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草原》《草原》一文记叙了老舍先生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从而表现了蒙古族和汉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抒发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本文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满族,代表作有《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茶馆》等,被称为“人民艺术家”。课文描绘了草原的美丽风光,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在这句话中,“蒙”指蒙古族人民,“汉”指汉族人民,“何忍别”的意思是怎么忍心分别。这句话描绘了大家再夕阳下依依惜别的情景。第二课《丁香结》《丁香结》一文从色彩、形貌、气味、姿态等方面描写了丁香,赋予丁香灵动优雅、纯洁无瑕、可爱芬芳的品格,阐述了作者要以豁达的胸怀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问题的人生感悟。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宗璞,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作者目睹丁香花开的格外茂盛,联想起象征着愁怨的“丁香结”,最后发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的感叹,显露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正视生活中遇到的不顺心,把他看作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样的人生才有滋味。作者把丁香喻为“丁香结”,是因为:①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②丁香花象征着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前两句直抒胸臆。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后两句是唐诗中铺写景物的名句,写到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人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孤寂心情。抒发了诗人羁旅的惆怅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的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其弟苏澈并称“三苏”。这首诗描写了西湖忽雨忽晴奇丽变幻的景色,分别写了黑云遮天、大雨入船、风来雨走、水天一色四个场景,这场雨特点是暴雨骤来骤去,表达了作者对西湖奇特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前两句中的“未遮山”“跳珠”“乱入船”写出了与下得很急的情况;“黑云翻墨”“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的气氛。《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作者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丰收在望的喜悦。《宿建德江》抒发的是对家乡的思念,旅途的孤独、寂寞之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抒发的是对西湖美景的无比热爱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的美景之中,并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第四课《花之歌》《花之歌》的作者是纪伯伦,黎巴嫩(国名)诗人,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主要代表作有散文诗集《笑与泪》《先知》《沙与沫》等。诗人以花自喻,运用第一人称,从花的视角描绘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落的现象,表现了花的日常生活和品质追求,塑造了花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的鲜明形象,抒发了其对人生态度的独特感悟:人生要像花一样,失意时不顾影自怜,得意时不孤芳自赏。无论处于那种境遇,总是积极地向往和追求光明。第五课《七律·长征》《七律.长征》的作者是毛泽东,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旧体诗,为七言律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包含了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两个长征故事,“暖”暗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喜悦心情,“寒”又暗示了飞夺泸定桥时伤亡惨重的悲壮心情。全是的总纲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诗句中的“远征”写出了长征行程之远,时日之长;“难”写出了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体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六课《狼牙山五壮士》《狼牙山五壮士》作者是沈重。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全文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痛歼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课文表现了五壮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主语精神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第七课《开国大典》《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主席的领袖风采。第八课《灯光》《灯光》采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上的灯光写起,继而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结尾照应开头,使得文章首尾呼应,结构紧凑。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作者以细腻的笔调详写郝副营长在战斗前的神情和谈话。而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作者却用白描手法略写;两相对比中,突出了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执着的革命理想。可以体会到“我”对美好成活的赞美和不忘过去、要好好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愿望。第九课《竹节人》《竹节人》的作者是范锡林。这篇文章回忆了“我”和同学们做竹节人、斗竹节人,以及上课玩竹节人被老师没收后老师也迷上竹节人的故事,表达了“我们”的喜悦与满足,同时也写出了老师童心未泯的一面,抒发了对老师的亲近与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简易的儿时玩具带来的心灵快乐。第十课《宇宙生命之谜》《宇宙生命之谜》的作者是张申碚、赵晓梅,是一篇介绍科学家探索宇宙生命之谜的科普说明文,课文围绕“地球之外的太空是否有生命体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启示我们要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理、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我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第十一课《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采用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形式,介绍了故宫的悠久历史、文化价值、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展现了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故宫的热爱与赞颂之情,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第十二课《桥》《桥》作者是谈歌。