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PostcolonialCriticism简介社会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基本概念理论基础代表人物及其贡献局限性结语简介兴起:20世纪70年代末代表人物:法农批判地分析了殖民主义意识形态对受殖民者造成的文化心理创伤。全盛: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代表人物:萨义德、斯皮瓦克和巴巴。萨义德《东方主义》的发表则标志着后殖民主义的形成。斯皮瓦克揭露殖民主义和男性中心的权力话语对于第三世界女性的遮蔽和歪曲。巴巴的批评理论代表了当代西方后殖民主义理论批评发展的最新阶段,即全球化时代的后殖民批评。社会历史背景•公元二世纪罗马帝国开始对外征服。•十三世纪成吉思汗占领中原和中东地区。•十五世纪奥托曼帝国占领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地区。•现代意义上的殖民起源于十五世纪,从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新大陆并对那里实施殖民开始,直到二战结束,一大批殖民地国家获得独立,至七十年代非殖民化运动基本完成。•新老帝国主义继续使用各种手段对前殖民地进行渗透和控制。1.在经济方面推行西方发展模式,将世界纳入自己的分工体制2.在政治方面推行西方政治体制,扶持代言人3.在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宣传和渗透理论背景•文学研究在当代的重要转向,即向文化研究的转向,是后殖民主义出现的重大理论背景。•有关阶级、种族、性别、和身份研究是文化研究的重要题域之一。基本概念•“后殖民”(post-colonial)一词原产生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并不是什么殖民的终结,而是殖民之后的殖民。“后殖民”和前殖民的根本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文化殖民”。它不需要刀光剑影,也不需要攻城掠地,而是派遣文化作和平使者,使殖民对象向着自己的文化靠拢。这是一种“不战而胜”的殖民方式。后殖民是一种文化侵略。•“后殖民主义”指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之后的冷战和后冷战时期对“落后”民族和国家进行文化围剿和文化渗透的一种侵略政策。因而在理论上常常表现为一种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依照后殖民主义的观点,只有西方先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文化的中心和楷模,而非西方“落后”民族的文化则常被贬称为边缘文化,愚昧文化。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带有鲜明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后殖民主义批评是一种跨学科跨文化的文化文学批评理论,是一种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学术思潮。它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全盛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它的研究取向大致有二:一是针对后殖民地,研究其殖民本土化的文化状况,看它的文化话语之书写与运用,即文化实践是如何地被殖民化。二是针对文化宗主国,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文化和霸权进行历时性的剖析,从中研究它对殖民地文化的态度与方式,并对其充满优越感的文化逻辑进行批判。•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关注的一个重点是由殖民而产生的“另类”或“他者”。•“他者”是西方后殖民理论中常见的一个术语,在后殖民的理论中,西方人往往被称为主体性的“自我”,殖民地的人民则被称为“殖民地的他者”,或直接称为“他者”。“他者”(theother)和“自我”(Self)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西方人将“自我”以外的非西方世界视为“他者”,将两者截然对立起来。所以,“他者”的概念实际上潜含着西方中心的意识形态。涵盖范围•宗主国文化•从属国文化•对帝国主义的反抗文化•第一世界中心文化和第三世界边缘文化之间的关系理论基础I.非洲的殖民主义批评话语II.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III.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IV.