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部编版必修二全册古文理解性默写积累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部编版普高必修下全册古文:理解性默写班级:姓名:古文目录:第一单元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二、*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三、庖丁解牛/《庄子》四、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五、*鸿门宴/司马迁第五单元六、谏逐客书/李斯第八单元九、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十、*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十一、阿房宫赋/杜牧十二、*六国论/苏洵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理解性默写:①《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_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不吾知也,如或知尔_,则何以哉?”②《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道: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__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③《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点)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端章甫,愿为小相焉。”④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⑤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夫子哂之。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句话可以看出来。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率尔而对”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谦虚,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几句对话可以看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二、《齐桓晋文之事》孟子理解性默写: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希望齐宣王能够推己及人,懂得推恩的两句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孟子认为让百性向善的前提是: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3.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三、《庖丁解牛》/庄子名句默写:①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②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③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⑤能代表庖丁观点的一句话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四、《烛之武退秦师》【部编版高一下册】理解性默写: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4.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5.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6.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8.做人不仅要有智谋而且还要有仁义,就如同《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文公所说:“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9.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夫晋,何厌之有?10.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五、《鸿门宴》司马迁理解性默写:1.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意思的句子是: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2.比喻一个人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的句子是: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3.形容自己方处于危险境地的句子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4.形容秦王杀人如麻,有虎狼之心的句子是: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5.鲁迅对《史记》的高度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六、《谏逐客书》理解性默写:1、作者以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主的功业为事实论据,进行概括并得出成功的原因: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2、作者罗列秦王所喜爱的异国奇珍异宝及音乐,顺理成章地点出秦王对珍宝喜爱的原因: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3、作者认为秦王选取人才的原则是: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如此重物轻人,决非一代英主所当为。4、作者认为三王五帝无敌的原因就是能兼容并包,就像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5.《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即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6.《谏逐客书》中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切近要害。七、《与妻书》八、《促织》九、《谏太宗十思疏/魏征》理解性默写: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境界是:鸣琴垂拱,不言而化。2、作者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3、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4、“十思”的内容: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5、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6、作者认为得天下的君王为何易失天下: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十、《答司马谏议书》四)理解性默写: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是: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两句是: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侵官”罪名加以反驳的四句是: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6、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说,和司马光议事每不合,主要是政见和方法不同的原因,因此简略地写回信,不再辩解,但是又因为“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希望司马光原谅他。7、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有学识的读书人所争论的内容是: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司马光指责自己的主要问题的句子是: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9、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为自己辩护,他说受命于人主,为朝廷定法度,不能算是侵夺官员的职权,然后他又接着说,“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否定了“生事”之说。10、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在文中揭示众官对他汹汹然的原因的句子是: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1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例说明先王做事也会招致百姓反对,不只是朝廷士大夫反对的句子是: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1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这一句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话。1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的句子是: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1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从“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1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的两句是:是: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1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17、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在文章最后正面表明态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1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三句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19、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件,面对群起怨恨的百姓盘庚是如何做的: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20、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表达虽无缘见面,但对司马光充满了仰慕之情的两句是: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2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认为如果对方指责自己在位时间长,却不能帮助君王福泽百姓,这种失误他是承认的句子是: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2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十一、《阿房宫赋》检测理解性默写:1、《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2、《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3、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得语句是:明星荧荧,开妆镜也。4、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5、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6、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7、杜牧在本文中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8、杜牧在文中告诫后人光是感叹是没有用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如果不能够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十二、《六国论》理解性默写:①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这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