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马玲玲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背景新中国的成立和人民政府的重视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1954年9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育机会。美国依据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育)。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6%(科学技术)。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2.概况(1)拉开序幕A.各地人民政府和军管部门出面接管了旧教育;B.初步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转变;C.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工作,把发展人民教育事业作为重要的任务和工作。(2)制定方针一、是毛泽东:“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学校将德育放在重要位置;二、是刘少奇从中国实际出发,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即全日制学校教育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三、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确定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首要任务,同时加强小学教育和成人业余教育。大大促进民族地区的建设。3.成果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哪些发展?为什么得到较快发展?答案提示: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主要是逐步形成从小学到大学,从全日制教育到半工半读教育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取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二、动乱中的教育——曲折中发展1.原因:“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2.过程(1)大跃进年月,各地不顾客观条件大办学校,同时大量增加学生的体力劳动,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2)20世纪60年代初,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教育事业进行了调整。(3)1966年到1976年,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知识分子上山下乡,接受改造,高考废除。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落后,政府办了许多工农速成中学和文化补习学校,田头识字教学等形式,这些形式为扫盲教育作出贡献田头识字学习偏远贫因地区的小学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在军垦农场锻炼的北京大学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北京大学红卫兵在批斗北大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威example3.影响:(1)使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2)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距离被拉大了。三、教育的复兴1.文革”后教育措施邓小平充分肯定新中国前17年的教育工作,领导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恢复教育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1977年某大学的开学典礼2.改革开放后教育的发展(1)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2)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促进了教育改革步伐。3.迎接挑战(1)背景20世纪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背景下,只有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2)措施1.首先是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推动农村义务教育,促进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加快课程教材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接班人。2.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3.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历史纵横1989年10月,共青团中央推出了“希望工程”,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帮助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儿童重返校园,完成小学学业,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希望工程”得到了广泛响应,很多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涌现了孩子捐出压岁钱、老人捐出退休金的感人事例。到2006年5月,“希望工程”共接受社会捐款超过30亿元,捐建希望小学12559所,救助农村失学儿童289万名。课堂小结教育在当今科教兴国中的作用1.教育通过培养人才,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含量;2.教育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发掘劳动力的巨大智力资源;3.教育致力于培养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4.教育依赖社会各方面整体水平的提高,反过来,教育也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形成规模,从而改善社会经济结构,促进经济效益的良性发展。5.教育的大力投入,有利于后发型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结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现代国家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关键在于教育。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前途,从世界来看,哪一个国家重视教育,那么这个国家就富强。(战后的德国、日本)我国教育经历怎样的历程?有何经验教训?历程:开创基业,教育事业初具规模;探索道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迎接挑战,各类教育成就辉煌。经验教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从国情出发;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当代中国教育还存在哪些问题?对此你有何建议?问题:(1)基础教育普及率低,人均受教育的年限低于主要的发达国家、而文盲人数还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人口受高等教育的比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科学家和工程师等高素质人才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差距十分明显(3)东西部地区和城乡人均受教育的差距大,西部和农村教育相对较弱课堂练习(2008年海南高考25题)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解析:选D。注意题目中要求回答的是调整的主要目的。同时还要注意注意时间,到1952年秋,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就要完成,接下来就是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所以D符合题意。AB只是调整的内容。C太空了一些。(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卷)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析】题目隐性考查历史时间。在恢复高考后1977年12月第一次考试。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于1995年宣布,决定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始于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光明日报》的公开发表。【答案】A材料一,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邓小平的《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材料二,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邓小平的《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材料三,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告回答:(1)据材料一、二,邓小平是如何看待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的?(2)依据材料三,归纳江泽民报告的主要观点。(3)简要概括上述三则材料的相同观点。〔答案提示:(1)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2)科技进步、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3)把发展教育看成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课外延伸分组调查收集所在学校资料,举办一次班会,介绍我校发展的历史。下课Bye-bye!啦!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