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于奉献孺子牛善谋发展领头雁——信阳市浉河区游河乡党委书记陈正森先进事迹陈正森,男,44岁,中共党员,本科学历,1989年参加工作,现任信阳市浉河区游河乡党委书记。大学毕业后他自愿选择到乡镇发展,从一个普通干部干起,在每个岗位上都踏实肯干、成绩突出,先后到五个乡镇任职,一步一步成长为一个农村工作经验丰富、带领发展能力强的基层领导干部。而这一干就是二十二年。由于工作卓有成效受到省、市、区各级的表彰,更是得到工作过的地方群众普遍认可。面对鲜花和荣誉,他总是淡然一笑说,那都是我应该做的。然后又投入到下一项工作中去了。“峥嵘业绩或易为,泰然处之最难得”,任劳任怨、不图名利正是他做好基层工作的最好的经验。一、甘于奉献,俯首基层二十载1989年,大学毕业的陈正森同志放弃了繁华的都市和安逸的机关生活,毅然选择到农村乡镇工作,他立志用自己的所学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为解决“三农”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工作伊始,他不顾农村条件的艰苦和生活的清贫,积极投身到工作中去,为当地群众出点子、办实事。常常为了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骑着自行车翻越几个山头,经常连饭都耽误了,有时常工作到深夜。但他毫无怨言,把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当成最大的乐趣。被老百姓称为“为老百姓解决问题的务实干部”。他的工作成绩得到领导的高度认可,不断得到提拔。但相对于那些留在城市机关的同学,他的提拔仍是慢了一拍,但他却能以平常心对待,觉得在任何工作岗位上为群众办实事才是最重要的。从2001年起陈正森同志走上主要领导岗位,先后任浉河区柳林乡乡长,十三里桥乡书记,游河乡书记。即便如此,他仍坚持深入到村组中去,听取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帮助群众解决难题。这种求真务实的作风一直保持到现在。他积极谋划工作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引进发展项目。如今他所担任过主要领导的乡镇与开始相比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可谓“干一事,成一事;到一地,富一地”。面对成绩,他得到些许安慰,因为二十年的磨砺,不正是为了这些吗?他应该成为选择到农村工作的大学生的楷模。二、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队伍2008年9月份调任游河乡党委书记。初到游河乡,陈书记面临的是一个人心涣散,班子成员互相挤兑,内耗严重的烂摊子,各项工作很难推动。多年的工作经历使他清醒的认识到,农村工作成效如何,政令能否畅通,团结一致、良好互动的领导班子是关键。为此,他主动找班子成员沟通交流,多次主持召开民主生活会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解开了党政班子成员间的矛盾和隔阂,形成了互相“扶台”的良好局面。在抓班子带队伍上,陈书记深知维护班子团结的重要性,在处理团结问题时着重处理好了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力求做到相信、尊重每一个班子成员,工作中大力支持,不争功诿过;二是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班子成员分工职责内的事情让他们大胆去干,为他们干事创业营造宽松的氛围;三是坚持重大问题由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原则;四是严于律己,带头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树立起一个基层党委书记党性强、作风正、坚持原则、廉洁奉公的高大形象,用崇高的党性修养来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同志。陈书记还注重加强班子成员自身素质的提高。无论在十三里桥还是在游河,陈书记始终按照区委的要求,坚持了党委中心学习组学习制度(每周五下午亲自主持集中学习);坚持了班长调阅班子成员自学笔记、学习心得制度。学习中还经常展开讨论,不断增强学习实效,使班子成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在当前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陈书记安排班子成员入村调研,通过调研,给群众解决实际问题30余件,班子成员还写出如《农村矿产开发缘何效益不高》、《对村村通道路维护的思考》等高质量的调研文章十多篇。针对村“两委”班子不健全、战斗力不强、工作滞后的现象,陈正森同志从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入手,集中整顿了一批软弱涣散党支部,选举了一批年富力强、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村委主任和委员,改变了村级工作的被动局面。身为基层党委书记,几年来,他十分注意抓班子、带队伍,变个人力量为集体力量,充分调动班子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共同出谋划策发挥最大潜能,带领各级干部为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三、善谋大局,科学筹划促发展只有时时处处牢记自己的职责,切实担负好稳定一方,带富一方的责任,才能无愧于组织的信任,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2004年,38岁的陈正森提任十三里桥乡党委书记,上任的第一天,乡政府因欠债被人锁了大门,当时的十三里桥乡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活贫困,乡政府欠外债600多万元,干部因工资无法保障而无心上班,面对困难,陈书记勇于破除难题,通过走访座谈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理清了工作思路。为了争取上级部门、领导的支持,陈书记凭着对事业的一腔热情,奔波于各部门、领导之间,如实反映困难,一次不行二次,二次不行三次。金诚所至,金石为开。各项实事项目资金相继到位,实事项目一个接一个开工。