情(悼亡)词最为哀感凄艳,引人共鸣。众家话纳兰徐乾学《纳兰性德墓志铭》:清新隽秀,自然超逸。顾贞观《纳兰词评》:容若词一种凄惋处,令人不能卒读。周之琦《箧中调》:格高韵远,极缠绵婉约之致。梁启超:容若小词,直追后主。写作背景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性德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长相思》及《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作于出关前后之途中。作者出关时冰雪未销,又离开了京城千山万水,对于生于关内,长于京城的性德而言,一切都是那么荒凉,那么寂寞,于是不由人思念亲人朋友,作者有感而发,填下这首《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①程:道程,路程。②榆关:即山海关,古名榆关,明代改今名。③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④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⑤更:gēng,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⑥聒:guō,嘈杂搅人。⑦故园:谓京师。⑧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翻译】一路上跋山涉水,向榆关那边行进。夜深宿营,只见无数行帐中都亮着灯火。挨过了一更又一更,风雪声吵得我乡心碎乱,乡梦难圆。家乡没有这种声音。山、水、风、雪,均为实写,不着一字修饰。一程的重复出现,见出跋山涉水旅途的漫长,同时渐行渐远意味着离家乡也越来越远。空间的转换突出了行程中的动感。一更的重复出现,见出风雪肆虐。长夜不绝,关外风雪来势猛烈。时间的流动,展现出长夜漫漫无休无止的绵长感。王国维曾经非常看好“夜深千帐灯”这一词句,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差近之。千山万水,千军万马,一路东进。风雪夜,那无数的帐篷都亮着灯火,那哪里是地上的灯火呢,简直就是天上璀璨的繁星呀。作者身为贴身侍卫,侍君保皇,是义不容辞的天职,多少人还求之不得呢!但这并不妨碍作者流露出些许的思乡之情。随征有苦,却并不直言,只一句“夜深千帐灯”轻轻带过,清寒而不失壮观。上片写行程之劳。起句突兀,既显空间之广袤,又寓时间之流逝,气象阔大。“山一程,水一程”六字,直写戍路途之曲折迢遥,侧写跋山涉水之艰险辛苦。叠用两个“一程”,突出了路途的修远和行程的艰辛。第三句“身向榆关那畔行”,交代行旅去向。此处说“身”向榆关,而非“心”向。其实就是说,躯体越来越远离了故乡,而心灵却越来越趋向京师,越来越拴紧了故园。“榆关”是指山海关,“那畔”即“那边”。当我们读到这里,仿佛浮现出这样一幅图景:大队人马,翻山越岭,登舟涉水,风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一直向山海关方向进发。而词人因为留恋家园,却是频频回首,步履蹒跚,望断白山黑水而不见故园影踪。“夜深千帐灯”一句,写的是夜晚宿营于旷野的情景:深青的天幕下,漆黑的旷野上,一座座营房,灯火熠熠,映照着永夜无眠的人。“千帐灯”是虚写,写词人这次出巡随从众多。为什么夜深了,而仍然营火闪烁呢?这就为引出下片的“乡心”蓄势。下片侧重游子思乡之苦,交代了深夜不眠的原因。换头写景,“风一更”“雪一更”,突出塞外风狂雪骤的荒寒景象。这是寄情于景,风雪载途,行者乡思更烈。叠用两个“一更”,突出塞外卷地狂风,铺天暴雪扑打帐篷经久息的情景;也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天寒地冻之夜,人之辗转难眠的状态。“聒碎乡心梦不成”呼应上片的“夜深千帐灯”一句,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寝的原因。着一“聒”字,突出了风雪声响之巨;且极具拟人味,仿佛这风雪也通人心似的,彻夜念叨着故园的人事,让人心潮起伏。