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角和与差的余弦》说课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㈠、地位和作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是正弦线、余弦线和诱导公式等知识的延伸,是后继内容二倍角公式、和差化积、积化和差公式的知识基础,对于三角变换、三角恒等式的证明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等三角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本课时主要讲授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以及诱导公式。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并熟记公式;(2)使学生理解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和诱导公式的推导;(3)使学生能够从正反两个方向运用公式解决简单应用问题。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和习惯;②、培养学生的代数意识,特殊值法的应用意识;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3、情感目标:①、通过观察、对比体会公式的线形美,对称美;②、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设计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能力培养不是单方面的知识教育,而应该是知识、能力、情感三维一体的一个完整体系,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三方面的目标要求。其中知识目标是近期目标,另两个目标是远期目标。)㈢、教学重、难点:1、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是本节的一个重点;2、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是本节的又一个重点,也是本节的一个难点。(设计依据: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在本节课中是‘两角和余弦公式推导’的主要依据,在后继知识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是本节的一个重点。由于‘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对后几节内容能否掌握具有决定意义,在三角变换、三角恒等式的证明、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也是本节的一个重点。由于其推导方法的特殊性和推导过程的复杂性,所以也是一个难点。)二、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索尝试----启发引导----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有利于问题自然、流畅地提出,提出问题是为了引发思考,思考的表现形式是探索尝试,探索尝试是思维活动中最有意义的部分,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是我们每节课都应追求的目标。给学生的思维以适当的引导并不一定会降低学生思维的层次,反而能够提高思维的有效性。从而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2、教具:多媒体投影系统。本节课中‘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虽然以前曾经用过,但其证明对学生来说仍然具有一定难度,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采用几何画板动画演示,增加直观性,减少讲授时间;两角和的余弦公式的推导也通过几何画板动画掩饰来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加深印象。(多媒体系统可以有效增加课堂容量,色彩的强烈对比可以突出对比效果;动画的应用可以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体现直观性原则。)三、学法指导:1、要求学生做好正弦线、余弦线、同一坐标轴上两点间距离公式,特别是用角的余弦和正弦表示终边上特殊点的坐标这些必要的知识准备。(体现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温故知新的认知规律。)2、让学生注意观察、对比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中正弦、余弦的顺序;角的顺序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通过观察体会公式的对称美。四、教学过程:教学程序课题引入引言: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我们知道它也是一种运算。在以前的运算中有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c)=ab+ac,那么:cos(α+β)=cosα+cosβ是否也成立呢?如果成立为什么?如果不成立,它又等于什么呢?这正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揭示课题:两角和与差的余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自然流畅地提出问题,揭示课题,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目标明确、迅速进入角色。(一)入门揭示课题,展示目标,指出重点,说明难点。师:下列两个等式成立吗?⑴cos75°=cos(45°+30°)=cos45°+cos30°⑵cos15°=cos(45°-30°)=cos45°-cos30°生:由于cos45°+cos30°=1,而cos75°<1,因此,cos(45°-30°)≠cos45°-cos30°,由于cos45°-cos30°0,而cos15°>0,因此,cos(45°-30°)≠cos45°-30°师:究竟cos75°=?cos15°=?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共同学习与探讨的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板书“两角和与差的余弦”)这一章中一共有四十多个公式,这是其中第一个公式,如果我们抓住这第一公式,后面的公式则势如破竹,迎刃而解,从中说明学习本节内容的必要性。(二)入境1、提出问题设置情境,导入新知通过以上验证,我们很快知道cos(45°-30°)=cos45°-cos30°是错误的,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提出的问题:cos(45°30°),cos(45°-30°)能否用45°与30°的角的三角函数来表达?即如何用α与β。各自用三角函数表示cos(αβ)=?,也就是我们可以把sinα、cosα、sinβ、cosβ当成已知数去求cos(αβ)。2、学法指导,探索新知在学习数学时,大家已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是很重要的,我们现在怎么办呢?生: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把α、β与αβ画出来,根据单位圆中的正弦线与余弦线的定义。(此时教师把画图在黑板上)师:启发学生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作出单位圆,并以X轴正半轴为始边分别作α、β、αβ这三个角(图1)。生:共同始边与单位圆交点坐标是P1(1,0),α、β、αβ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是:P2(cosα,sinα),P3(cosβ,sinβ)P4(cos(αβ),sin(αβ)师:引导学生发现P1、P2、P3、P4这四点坐标,出现了cosα,cosβ,cos(αβ),αβ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P4的坐标是用αβ的三角函数线表示的,故可考虑寻找出与线段P1P4相等的另一线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将△P1OP4进行旋转,在旋转的过程中,线段P1P4的长度保持不变,将△P1OP4旋转到哪里呢?