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1诸葛亮蜀相2《蜀相》杜甫3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人,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曾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草堂杜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杜甫草堂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写作背景5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写作背景6蜀相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读一读7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品一品8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9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这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特别是其中的“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这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1、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映照着台阶•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特写镜头,从祠堂的外部到内部,内景10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析一析1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自空12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欣喜愉悦的情感比较理解:13•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14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杜诗解》15•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英雄长逝、遗迹荒落。•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16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自”、“空”。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用这二字修饰,而所含之情就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景中更含有诗人对忧国忧民的热血知音少的感慨。这颔联两句,有如特写镜头,由远写到近,从祠堂的外部说到祠堂的内部,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内景。“映阶碧草自春色”,是承接第一句的丞相祠堂。碧草映阶,足见草深,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来到这里。“隔叶黄鹂空好音”,是承接第二句的古柏森森。黄鹂隔叶,足见树茂;黄鹂空作好音,表明武侯呕心沥血所创造的事业,已被后人遗忘。这两句诗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它同时还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一层意思。特别是诗句中的“空”和“自”两个字的巧妙运用,使这一联的含义更加丰富。这颔联两句,有如特写镜头,由远写到近,从祠堂的外部说到祠堂的内部,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内景。“映阶碧草自春色”,是承接第一句的丞相祠堂。碧草映阶,足见草深,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来到这里。“隔叶黄鹂空好音”,是承接第二句的古柏森森。黄鹂隔叶,足见树茂;黄鹂空作好音,表明武侯呕心沥血所创造的事业,已被后人遗忘。这两句诗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它同时还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一层意思。特别是诗句中的“空”和“自”两个字的巧妙运用,使这一联的含义更加丰富。赏析全诗映阶碧草自有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自春色——写出春草茂盛之态。空好音——写游人稀少,鸟儿鸣声婉转,但并不引起游人注意。此联写丞相庙宇幽静、寂寞,先贤的功绩被人遗忘;诗人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知音者少,只有引古人为同调,这是何等寂寞的怀古之心啊!(或理解为: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寓情于景、乐景衬哀情揣摩语言想象意境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寂寞和感伤寄寓冷清寂寥融情于景以乐衬哀自空——独自——白白地意境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聆听炼字型诗歌鉴赏方法•(1)释义•(2)描述•(3)答手法•(4)意境/感情3、颈联写刘备是为了什么?写刘备是为了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蜀相(七律、怀古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首联:寻访祠堂叙事(仰慕)颔联:祠堂春色写景(叹惋)颈联:丞相功业议论(歌颂)尾联:壮志未酬抒情(惋惜)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对诸葛武侯形象刻画的内涵•推崇其匡时雄略•赞扬其报国忠忱、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抒发对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自己生不逢时、抱负难施的隐衷。•痛惜其事业未竟、壮志未酬•以诸葛自况,表达自己像千古英雄一样壮志未酬的苦痛。这里的英雄指的是仁人志士,为国为民而赴汤蹈火之人,尤其是如自己这样许身社稷、志在匡国之人。《蜀相》意蕴美美在丰富(有广度)美在含蓄(有曲度)美在深刻(有深度)本诗的意蕴美表现在哪里?结合诗歌分析以诗写人•李陵五千步卒入强胡,•十万驱驰众寡殊。可怜屈膝背旧主,•枉使司马累无辜。•岳飞风波亭外起风波,•国仇家恨奈若何。千秋功业“莫须有”,•两行清泪慨而歌。以诗写人•李世民兄弟阋墙玄武门,•江山一统震乾坤。贞观长歌千秋颂,•四夷宾服谢圣恩。•赵子龙•枪挑魏将五十员,•马踏曹营整七番。•一心只为酬知己,•英雄出处是常山。找找诗眼①山青花欲燃”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③“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④“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⑤“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燃直圆一尽红绿①山青花欲燃”,不仅突出了山花火红的颜色,而且赋予了一种动态美。------炼动词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人一种坚毅挺拔之美,浑圆之美。-------炼形容词③“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说明梅花之少,暗中突出一个“早”字。------炼数量词④“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思乡之情。------炼虚词⑤“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绿”在句中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词类活用拓展一(炼字)——分析诗眼题型(一)提问方式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字是哪一个?为什么?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二)答题步骤1,解释这个字2,解释这句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答:诗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步骤3步骤4步骤1步骤2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1,解释字2,解释话。3,答手法。4,答思想感情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频繁——多次。•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18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19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用这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20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诗人之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2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22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23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24杜甫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时。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主旨25咏怀古迹(其五)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思考:将《蜀相》与本诗相比较,两首诗的思想内容的侧重点有何不同?拓展延伸26将《蜀相》与本诗相比较,两首诗的思想内容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蜀相》的核心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既是对诸葛亮未竟事业的叹惋,也是对诗人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感触。•《咏怀古迹(其五)》侧重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功业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27风,没有衣裳;时间,没有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