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协同共享-日臻完善——上海社区花园系列空间微更新实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ISSUE4AUG.2018/JOURNALOFHUMANSETTLEMENTSINWESTCHINA/008公众参与协同共享日臻完善——上海社区花园系列空间微更新实验CommunityParticipation,Co-sharing,ApproachingPerfection—ACaseStudyofShanghaiCommunityGardenSpaceMicro-regeneration刘悦来尹科娈葛佳佳LIU Yuelai, YIN Keluan, GE Jiajia摘要空间更新如何更深入民心更可持续?本文结合上海社区花园的实践分析,试图探索出一条适合高密度都市区空间更新与社会治理有机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本文以创智农园和百草园作为社区花园营造的案例,从空间布局、建设过程、后续维护等方面,介绍社区花园如何在不改变土地性质和绿地属性的前提下,以深入的社区参与丰富了城市绿地的内涵与外延,以更乡土更丰富的生境营造更新了人与自然的连接,以日臻完善的方式实现了社区民众对美好家园的共建共享。关键词空间微更新;社区花园;社区营造Abstract:Howdoesspaceregenerationbecomemorepopularandsustainable?BasedontheanalysisoftheteampracticeofcommunitygardeninShanghai,thispapertriestoexploreasustainabledevelopmentpaththatcombinesspatialrenewalandsocialgovernancesuitableforhigh-density urban areas. The paper takes the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Community Garden andHerbGardenasexamplestointroducehowcommunitygardensenrichtheconnotationandextensionofurbangreenspacewithin-depthcommunityparticipation,withoutchangingthecharacteroflandandgreenspace.Itcreatesanewconnectionbetweenmanandnaturewithanindigenousnativehabitat,andhelpingpeoplerealizetheircommunityinawelcomedco-sharingway.Keywords:SpaceMicro-regeneration;CommunityGarden;CommunityBuilding1 空间微更新:背景与政策1990年以来,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大规模高强度的空间开发和生产,大面积单一的功能区和大体量的规划项目使城市逐渐失去多样性活力。当快速建设的绿地增量骤减,存量土地优化和因资源不均衡带来的衰败地区的更新成为城市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1]。从国际经验来看,如何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复合使用,调动社区民众的积极性,共同参与设计营造维护管理,是当前都市空间发展与社会治理的主要任务[2]。作为我国高密度城市的代表,上海人口密度日趋增长,以黄浦区为例,2016年达32072人/km2[3],近年开始探索在放缓城市扩张速度以及中心城区开放绿地空间增量骤减的情况下,如何实现高密度城区的环境宜居和可持续发展。2014年底开始,上海率先在社会建设领域进行改革,其中市委“一号课题”成果《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和涉及街道体制改革、居民区治理体系完善、村级治理体系完善、网格化管理、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工作者等6个层面的配套文件(简称DOI:10.13791/j.cnki.hsfwest.20180402刘悦来,尹科娈,葛佳佳.公众参与协同共享日臻完善——上海社区花园系列空间微更新实验[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8,33(04):8-12.中图分类号TU984.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6304(2018)04-0008-05作者简介刘悦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讲师,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liuyuelai@tongji.edu.cn尹科娈:上海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服务中心,研究专员葛佳佳:上海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服务中心,品牌总监2018年第4期/西部人居环境学刊/009“1+6文件”),是社会建设领域的纲领性措施,明确了社区自治的基调。2015年,上海市政府发布《城市更新实施办法》,旨在“适应城市资源环境紧约束下内涵增长、创新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节约集约利用存量土地,实现提升城市功能、激发都市活力、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魅力的目的”,从制度层面拉开了城市更新的大幕。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各区政府和基层政府启动了不同名称的空间更新与社会治理行动,规划与土地系统2015年起开展了系列公共空间微更新行动[4]。与此同时,作者团队倡导的社区花园(communitygarden)系列微更新与社区营造相结合的实验也逐渐开始被公众被基层政府所接受[5-6]。自2014年开始至2018年8月,上海社区花园系列营造已经完成了40个,并初步形成了以社会组织为纽带,链接社区自治组织、志愿组织、企业团体的力量,形成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民众的积极力量。社区花园植根于邻里生活,将田园自然回归城市社区,以公共空间的改善促进居民生产自治的能力和社会交往,打破邻里之间的隔阂,提升街区活力,不失为社区营造的有力途径,已经成为社区空间活力之源与和谐社会治理的重要支点[7-8]。