福柯——知识-权力理论非洲的殖民主义批评话语•后殖民主义的理论渊源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兴起于非洲大陆的殖民主义批话语。殖民主义批评话语是与民族解放运动相伴而生的,在反对西方殖民统治、追求民族独立的过程中,非洲本土的知识分子对西方的“同化”政策展开激烈批判,呼吁非洲民族意识的觉醒,维护非洲本土文化的尊严。•一方面强调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坚持非洲就是非洲自己,非洲人要从自己的文化源泉中汲取灵感,而不能把西方文化看作普适性的东西,另一方面又强调,决不能为了抵制殖民主义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篡改而完全转向过去。非洲的殖民主义批评话语,不仅率先从文化角度解读殖民,重视民族文化的建设,而且逐渐表现出超越民族主义的可贵努力,为后殖民主义提供了思想先导和理论基点。•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在一些后殖民批评家看来,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迄今对帝国主义阐释最为透彻的经典著作。列宁认为,民族之间并不构成根本性的冲突,只是到了近现代,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基本阶级,才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民族观和民族政策———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无产阶级事业与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是不可分离的,全世界无产阶级同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要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帝国主义。文化霸权理论•葛兰西AntonioGramsci(1891-1937)意大利共产党领袖。他的文艺理论著作大多写于狱中,战后得到广泛的传播和研究。葛兰西奠定了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础。主要著作:《狱中札记》《狱中来信》《葛兰西文集》文化霸权(culturalhegemony),或称“文化领导权”、“领导权”。这个词最初来自希腊文,指来自于别的国家的统治,到了19世纪以后才被广泛用于指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政治支配或控制,•所谓文化霸权,就是指在资本主义统治中,文化领域的控制具有重要地位,而且,统治者对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全面控制,不是通过外在强制而是通过被统治者的自觉认同来实现的。•葛兰西认为,资产阶级维持其统治有两种手段:一是依靠军队、警察和法院等国家机器的强制性,二是借助学校、家庭、教会和传播媒介等的非强制性。后者通过把统治者的思想方式、价值标准和生活方式制度化为惟一合理、合情、合法的东西,促使被统治者自觉认同统治者。被统治者丧失了对社会压迫的意识,惯于谦卑和顺从,从而彻底沦为统治阶级的附庸。•葛兰西主要是围绕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来探讨文化问题的重要性的,而且,他的着眼点是民族国家内部的文化斗争。•后殖民理论家将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推演到世界范围,认为文化霸权贯穿于殖民主义的整个过程,在后殖民时代,文化控制仍然是帝国主义在当今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殖民地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中,把帝国主义文化霸权转换为自己对于文化的领导权是非常关键的。知识-权力理论•福柯(MichelFoucault,1926-1984),法国哲学家、社会思想家和“思想系统的历史学家”。他对文学评论及其理论、哲学(尤其在法语国家中)、批评理论、历史学、科学史(尤其医学史)、批评教育学和知识社会学有很大的影响。他被认为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者和后结构主义者。•福柯在研究了监狱、精神病院、学校和大众传媒等现代社会建制后指出,如果承认知识的作用是使人理解现实生活,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选择自己的方向,就不能不承认,知识始终与社会、政治、权力融合在一起,纯粹的真理是不存在的,所有知识的目的都在于确证统治结构的合法性。