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专业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朱新卓教育学博士、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zhuxinzhuo@mail.hust.edu.cn2010-12-23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第一章专业与专业化第二章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历程第三章班级管理变革与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必要性第四章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内容和方式第一章专业与专业化第一节专业的历史与类型第二节专业的内涵与标准第一节专业的历史与类型一、广义的专业专业:一种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具有比较复杂的知识、技能方可从事的职业。又称专门化职业、专业性职业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总是有一些职业相对于其它职业更为复杂、重要,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更高。原始社会的“巫”奴隶社会的“祭司”中世纪以来的“牧师”资本主义社会的医生、律师、机械师、建筑师、化学师21世纪初:软件编写师、网络设计师二、制度化的专业(狭义的专业)专业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化、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知识经验的不断进步而“自然”出现的。后来,由于阶级和私有制的出现,以及人们对利益、权力的争夺,各种力量对专业的重视和强化,(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专业成为具有严格的规范、众多的成员、庞大的体系和巨大影响力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可以影响政治和政府的决策,可以影响社会的生产生活。专业就具有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内涵,而不再是自然的、纯“工作”性质的了。这就是制度化的“专业”。每个职业都想发展成这种制度化的“专业”。现代社会的专业已经形成了“专业制度”,具有强大的专业组织、体系化的知识基础、严格的专业培训和资格审查制度,拥有明确的伦理规范。古代的专业,比较零散、缺乏组织性和社会性,更没有现代专业所具有的丰富的政治经济内涵。第二节专业的内涵与标准一、社会学学者们对专业内涵的诸多界说赵康将成熟专业的属性概括为六条标准:是一个正式的全日制职业;拥有专业组织和伦理法规;拥有一个包含着深奥知识和技能的科学知识体系,以及传授/获得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完善的教育和训练机制;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国家特许的市场保护(鉴于社会高度认可);具有高度自治的特点。利伯曼的标准是:范围明确,垄断地从事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运用高度的理智性技术;需接受长期的专业教育;从业者无论个人还是集体均具有广泛的自律性;在专业自律性的范围内,直接负有做出判断、采取行为的责任;非盈利、以服务为动机;形成了综合性的自治组织;拥有严格的具体可行的职业道德规范。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曾荣光对有关学者的观点进行了归纳:二、我对专业内涵的概括和提炼(1)知识:拥有深奥复杂、建立在现代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上的知识和技能,对外行是高深、神秘、不易获得的;这种知识是指要经过制度化的教育和训练才能掌握的学科知识,而不是指个人经验和体悟,它在大学里形成了成熟强大的学科体系;这种知识和技能应用到职业实践中,可以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产品。成熟的学科(教育学);严谨、专门的培养培训(教师教育);知识技能是有效的;(教师)资格证。(2)权力:形成了强大的自治组织,建立起体系化的专业制度,凭借之,专业可对社会的权力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享有充分的专业自主权,能够控制与之合作的其他社会群体;收入、地位、声望极高。教育管理制度、财政体制;教育行业的垄断,教师教育、入职、考核、晋升,专业自主,教育业务争议的仲裁等由教师专业人员定夺。(3)伦理:坚守服务与奉献精神,严格自律,不以谋取利益为最终目的。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关爱儿童;教师职业道德第二章、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历程第一节教师职业的独立一、中国(一)西周以前———教师职业的萌芽。自原始社会以来,人类的生存与文化的传承,始终离不开劳动技能、生活经验的传授,它主要由氏族长老和年长的有经验者负责。进入奴隶社会以来,在生产的发展、阶级的分化、文字的出现等历史条件下,产生了学校,诞生了“学在官府”、“官师合一”的教育制度。但是,教师还未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教师皆由政府官吏兼任。(二)春秋战国———教师职业的出现。首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急剧变革和学术文化的下移导致了士阶层的崛起,使教师职业的产生有了阶层基础。其次,由于士的作用被充分认识,统治阶级对士的需求大量增加,而当时已经衰败、僵化的官学培养不出所需要的人才,私学便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教育机构,以其灵活的办学体制、广泛实用的教学内容、较高的办学效率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大师作为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人,无疑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文化的下移使官吏中的一部分人变成了士,促进了士阶层的崛起。出身士阶层的私学大师自然也就失去了官吏的身份,不再和官僚体制连在一起,成了独立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三)汉至清代前期———教师职业的发展教育作为促进社会合理、正常运转的原动力,和重要的社会子系统,必将纳入国家的控制之下,成为一项国家的事业。教师职业必然会经历一个由非正规化向正规化转变的过程。同时,由于种种历史条件限制,政府不可能把教育全部纳入直接管理之下,私学教育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社会剧变时更明显)。因而,自汉代至清末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直存在着官学教师和私学教师并存这种独特的教师职业结构模式。1.汉代兴办太学,汉武帝建元五年在太学中设置五经博士。标志着国家官僚机构中有了独立的教师,教师开始成为国家正规的职业。2.魏晋以来的数百年间,教师又经历了一次职业威信的危机,教师职业被严重贬低,耻师成风。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士制度,使得“庶姓寒族无寸进之路”。