2 社区花园:定义和发展社区花园是社区民众以共建共享的方式进行园艺活动的场地,其特点是在不改变现有绿地空间属性的前提下,提升社区公众的参与性,进而促进社区营造[1]。社区花园的概念起源于欧美,是城市绿地的组成部分,通常是将闲置土地分割成小块租借或分配给个人和家庭用于种植蔬果[9-10]。经历过19世纪末期粮食短缺、失业危机、通货膨胀到20世纪末期城市环境问题、城市更新和社会运动高涨的各个阶段,社区花园已从最初的基本生活保障的食用功能转型为社区营造的空间载体[8]。针对现阶段我国存在的众多社会问题,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特别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民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在此背景下,社区花园成为让民众参与城市公共空间管理的途径之一,也成为让城市回归日常生活的“抓手”[11]。虽然社区花园的概念来自于欧美,但其倡导的都市田园生活并不是舶来品,而是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农耕文化中对理想诗意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数千年来,中华文明所孕育的城市人对自然的热爱和田园生活的向往,也是中华人文思想的延续和传承。传统的农耕文化对当代的城市生活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社区花园作为都市农业在社区中的表达,是对自然和乡愁的记忆追寻、对传统的认同和回归[12]。3 上海社区花园系列实践社区花园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土地性质和空间使用可划分为街区型、住区型、校区型、园区型及其他类型;根据主体用户对象不同可划分为疗愈花园、银发乐园、儿童花园、五感花园等;根据用地规模可以划分为大、中、小型社区花园;根据组织发起性质可以分为有组织的自上而下型以及公众自发的自下而上型。笔者目前在上海高密度城区已参与协助不同类型的空间完成40个社区花园,分布在街区、住区、学校、园区以及商业楼宇屋顶等。本文以代表公权的街区型社区花园——“创智农园”和代表私权的住区型社区花园——“百草园”为例[5-6],对比分析社区空间更新中土地性质、参与主体、参与情况以及适用条件等不同层面,来探讨当下中国高密度城区中的空间微更新策略与路径。3.1创智农园创智农园(以下简称“农园”)占地2200m2,位于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创智天地片区,规划土地性质为G15街旁绿地。因所处地块下有重要市政管线通过,未得充分利用,成为临时工棚和闲置地。2016年由政府和企业合作共建并委托第三方社会组织四叶草堂进行管理运维,成为上海市首个位于开放街区中的社区花园。创智农园所在区块属于高密度复合型社区(图1),社区公共空间和自然教育空间比较稀缺,农园规划为设施服务区、公共活动区、朴门花园区、一米菜园区、互动园艺区等。为满足社区公共交流活动的需要设置了室内的社区客厅和室外的社区广场及儿童沙坑。对于可持续理念和能量循环利用的实践和科普也融入到花园的各个细节中:如垃圾分类箱、螺旋花园、锁孔花园、香蕉圈、厚土栽培实验区、雨水收集、堆肥区等。园艺农事区提供了从基础认知和种植要点着手的自然教育场地,鼓励都市人多去土地里观察思考、动手实践。一米菜园是为了满足都市人对种植的热情,通过金钱、时间和劳动力的转换来探索新的公共空间管理模式。图2为园艺区日常场景。农园的建造体现了公众参与的不同维度:从社区企业设计师创作的墙面涂鸦,到复旦同济学生以及周边居民个人志愿参与建造,再到社区花园展(communitygardenshow)中源自园艺、景观、设计、空间创意、社区服务类单位或个人打造各具特色的迷你花园,农园利用充满活力的街区属性,将更多的力量召集起来成就社区的图1 创智农园鸟瞰图Fig.1 the aerial view of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CommunityGarden图2 创智农园日常景观Fig.2 the daily scene of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CommunityGardenISSUE4AUG.2018/JOURNALOFHUMANSETTLEMENTSINWESTCHINA/010“边角料”[13]。日常运维中,社会组织着力进行社区营造活动,多方链接资源,借助公众关系的议题,在高校、企业、政府和居民之间搭建沟通的平台和激发参与的兴趣。努力培育社区自组织,服务于学习型、生活型社区,包括跨学科讲座沙龙,让园艺走入社区的植物漂流,公益志愿项目,跳蚤市场等多种形式。把握不同人群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如园艺爱好者对于植物养护的期待、手工爱好者对于动手实践操作的需求等,让培力的内容贴近生活,让居民更真切的感受到社区花园的价值。街区中的经济、生活、人群多样性远高于住区,社区花园的生命力需要创造相互关联又保持差异的联系。图3呈现了创智农园目前比较具有居民参与性的活动分布图,涵盖了社区营造和自然教育等众多内容。3.2百草园百草园(一期)占地200m2,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街道鞍山四村第三小区内,为20世纪50年代的密集型居住区,是作为同济大学景观学系和杨浦区四平街道联合建设景观提升与社区营造基地来进行合作的。由街道政策和初始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居委会组织引导,同济大学景观学系设计指导,社会公益组织四叶草堂提供培力支持,以居民参与主导共建共享的形式进行营造和管理。百草园的用地性质为居住区附属绿地,为小区业主共有产权。在设计之初,团队充分征求社区居民意见和建议,以民意为本。设计过程中通过多次组织工作坊,特别是儿童参与的“小小景观设计师”活动,从儿童友好视角进行构思。从图4百草园建造前后的景观对比图可以看出老旧社区常见闲置荒地在居民参与的过程中转变为友好型社区花园的巨大变化。在营造过程中,社会组织通过培力支持,在整形、培土、撒种、扦插、覆盖等环节中注重社区参与,历时30天,共计超过300人次的居民参加实施活动。图5是百草园营造过程中社区亲子家庭共同参与的厚土栽培。目前,百草园以长者为主的芳邻花友会和幼童为主的小小志愿者团队两个自治组织正在逐渐形成规范化的制度体系,在建立社区协商议事机制、监督执行和制定评价效果标准等方面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实验探索。花友会在百草园营造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会长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