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审美文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八章审美文化一、审美文化界说1.审美文化与个体审美:风景白搭阿坚峡江森林雪峰,你被淹在美里你跳你喊你打滚你脱衣服你揪住一个当地人摇晃他问你要干啥你要干啥你喊风景风景你给我好好看看他说啥风景啥也没有啥也没有(1)峡江森林雪峰并非天然就是风景,有赖于关于风景的知识(2)有关风景的知识就是审美文化的一部分(3)个体审美活动的发生与审美观念的暗示引导有关所以,(A)审美观念是使个人审美活动得以成为可能的前提,它是审美文化的核心部分。(B)审美趣味是一种引导并制约着个体审美的文化力量。“玉米”与“凉粉”(C)审美权利机制对个体审美活动进行管制,是审美文化重要构成部分。所以,审美文化首先是非个人的、公共的、集体无意识的;其次,它是个体审美活动的文化前提或前结构;再次,它对个体进行审美的教化、规训、引导、评价与限制;最后,审美文化相对稳定,但不是永恒不变。2.文化与审美文化:(1)何为文化?在考古学与“文化人类学”里,“文化”或“一种文化”主要是指物质生产,而在历史与“文化研究”里,主要是指“表意(signifying)”或“象征的(symbolic)”体系。引自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三联书店2005年,P107.所以,审美文化的“文化”指的就是由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意识形态所组成的“表意或象征体系”。文化之水的比喻京城建筑是封建社会体制和以朝廷为中心的意识形态的表意和象征体系:前朝后寝:君臣关系;家长关系左祖右社:家国同构坛台环绕:王朝与天命的关系(2)何为审美文化?Aesthetic(审美的)来自希腊文aithesis(感性的),说明审美与感性(perceptual)有关。在西方,perceptual(感性的)又与rational(理性的)和divine(神性的)相对,说明审美与理性和神性相区别。事实上,在康德的哲学美学里,审美处在“感性的”和“理性的”之间,而在巴尔塔萨的神学美学里,审美也处在“感性的”和“神性的”之间,说明审美既与感性有关,也与理性和神性有关。所以,可以说,“审美文化”是一种介于感性、理性和神性之间的表意或象征体系。但感性是它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根本规定性。审美文化的发展道路:绝对依附:古代社会审美文化相对独立:现代社会审美文化回到日常生活:当代社会审美文化二、审美文化的层面1.精英文化:是指由少数文化人创造或欣赏、蕴含个性化趣味、具有高雅旨趣的审美文化。特点:第一,批判性意蕴。第二,个性化创作。第三,形式美的独创。第四,兴味悠长。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2.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传输、按市场规律运作、旨在使大量市民获得感官娱乐的日常文化形态。工业文明和商业社会的产物;城市化的产物;生产日常快乐;通俗易懂,受众广泛。特点:第一,信息和受众的大量性;第二,形式的流行性和模式化;第三,观赏的日常性和效果的娱乐性;第四,商业机制的制约作用。3.民间文化:是指由社会底层民众集体创造的自发和自娱的通俗文化。特点:第一,自发性。第二,传承性。第三,通俗化和程式化。第四,实用性和娱乐性。4.主导文化:是指体现特定时代的群体整合、社会安定与和睦需要的具有教化功能并占据主流地位的文化。三、审美文化历史因子1.古典审美文化:是指大约晚清前创造而至今仍发生影响的审美文化作品,是以古典的审美形式表现的不同于今人体验的审美文化。儒家审美文化:政治伦理道家审美文化:山林淡雅佛家审美文化:佛寺香火士人审美文化:庭院精神民间审美文化:戏曲形象道家审美文化的特征:第一,空灵:清净无为,虚实相生。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第二,韵味:整体天成,形式有韵。《诗品》的整体结构和宇宙韵味第三,蕴藉:兴味无穷,绵延不绝。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中国佛教的世俗性:塔与佛像:从涅槃到趋福避祸的现世欲求;佛寺的建筑体现了皇家威仪;弥勒佛的世俗化特征: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雄宝殿的排位体现的现世的等级秩序。中国庭院:仕与隐的缓冲地,中国士人的桃花源。庭院实境:白墙青瓦,梅兰竹菊;庭院虚境:棋琴书画,诗词文赋;庭院生活:品茗、文玩;庭院精神:闲适、淡雅、体悟。造化从来不负人,万般红紫见天真。满城车马空撩乱,未必逢春便得春。邵雍《和张子望洛城观花》戏曲的美学特点:第一,门帘台帐、一桌二椅与戏曲的虚拟性。第二,脸谱与服装,构成戏曲的象征性。第三,念唱做打构成戏曲行进的程式性。2.现代审美文化:是指晚清以来建立在现代生活方式基础上的审美文化。审美特征:实中含空第一,在实存中蕴含局部空灵;第二,明晰中有兴味。3.外来审美文化:是指来自外国民族而在中国产生影响的审美文化。外来审美文化的特点:见教材P226-227。