“聒碎乡心”,用的是夸张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愁肠百转的心态。“故园无此声”,交代了“梦不成”的原因:故乡是没有这样的连绵不绝的风雪聒噪声的,当然可以酣然入梦;而这边塞苦寒之地,怎比钟灵毓秀之京都,况且又是暴风雪肆虐的露营之夜,加之“乡心”的重重裹挟,就更难入梦了。结尾这一句直截地表达了征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意。总的来说,上阕写面、写外,铺陈壮观;下阕写点、写内,曲描心情。选取的都是平凡的事物,如山水风雪、灯火声音。又采用短小精悍而通俗易懂的语句,轻巧排列,对应整齐。信手拈来,不显雕琢。全篇融细腻情感于雄壮景色之中,尽显非凡,作者用山,水,千帐灯,风,雪等大的物像,来寄托细腻的情感思绪。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没有一般边塞诗的大气、沉痛、悲凉、雄壮,而是风格婉约,笔调缠绵,少了抑扬顿挫的沉雄,多了小儿女的缠绵情态。纳兰性德纳兰性德(1654-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康熙时大学士、宰相纳兰明珠之子,清朝满族成就卓异的重要词人,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纳兰一生留下三百多首词,有词集《侧帽集》《饮水词》。作词主情致,宗李煜,小令为有清一代冠冕,词风哀感顽艳、婉丽凄清。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人间词话》),况周颐认为“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词人”(《惠风词话》)。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纳兰性德的爱情词爱情是人类精神的一种最深沉的冲动,它给人带来欢乐和希望、痛苦和煎熬。爱情是人类最丰富也最复杂的情感,它把人的种种体验熔于一炉。所以,爱情成了文学永恒的主题。纳兰性德写了许多以爱情为题材的词。纳兰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使他的词所描写的爱情别有一种幽艳哀断、凄婉深沉的美。纳兰描画男女青年一见钟情的情景的词《如梦令》含蓄蕴藉,婉曲凄迷。[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谁定。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暮春季节,院落井边,满地残红,冷漠凄清,多愁善感的人心绪迷茫、怅然若失。她,蓦然出现了!刹那间四目相对、惊鸿一瞥,禁不住心神荡漾、迷离恍惚。伊人眼波横流,而心事难度。从此,簟波纹席之中、灯光烛影之下,伊人倩影驱之不离、挥之不去。相思之情,如梦如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如果说《如梦令》写的是男青年辗转灯影的单相思的苦恼,那么,下面一首《减字木兰花》则表现了情人相遇的心态。[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钗心只凤翘。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情,转过回廊叩玉钗。上片劈头四句,便揪紧了人们的心弦。有情人相逢,本该有多少知心话要说,然而他们却默默无语。她,芙蓉花一般的脸上泛起红晕,匆匆走开,玉钗抖动,步履含愁。下片待唤更止,欲诉却离,转又轻叩玉钗,暗中传意,状少女含羞多情之态如在眼前。词通过极其细微的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含蓄迂曲地表现了青年恋人无法言传的心境。那绵绵情意中掺杂着的苦涩辛酸有谁能知?情人相遇,衷肠难诉,更有“瞿塘风间阻,错教人恨无情”的难言之隐。一曲《临江仙》即赋恋人失约的无奈:[临江仙]昨夜个人曾有约,严城玉漏三更。一钩新月几疏星,夜阑犹未寝,人静鼠窥灯。原是瞿塘风间阻,错教人恨无情。小栏杆外寂无声,几回肠断处,风动护花铃。词写青年与姑娘的约会。