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教学目标:1、通过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怀念,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感情。2、回顾个人和集体的成长经历,懂得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助。3、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和同学、对母校依依不舍的感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4、会写临别赠言、简单的倡议书、建议书和演讲稿。5、能在教师的帮助下,与同学一起组织策划联欢活动。教学重点:引领学生回忆小学生活,学会表达情感,学会感恩。教学难点:通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组织、策划能力。教学点:1、充分利用阅读材料,感受其内容,说体会2、积累文中好词佳句3、掌握叠词的使用效果4、复习建议书及书信的写法课前准备:和同学老师一起学习生活的资料、照片。活动要用的贺卡、相册等。课时安排:12课时成长足迹教学目标:1、通过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怀念,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感情。2、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和同学、对母校依依不舍的感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教学重点:1、回顾个人和集体的成长经历,懂得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助。2、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和同学、对母校依依不舍的感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教学难点:1、会写临别赠言、简单的倡议书、建议书和演讲稿。(选做)2、能在教师的帮助下,与同学一起组织策划联欢活动。(选做)课前准备:1、搜集班级“成长的足迹”的材料。课时安排:7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读懂《难忘的启蒙》《老师领进门》《新来的王老师》。教学过程:一、导语:小学的几年生活,我们有多很多老师,有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是不是各有特色?今天我们再来认识几位让学生一直怀念的老师。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顺序,体会作者的情感,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三、学生小组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四、检查自学效果:1、“启蒙”是什么意思?2、“我”的启蒙老师使“我”受到了哪些启蒙教育?3、“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某些道理。”这句话中的“宽”指的是什么?4、从作者回忆的三件事中,你感悟到什么?5、《老师领进门》中,作者回忆了一件什么事?6、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特点?7、从哪里可以看出田老师“很有口才,文笔也好?”8、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9、《新来的王老师》中,作者回忆了一件什么事?10、王老师是怎样对待“差生”的?11、你认为王老师的做法好吗?为什么?五、通过学习这三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写。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读懂《忘不了的笑声》《作文上的红双圈》。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在小学生活中,老师的教导让我们记忆犹新,同学的笑声也永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接下来我们阅读两篇文章,《忘不了的笑声》和《作文上的红双圈》,会引起你的哪些回忆?二、《忘不了的笑声》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顺序,体会作者的情感,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1、学生小组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2、检查自学效果。(1)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2)文章通过笑声表现了同学们的什么特点?(3)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感情?(4)你知道本班同学的什么特点?能选择合适的角度把他们的特点写下来吗?三、《作文上的红双圈》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顺序,体会作者的情感,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与同学交流。2、学生小组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3、检查自学效果。(1)作者回忆了一件什么事?(2)你从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想到了什么?(3)作者在文中赞颂的是什么?四、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第三、四课时教学内容:写写难忘的老师或同学、难忘的校园生活、难忘的一节课或难忘的一次活动。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二、拓宽思路。1、翻阅自己近年来的日记,把自己心里特别想说的内容简要得记录下来。