(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发现)生:要想得到α、β、αβ等量关系应将△P1OP4旋转到一边与α或β终边重合的位置,即将△P1OP4旋转到△P5OP2的位置,如图2,求出P5点坐标为(cos(-β),sin(-β))。师:让学生自己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完成由|P1P4|=|P2P5|得出结论的运算过程。即: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板书)。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公式的结构特征,并强调α、β为任意角,故启发学生将上公式中的β换为-β,公式怎样?(提问)生: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师:再次引导学生将以上两个公式进行比较,注意区别(三)入理1、质疑答辩,排难解惑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公式的理解记忆,下面设计三个例题:例1让学生熟悉公式;例2是公式逆用来增强学生对公式记忆理解;例3作变式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计算能力。例1:不查表,计算下列各式的值。⑴cos75°⑵cos15°例2:化简⑴cos42°cos18°-sin42°sin18°⑵cos70°sin40°-sin110°cos40°例3:已知sinα=,α∈();cos的值。以上三个例题都由学生自己先练,然后巡堂了解,及时用物投影机将学生的解答反馈、展示、讲解。2、互问互检,巩固强化请学生结合例题,自己编相关的题让同桌解答,教师巡堂视选较好的题,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评价解答。(四)诊断1、分层总结,全体达标师:下面请同学们小结一个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生: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及其初步应用。师:在推导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生: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2、承上启下,留下悬念为了下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并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安排,下面2道题练习,这样可以达到承上启下的目的,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留下很好的悬念。⑴不查表求sin(90°-75°),及sin(90°15°)的值。⑵若α、β均为锐角,且,,求角β。1、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的正弦线、余弦线。2、如果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相交于点P,点P的坐标能否用角α的三角函数值表示?怎样表示?3、写出同一坐标轴上两点间距离公式。通过复习使学生熟悉基础知识、特别是用角的正、余弦表示特殊点的坐标,为新课的推进做准备。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分组讨论,可以用特殊值法证明猜想不成立,三种方法的出现,培养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的发散思维能力,合作学习的习惯。随后的提问会激发学生想要解决问题的主观需要,提高思维的主动性。1、通过几何画板动态演示,给学生以直观感受,让他们认识到: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和同一坐标轴上两点间距离总能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即可解决。2、两角和余弦公式的证明中存在两个困难:①三角函数表示单位圆上点的坐标,它虽然算理简单,但学生由于陌生而很不习惯,通过前面习环节应该有所熟悉。②在用到:cos2(α+β)+sin2(α+β)=1时,需要教师特别指出,公式中只要求是“同角”,并不在乎角的具体度数和形式。3、两角和的余弦学完之后,要强调其中两角均为任意角,这样一来,两角差的余弦只是两角和的余弦的特殊形式。4、两个诱导公式学生在初中就学习过,但今天应通过证明,并将以前的锐角拓展到任意角。(2)式的证明实际上是(1)式的逆应用,体现了代数思想,也实践了学以制用的原则。5、例1的作用一方面让学生熟练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另一方面也向学生展示了公式的一种实际应用价值,即:将非特殊角转化为特殊角的和与差。例2的目的在于熟悉公式,同时对同角三角函数关系有复习的作用,其难度不是很大,在提供了公式之后,学生应当能够完成.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下面两组公式,在公式的记忆上,我们应注意函数和符号的变化。1、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P1P2=(x2-x1)2+(y2-y1)22、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同名之积相加减,运算符号左右反。)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7、小节以十四字口诀概括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关系式,既体现了公式的本质特征,又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更好地掌握。练习巩固8、课堂练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公式,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认识。回馈教学效果。思考题对学生本节课所学知识方法的考察要求较高,但能力较强学生能够完成,也是为下一节课的内容做准备。体现问题必须略高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原则。设计说明本节课授课内容为是第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对正弦线、余弦线定义;用角的余弦、正弦表示单位圆上点的坐标;同圆上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弦长相等这些知识有较强的依耐性,因此在复习环节做了必要的准备。本节课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索尝试----启发引导----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知识产生、发展、解决这一认知过程的完整体现。在教学手段上使用多媒体技术,使重点得到突出,抽象变得直观,有效增加课堂容量。在教学过程环节,采用先提出问题,再逐步展开的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探索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在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得到后,利用代数思想推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和诱导公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代数思想的深刻性。通过对公式的对比,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式特征的印象,同时体会公式的线形美与对称美,给学生以美的陶冶。作业的布置中,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现实,使学有余力的学生产生挑战的心理感受,也为下一节内容的学习做准备。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