夜已三更,新月如钩,疏星几点,爱人却久候不至。面对凄凉夜景,烦乱焦虑,无法入眠。所谓“瞿塘风雨”,暗示着横亘在恋人们中间的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正是它,使“曾有约”的人终于失约,使有情人被“错恨无情”,使伫望的人柔肠寸断、百感凄恻。纳兰性德描写失恋者心情的词,低徊婉转,别具韵味。[木兰花]人生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却变故人心,却道故人心事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这首词题目是《拟古决绝柬友》,以一个被抛弃的女子口吻谴责那负心的锦衣郎。“只如初见”,起句突兀,是失恋者心情愤懑的表现。“等闲却变故人心,却道故人心事变”,概括了许多青年在恋爱时彼此误会冲突甚至互相埋怨指责的情状,把爱恨交加的复杂心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又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典故,来谴责锦衣郎的薄情忘义。纳兰性德在一首《虞美人》的词中说:“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在另一首《少年游》的词中又说:“多情终古似无情。”锦衣郎的薄情或恰好是多情的表现,情犹意婉,令人神远。失恋人的心态是复杂的,《鹊桥仙》一词表现了失恋者婉曲的心情:[鹊桥仙]倦收缃帙,悄垂罗幕,盼煞一灯红小;便容生受博山香,销折得狂名多少!是伊缘薄?是侬情浅?难道多磨更好?不成寒漏也催?索性尽荒鸡唱了!夜深人静,在书房读书的两人,不知不觉放下了书,任它乱放着。书房里的帷幕静悄悄地垂着,相爱的人沉浸在爱情的温馨里。多么希望灯火再小一点,再朦胧一点,即便遭到世人的嘲讽指责也顾不得了。可是欢聚的日子成了过去。“是伊缘薄?是侬情浅?”不管曾经有过多么的甜蜜、激动、欢愉,一切都已不再来。“难道多磨更好?”绝望中还期留一丝希望。这一而再、再而三的诘问,把失恋者的极度苦恼的情绪渲染得淋漓尽致。难道漏更也捉弄人,不让人睡觉?这里由苦恼转化为极端的愤懑,最后迸发成一句“索性尽荒鸡唱了!”整首词一波三折、婉曲深致。纳兰性德还以深隽的笔致来刻画失却爱情的宫女的痛苦和幽怨,揭开她们心灵的帷幕。[昭君怨]深禁好春谁惜?薄暮瑶阶伫立,别院管弦声,不分明。又是梨花欲谢,绣被春寒今夜。寂寂锁朱门,梦承恩。深禁在宫中的女子,默默地无聊地伫立在黄昏的瑶阶上,忽听见别院急管繁弦,轻歌曼舞,顿感春寒料峭,走进屋内,锁上朱门。宫女失望苦闷的心态表现得异常深沉含蓄、哀婉动人。而梦里承恩,镜花水月,可悲可怜,令人痛惜!纳兰性德是刻画爱情的词坛高手。他的爱情词充满着深沉蕴藉、凄婉缠绵之音,情真意真是其词的生命和灵魂。纳兰容若的好友严绳孙就说纳兰词“蕴藉流逸,根乎情乎”。王国维高度评价纳兰词:“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兰性德,以哀怨清丽的诗词行走于世间的男子。人们常说,男人是理性动物,女人是感性动物。如此说来,多愁善感的纳兰性德绝对是独树一帜的。他究竟有多么不寻常?时间凝固成句点,然后又延伸成一条线。长镜头轻轻旋转,把往事拉到你我的眼前。他出生于天皇贵胄之家,父亲是康熙王朝的权相明珠。少年及第,22岁授进士,官至康熙皇帝身边的一等侍卫。他亦是通晓诗文的才子,为名重一时的江南名士们倾心结纳。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著锦的。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偏偏厌恶官场的争名夺利和尔虞我诈。他无心于功名利禄,只想寄情于诗词歌赋之中。难道这不同于一般满清贵族纨绔子弟的淡泊宁静个性,注定了纳兰性德悲情的一生?他在《忆秦娥》中直抒胸臆:“长漂泊,多愁多病心情恶,心情恶,模糊一片,强分哀乐。拟将欢笑排离索,镜中无奈颜非昨。颜非昨,才华尚浅,因何福薄。”悲伤成了他诗词中不变的基调。他只是想宁静安然地过着平淡的日子。可是,世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