贵族子弟不学而仕,或有家学而不需延请教师,庶族子弟无上进之途而对教师不太重视。这一时期,玄学、佛学的兴起和广为流传,使以儒家经典为教授内容的学校教育受到冲击,许多人以谈玄敬佛为时尚,尊师重道之风日衰,再加上朝代更迭频繁,有些统治者不重视学校教育,因而使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受到削弱,职业威信日益下跌。宋代,理学兼采佛道之长,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朝廷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如规定学生“在学三百日”才能参加科考。这使教师的职业威信有所回升。(四)近代以来———教师职业的制度化。自鸦片战争以来,教师职业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其标志便是师范教育这一新的师资培养方式的出现,它对教师职业的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教师职业的发展。创办新型教育,必须建立象西方国家那样细致、系统而完备的教育体制,而师范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工作母机”则是最关键的一个方面。1897年: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师范院,我国师范教育的开始。1898年京师大学堂设师范科。二、欧美(一)希腊罗马时期贵族和富豪:请家庭教师进行初等教育,家庭教师又称为教仆,兼家庭保姆和家庭教师,与孩子的父母共同负责看管和教育孩子的责任。中等教育进入文法学校,教师为文法学家或者文学家,收入、地位高,但学生少、学校少,教师少。教学方法:讲解、听写,学习方法主要是背诵无须进行教学法培训,无师范教育。(二)中世纪教堂、寺院附设学校。僧侣、修道士、牧师等兼教师。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社会中,由于基督教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其影响和势力范围波及整个欧洲,宗教教育占主导地位。“学在教会”是这一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僧院学校、大教堂学校、教区学校广为建立,学校均以僧侣、神父、牧师为师,教学以传授宗教内容为主。以僧为师,僧师一体的教师职业体制基本确立,并在很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三)中世纪后到18世纪初等教育:教堂学校、主妇学校、慈善学校、贫儿学校、主日学校识字、具备基本的读写算能力的,找不到其他工作的人,退伍军人、家庭主妇等等担任教师。在古代社会里,教师职业已初步形成职业群体。教师既是从事精神活动的智者,又是培养人的教育者,并一兼多职。因为这种泛专业化倾向,古代教师一般不需要由专门的师资培养机构来教授知识和技能以及掌握教育本身规律。由社会发展自然形成的长者为师、能者为师、学者为师、以吏为师、以僧为师,构成整个世界古代教师的基本特色。第二节师范教育的形成一、产生的背景普及义务教育和班级授课制的实施。重视教育,但对教育质量和师资水平不满,人们认识到:一个有知识的人虽然可以做教师,但如果缺乏相应的职业训练,就会影响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这样的人难以成为好教师。班级授课制,把众多基础不同、性格不同的儿童集中起来开展教学并非易事,这就要求对教师进行职前训练。普及教育就需要大批的具备一定知识、教育教学技能和管理才干的教师。于是,伴随大量初等学校、国民学校、初级中学的开始,也开始设置师范教育机构,培养专职的中小学教师。(二)师范教育的创设开始是由较好的初等学校或高一级学校附带培训教师。168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尔创立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其后,其他国家相继创办短期的师资培训机构,时间短,学徒制,使学生掌握一些感性的认识和教学经验,教育理论知识尚未进入师资培训课堂。(三)师范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18世纪后期,对教育的进一步重视,对师资水平的进一步重视,再加上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界推荐的教育科学化运动,现代教学方法体系形成,师范教育理论逐步形成。许多国家颁布了师范教育方面的法规,师范教育在注重任教学科知识的传授的同时,也加强了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增加了教育实习。第三节师范教育的升格(一)1900年之后由中等教育升格到高等教育:师范学院时期美国:1908年全国教育联合会敦促师范学校向学院过渡,并招收高中毕业生。1930年四年制高师体系基本形成。1940年中师基本消失英国:1904年第一所地方公立师范学院——赫里德福郡训练学院成立德国:1848年柏林全体教师大会提出“教师养成设施应当成为大学的一部分。”1919年魏玛宪法规定,在帝国范围内师范教育原则上统一实行高等教育。1922年土林根地区率先通过师范教育法,要求国民学校的教师在大学接受培训。德国中小学教师培养的高等教育化由此展开。(二)二战后由师范学院升格到综合大学:综合大学教育学院时期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美国《国防教育法》要求更多的师资和学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认为师范生培养过多着眼于教学技艺,导致学科知识粗浅,无法奠定青年一代的科学基础。要求教师的文理基础知识不应当低于综合大学和文理学院学生的水平,教育专业课程应当在加强文理基础知识和提高学科专业知识水平的前提下进行,并认为师范院校远不能完成这种使命,教师应当由综合大学培养。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后,许多综合大学建立教育学院和研究生院培养高级教育专门人才、教育管理人才和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人才,并承担在职教师进修培训任务。一批师范学院也改为综合大学。六十年代,21个州已经没有师范学院存在了。教学硕士:先在大学接受4年的某一专门学科的学习,第五年接受教育理论学习和教学法训练,或前2年进行通识教育,后两年进入师范教育课程。1976年,62%的中小学教师拥有学士学位;37%的中小学教师拥有硕士学位。1986年,48%的中小学教师拥有学士学位;51%的中小学教师拥有硕士学位。1996年,42%的中小学教师拥有学士学位;55%的中小学教师拥有硕士学位。1993到1994学年,1.7%的私立中小学教师拥有博士学位。第三节从教师专业化到教师专业发展1.1955年,国际劳工组织:教学专业化2.20世纪80年代之前工会主义的教师专业化3.20世纪80年代之后专业主义的教师专业发展4.中国20世纪末期以来的教师专业化浪潮·专业主义能否持久、真正提高教师职业整体的素质和能力?·教师素质提高能否最终带来教师职业权力、地位和收入的提高?·工会主义与专业主义应相辅相成:集体谈判、集体契约、集体争权;教师职业的权力、地位和待遇,与专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第三章班级管理变革与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必要性第一节当代师生关系的新变化一、同时存在的现象:现代学校教育的危机1.师生关系中的矛盾、冲突甚至犯罪层出不穷(教育是服务行业)2.关于教师形象的负面新闻报道

1 / 6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