2、同学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概括板书:(可能会有以下的情况)难忘的——难忘的——难忘的——……3、自由交流,引出要求。(1)小组讲述,老师引导学生先构思,有条理地讲述。(2)全班交流。指名讲述:大家要注意倾听,等他讲完后,你们可以有礼貌地举手,提出你不明白的问题,也可以对他在讲台上的讲述提出你的建议和意见。在学生评议的过程中引出习作要求:(要在习作中表达出对母校、老师、同学的真情实感)写事:过程具体,融入感受。写人:事例典型,有真情实感。4、习作指导:(1)同学们,你们的讲述很精彩。现在,你们就用笔把它们描述下来吧。在写之前,我们先读一下习作要求。(2)指名读题,指导审题。(3)学习前面读过的五篇阅读文章的写法。(4)动笔完成草稿。三、修改并完成习作。1、自改自评。(1)细读自己的习作,修改写错的字、用错的词、写得不通顺或不完整的句子、加错的标点。(2)教师出示学生的一篇习作,请同学们找一找写得好的地方,还有哪些不足之处。(3)用符号画出你自己认为闪光的地方,并向全班展示读,其他同学倾听、评议。2、互评互改。(1)交换习作。①用赞赏的符号画出你欣赏的词句,并评评好在哪儿,为什么好?②你认为他的习作哪一部分还不够清楚、不够具体,提出中肯的建议。(2)再读习作,全面检查与润色。3、全班交流。(1)指名朗读习作。(2)师生评议。四、誊抄习作。第五课时教学内容:畅谈成长故事。教学过程:一、畅谈成长故事。1、导语:这六年中,发生过多少令人激动、喜悦、忧愁和伤心的事啊,但无论酸甜苦辣,都将成为珍贵的回忆。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2、学生在班里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3、把印象最深刻的成长故事记下来。二、共同寻找班级的“成长足迹”。1、搜集。内容包括照片、奖状、实物等,并与每个同学提供的材料放在一起。2、小组成员合作分类整理。3、根据材料确定纪念册的各个栏目的名称。4、做好班级纪念册的策划,并将任务分解到各个小组或每个学生。第六、第七课时教学内容:制作“班级纪念册”。教学过程:一、导语。你们即将离开生活了多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必定有些依依不舍。为了给母校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建议你们每人挑选一张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生活照片,汇集成一本“班级纪念册”送给母校。你们同意吗?但是,光有照片还不够,建议你们各自为自己的照片写一点说明,附在其中,好不好?二、范例及讲评。你为什么带这张照片来?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它能说明什么?先想一想,谁愿意说说?讲评重点:有无具体内容,是否介绍清楚。板书:围绕一个意思要有具体内容特点介绍清楚三、练习:(1)独立思考:这张照片是在什么情况下拍的?其中有什么故事?(2)小组交流,练习口述。四、大组交流。请各小组推荐:哪位同学说得较好?(讲评:进一步启发思维,介绍各自的特点。)五、当堂习作。限定时间,快速习作。六、相互修改。找一个朋友,征询意见,自行修改。七、小结。依依惜别教学目标:1、了解五篇课文的内容。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母校、老师、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重点:1、了解五篇课文的内容。2、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感情。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母校、老师、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课前准备:1、搜集毕业留言。2、为联欢会作好各项准备。课时安排:5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写临别赠言。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临近毕业,你一定有许多话要对同学、老师、母校说,“毕业赠言“为你们提供了一次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机会,为你们提供了一个展示个性,展现才情的平台。二、读《临别赠言》,明确赠言的目的及内容是:回顾学习生活,抒发惜别之情;感谢老师教导,赞美同学情谊;展望美好未来,表达真诚祝愿意。赠言的基本要求是:应根据不同的对象,尽量写得精练、形象,富有时代感,饱含感情,能给人以启迪。三、学生写毕业赠言:各科老师和同学。四、交换阅读,欣赏写得好的毕业赠言,组织大家评议。谁写的赠言最有代表性,谁写的赠言最风趣,谁写的赠言最有文采,谁写的赠言最有感情。第二、三课时教学内容:为母校做点事。教学过程:一、选定活动内容。1、实践性的活动:为学校再搞一次卫生;再给小树浇浇水;为图书室修补图书,写倡议书,写号召全体同学为美化校园环境、创建校园出点力。2、给母校、老师写封信,表达自己的心声,用演讲的方式,向母校告别,给学校写建议书,畅想20年后每个同学的样子。二、明确活动要求;写信,要注意抒发真情实感;演讲,要安排好时间、地方、形式,要调动场内的气氛;写建议书之前要对学校进行调查,针对不足提出自己的建议,建议尽可能具体。三、读《给老师的一封信》《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给校长的建议》等文章,学习表达方法。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比较建议书和倡议书的异同,注意格式。四、学生自主开展活动。五、活动评议。第四课时教学内容:筹划毕业联欢会。教学过程:一、报名:提前一周,让学生自由报名参加表演。二、排节目单:根据报名情况进行编排,经讨论决定。三、确定主题。如:“瞧我有多棒”毕业联欢会“记住我”“难忘今宵”……四、写串词。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串词的编写要领。五、分工:1、设计一张海报。2、写串词。3、写报道。4、两个节目主持人。5、负责出黑板报。6、后勤服务组,负责列出所需物品的清单并且做开支预算。7、负责教室环境布置。六、生自由准备。第五课时教学内容:学生联欢晚会教学过程:一、邀请嘉宾二、布置好教师和舞台三、联欢开始四、整理教室五、学生写出有关联欢晚会的习作。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