当茶遭遇咖啡:文明的冲突:同化与反同化强势文明与弱势文明兼收并蓄,多元融合四、审美文化的前沿风景此部分同学们自己看书,仍然是考试的重要内容。补充以下两个问题:1.当代审美文化的结构:艺术与生活大众与精英保守与前卫(1)古典社会艺术与生活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2)艺术与生活的分离是一种现代现象:第一步:世俗化,使艺术与基督教的生活世界分离(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第二步:精英化,使艺术与世俗生活世界分离(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等)。艺术与生活分离的两种方式:消极排斥的方式:将艺术家看做“疯子”。积极神话的方式:将艺术家看做“天才”。(3)后现代主义时期力图抹平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界限。现代性进程中的艺术与生活的二元分离规划了当代审美文化最为基本的结构秩序。(1)“大众(mass)”与“精英(elite)”的内涵:“Mass原指一大堆材料,进而演变出两种明显的内涵:(1)没有定型的、无法区隔的东西;(2)一个浓密的集合体。”(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p282)“民众”与“大众”的区别:民众归属于明确的血缘共同体和特定阶层,聚集于农村,是血亲社会和等级社会的产物,大众是工业化的产物,集中于城市,没有定型、无法区隔;民众基本是文盲,大众则是有文化的群体;民众没有政治权利,大众则是民主政治的主体。民间审美文化与大众审美文化的区别:前者具有地方性,后者则全球化了;前者为乡土文化,后者则是都市文化;前者多为口头文化,后者则是书面文化;前者远离社会政治,后者是主要的意识形态。“精英”原指“被选举出来的人”或“被上帝挑选的人”。作为政治词语,是指具有合法权威并能实施权力的少数优秀分子,作为文化词语,是指担当道义并能对社会进行批判的知识分子。现代意义上的“精英”不同于传统统治者,也不同于传统文人,而是独立的对社会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批判的人。(2)当代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前者日益成为主流,而后者日益边缘化。(3)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没有绝对的界限。(1)何为前卫,何为保守?前卫就是一种反常规、反规范、反体制化、反权威、反禁忌的审美追求。保守不同于守旧,保守的真正含义是相信永恒,从而守护永恒。(2)前卫的两个基本条件:对“永恒”膜拜的解体而肯定变化的价值;现实“禁忌”的松动而确立“自由”审美的权力。所以,前卫是一种现代现象。(西方的19世纪和中国的五四以后)(3)当代社会,尽管前卫文化来势凶猛,但保守的审美文化仍然占据主流。(4)跟风式的前卫与习惯性的保守:跟风式的前卫是模仿性的、非反思性的,因而是伪前卫,真正的前卫是反思性的、创造性的、开拓性的。习惯性的保守是不加反省的固守,因而只是消极的保守,真正的保守是坚守某种恒定的价值,并自觉维护审美传统中不可轻易丢弃的东西。2.当代审美文化的基本取向:世俗化与光晕的消失平面化与深意的幻化新奇化与感觉的漂泊娱乐化与失重的轻松生活化与无边的审美西方文化的世俗化首先是针对中世纪文化的神圣化而言的,就审美文化来说,世俗化就是切断“美与神圣”的关联,其显著标志就是审美光晕的暗淡与消失。古希腊:自然肉体之光(裸露肉体)中世纪:神圣之光(包裹肉体)文艺复兴:暧昧的肉体之光(色情化)现代主义:暴露肉体(色情化减弱)后现代主义:性之肉体(色情化消失)人类对自然(性)的禁忌与反禁忌导致了色情的产生——乔治·巴塔耶色情总是闪现在肉体与衣服的交界处——罗兰·巴特世俗化:切断一切现实存在与神性存在的隐喻性关联。伊沙《梅花:一首失败的抒情诗》新小说:“纯物主义”(thingism)的小说仿真化:切断了形象与现实存在的再现性关联。小巷又弯又长我用一把钥匙敲着厚厚的墙顾城《小巷》我也操着娘娘腔写一首抒情诗啊就写那冬天不要命的梅花吧想象力不发达就得学会观察裹紧大衣到户外我发现:梅花开在树上丑陋不堪的老树没法入诗那么诗人的梅全开在空中怀着深深的疑虑闷头向前走其实我也是装模作样此诗已写到该升华的关头象所有不要脸的诗人那样我伸出了一只手梅花梅花啐我一脸梅毒柏拉图的幽灵:永恒的理式尼采的酒神:变化的生命波德莱尔的流浪汉:漂泊的眼睛问题:(1)当代审美文化是否具有积极意义?(2)极端的感性化是否在获得流水的同时而失去河流?审美的功能:从古典的教化到当代的娱乐当代社会工作与娱乐的分离美术馆与游乐园:传统与现代审美的对抗对娱乐的反思:在放松肉体的同时不要放逐灵魂。日常生活审美化与道德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消费问题:(1)艺术的批判功能能否轻易放弃?(2)我们是否得到了审美的生活而失去了审美的艺术?(3)没有艺术对生活的超越,我们将以什么样的审美意趣进入日常生活?

1 / 3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