本文是一篇微型小说,叙述了一位党支部书记面对暴发的山洪,以自己的威信、忠于职守的信念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用一位共产党员的信念和一个父亲的爱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赞扬了他无私无畏,舍己为人、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读小说,我们要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谈歌所写的《桥》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党支部书记。第十三课《穷人》《穷人》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是文学家、思想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高尔基曾经这样评价他“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小说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和渔夫主动收养刚刚病故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穷人》是俄国(国家)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他的作品深受世界人民喜爱,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课文记述了渔夫和妻子桑娜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赞美了他们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第十四课《在柏林》《在柏林》作者是美国女作家奥莱尔写的一篇微型小说。小说短小精悍,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通过一个家庭在战争中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心愿。第十五课《夏天里的成长》《夏天里的成长》的作者是梁容若。作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熟悉的事物在夏天里是如何生长的,从而让我们感悟到青少年时期的重要性,启迪我们要珍惜美好时光,健康地有力量地成长。第十六课《盼》《盼》作者是铁凝。文章以“新雨衣”为线索,围绕“盼”字记叙了作者童年时盼望穿上新雨衣的有趣经历,展现了儿童细腻、有趣的内心世界,赞美了童真、童趣,表达了对美好童年的怀念之情。第十七课《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字梦得。描写了黄河源远流长、波涛汹涌的雄伟气势,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无限热爱的感情。《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字牧之。通过描写江南秀美的春天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灿烂文化的赞美和神往,同时又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叹。《书湖阴先生壁》的作者是宋代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描写了湖阴先生家庭院的洁净清幽和门前景物的美好,突出湖阴先生品格的高洁,表达了诗人对他的赞美之情。《浪淘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诗中的“万里沙”一词说明黄河携带的泥沙多,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写的是作者所见之景,突出了黄河气势雄浑的特点。“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则借用“牛郎织女”这一民间传说表达了作者百折不挠,渴望有所作为的情怀,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他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江南春”顾名思义,就是江南的春天。诗歌前两句抓住莺啼、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等景物,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南朝四百八十寺”是虚指(填“实指”或“虚指”),说明寺庙很多。《书湖阴先生壁》出自宋代王安石之手。诗题中,“书”是题诗、书写、题写的意思,“湖阴先生”是杨德逢的别号,他是王安石退居钟山时的邻居。诗歌前两句写湖阴先生家环境优美洁净,暗示了主人品性高洁。后两句中“护”“送”两个字把山水进行了拟人(修辞)化的描写,将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更加生机盎然。这首诗的全两句是: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其中“茅檐”的意思是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从“净”“无苔”可以看出湖阴先生家的庭院十分干净,暗示了主人品性高洁。第十八课《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一个地球》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告诉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第十九课《青山不老》《青山不老》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晋西北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块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并造福于后代。歌颂了老农坚持不懈、默默奉献的精神。第二十课《三黑和土地》《三黑和土地》这首诗写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获得土地的事情,表现了三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后喜悦的心情,抒发了他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展现了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本文通过描述三黑如何对待土地,表现了农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诗歌中写到了蝈蝈儿,通过“小时候”与“现在”的对比,突出表现了农民生活状态的巨大变化。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通过描写春秋时期楚国伯牙与锺子期的动人故事,反映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文章选自《吕氏春秋·本味》,讲述了春秋时期的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所弹的曲子名为《高山流水》。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两人心灵相通。我们可以感受到伯牙“破琴绝弦”时的心情悲痛欲绝(用成语概括),可见二人之间的感情至死不渝(用成语概括)。《书戴嵩画牛》用简洁的文字叙述了牧童指出戴嵩的画中的错误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凭空想象和迷信权威的人,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认真地观察事物,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这个故事的作者是宋代的苏轼。故事中,《牛》指唐代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第二十二课《月光曲》《月光曲》讲述了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爱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第二十三课《京剧趣谈》《京剧趣谈》详细介绍了京剧表演中所使用的马鞭、针线、酒壶酒杯等道具的来历和作用,以及亮相的特点和作用,展示了京剧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