全乡新修水泥路80多公里,实现村村通水泥路,路好了,基础设施建设好了,企业也来了,三年内先后多方引进资金近2亿元,相继有卢氏茶叶集团一、二分厂,中药材厂、新型建材页岩砖厂、面粉加工厂等多家企业投产运营;生态旅游悄然兴起,先后有香如故生态园、三江生态园、老虎洼渡假村、栗园山庄等十多家落户;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草莓、小杂果、花卉种植和甲鱼养殖遍地开花。企业多了,富余农村劳动力就业门路也宽了,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老百姓心里乐了:“陈书记真有办法,十三里桥有希望了”。乡内气顺了,劲足了,党群干群关系密切了,乡党委、政府威信树立起来了,各项工作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因农村工作经验丰富,工作成绩突出,2008年9月份,区委决定,将陈正森同志调到游河乡,来攻克信阳市淮干滩区移民迁建项目(暨出山店水库前期工程)迟迟没有推进的难题。这一项目涉及全乡12个村(镇)8000多户21000多名移民,项目能否落实关系到省市极力争取的出山店水库项目能否早日立项,时间紧、任务重。面对繁重的任务和巨大的压力,陈书记没有给组织讲条件,二话没说来到游河后迅速投入工作。在上级配套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陈书记带领30余名精干力量放弃节假日吃住在工地,在短短2个月时间里完成征地2000余亩,拆迁农户100余户,多方筹措资金,不到两年时间完成总投资近1.9亿元,建成可容纳近千户移民的统建楼和商住房,并相继开工建设了6个移民后靠安置点,功能几近完善的新镇区悄然屹立在世人面前,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得到了很好的执行,为争取出山店水库项目早日落户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主攻信阳市灾后重建工程的同时,陈书记不忘游河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10年底,游河乡国内生产总值完成6.5亿元,两年内增长了1.5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亿元,两年内增长了4倍;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8307万元,实现利润增长1967万元,两年内增长了1.6倍;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完成7.9亿元,两年内增长了2.1倍;农民纯收入6603元,两年内增长了1.4倍。数字的倍增标注着游河综合经济实力得到提升,也为游河乡经济快速发展打牢了跨越发展的好基础。四、文化引领,和谐稳定为民生建设新农村,需要培养思想新、观念新、致富路子新的新型农民。科技是根,文化是本,只有培育有理想、有文化的新型农民,“土坷拉”才能变成“金疙瘩”。无论是在十三里桥乡还是游河乡,陈书记非常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他带领一班人从提高干部职工群众的文明素质和改变乡村环境面貌入手,到任游河乡党委书记两年多时间内,建成了全乡18个行政村新村部和文化大院以及新卫生室,实现了高台村组组通水泥路的目标。同时积极组织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采取多种形式抓好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村部、学校版面、板报、党员远程教育等宣传载体的作用,广泛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公民文明学校的阵地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经过努力,使全乡上下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文明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人的精神风貌和乡村环境面貌有了明显改善,游河乡由一个艾滋病大乡,艾滋病人上访乡一举转变成政通人和、群众干事创业的和谐乡镇。陈书记还特别重视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去年4月份,他在检查游河乡高台村文化大院时,亲自率领乡村干部自己动手平操场、栽树、并和当地村干部和群众打了一场篮球。游河乡中心小学操场的露天舞会在他的支持下更新了设备,也吸引了更多的镇区居民参加。目前全乡各村小学篮球场、乒乓球室等文体活动场所一应俱全,丰富多采的文体活动,代替了打麻将、喝酒、侃大山等多年来在农村盛行的消磨方式,早起的农民没有晨练的地方,就在篮球场地上或学校的操场上伸伸腿、跑两圈,用农村独特的方式增强了体质。为营造整洁优美的乡村环境,陈书记到游河乡上任尹始就开始抓六城联创工作,为了彻底整治卫生环境,实行科级干部包路、各部门包路的责任制度,对部门和群众要求达到“门前五包”和门内达标,坚持了每周五学习后卫生大扫除,并实行检查评比通报制度。通过卫生整治,游河乡街道卫生大为改观。长期忘我的工作,使陈正森同志忽略了家庭,忽略了自己的亲人,甚至从来都没有时间坐下来和自己已上高中的女儿谈话,但他心系百姓,却无怨无悔,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出色的业绩,使他赢得群众的赞誉和组织的肯定:1993年8月,团省委授予他河南省青年绿化突出标兵;团省委、省科协授予他河南省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1996年9月,团中央国家科委授予他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的荣誉称号;1997年12月,原信阳地区森林防火指挥部授予他全区森林防火先进工作者;2002年6月,市委市政府授予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工作者;2005年11月,市政府授予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信阳精神杯”竞赛先进个人;2006年7月,市委授予他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2011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