具有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应借助自己专业领域的研究,对一切预设的不言自明的前提提出质疑,审视现行社会规范。•后殖民理论家借助于福柯的这些思想,批判了殖民者把自己视作真理化身和上帝使者的虚妄,揭示出殖民者的一切话语,都不过是在确保殖民统治的合法性。代表人物及其贡献•当代后殖民研究的先驱——詹姆士•当代后殖民研究之父——佛朗茨·法农•圣三位一体——爱德华·赛义德佳亚特里·斯皮瓦克霍米·巴巴当代后殖民研究的先驱——詹姆士CyrilLionelRobertJames(1901-1989)生于英属特立尼达,1938年去美国,因参加过共产党被迫在1953年离开美国去英国,1969年重回美国任教,在体育批评、文学批评、加勒比史、泛非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方面著述颇丰。《黑色的雅各宾》•TheBlackJacobins(1938)描述了十八世纪末期海地人民反抗法国殖民者的革命,尤其关注海地革命者在斗争中如何汲取本国的文化传统又借鉴激励过法国大革命的欧洲启蒙思想,他笔下的海地人民也一反传统的殖民“受害者”形象,而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政治活动家,产生出一种奇特的宗主国——殖民地文化关系。通过欧洲和加勒比地区的种族和阶级“相互界定对方”,詹姆士可谓是当代后殖民研究的先驱。•FrantzFanon(1925-1961),法国马提尼克作家,散文家,心理分析学家,革命家。当代后殖民研究之父佛朗茨·法农•弗朗茨·法农是20世纪研究非殖民化和殖民主义的精神病理学的其中一个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其研究多从社会学,哲学,精神病学等角度着手,他的作品启发了不少反帝国主义解放运动。•法农也是近代最重要的黑人文化批评家之一,以黑人的角度探索黑色非洲,并使得非洲研究真正受到西方学界重视。著作•《黑皮肤、白面具》•《地球上不幸的人们》•《走向非洲革命》•《阿尔及利亚革命的第五年》•《垂死殖民主义研究》主要贡献•把被殖民者作为“主体”来看待但这个主体一直是殖民者的“他者”,本身没有任何自主身份。•他指出种族主义使殖民地人民丧失了自我意识,盲目地认同,屈服于白人的“普遍”标准,由此对黑人心理造成严重扭曲。•种族(race)曾被老殖民主义者用来对人类加以区别,给这些已经区别开来的范畴赋予“科学的固定的特征”。法农揭示了“种族”分类的意识形态性,指出所谓的“科学”缺乏历史依据和事实证明,实乃社会范畴而非生物范畴,反映的是一群人对另一群人“一厢情愿”的看法,由此产生的种族差异常常导致“结构性不平等”,不仅使欧洲帝国主义者进行种族压迫,经济掠夺和人口灭绝合法化,而且使一整套的价值评价成为思维定势。•身份(Identity)是关于“我们如何认定自己”。•法农指出,这个身份是由某些人早已杜撰出来,不停加以润色修正,使之延续不断,是一个“意识形态建构,旨在维护加强帝国主义对自我的鉴定”。所以自我意识是想象的产物,需要自我和非我不断互动才能产生。“被殖民者不得不把他们在殖民者眼中的形象纳入自我形象中,按殖民者的要求把殖民者眼中他们的差异模仿出来。”•法农揭示了心理因素和政治因素的相互作用,阐明殖民主义不仅影响社会,而且影响到个人,导致了黑人与自我的疏离。这一思想要求认真对待心理分析,注意宗主国的影响会渗透到殖民地人民的头脑和小说中去。他辩证地看待本土知识分子为捍卫民族文化所做的工作,强调民族文化不等同于民俗,为民族文化而战,也就是为民族的解放而战,只有在人民的斗争中,非洲黑人文化才能获得其特质。《黑皮肤·白面具》•BlackSkin,WhiteMasks(1952),原名叫“关于消除黑人精神错乱的论文”。法农对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进行了质疑。•帝国主义宣扬黑人属于低劣民族,欧洲对非洲的征服是遵循上帝的旨意和自然选择的结果。•法农指出,黑人无论怎样模仿白人,都不可能被白人世界接受为与他们平等的人。黑人的角色是固定不变的,黑人是历史的奴隶(slaveofthepast),只能永远保持做奴隶的历史。所以法农的解决方法是从物质上和精神上抵抗这种善恶对立的谵妄之语(manicheandelirium),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和当今的后殖民研究相比,法农的论述显得肤浅,当时他提出的问题,论述的方法,以及一套假设和术语都为此后的后殖民研究指出了方向。标志性人物-爱德华·赛义德•Edward·Said(1935-2003)美国当代重要的批评理论家,后殖民批评理论代表人物。生于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的中产阶级家庭,早年曾在耶路撒冷和开罗就学,中学毕业后来到美国继续深造,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学习。之后长期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学者,也是一位“业余的”政治家,长期致力于巴勒斯坦事业,一度成为巴勒斯坦学术界的代言人。他在自己的学术道路上所受到这些前辈大师的影响:维科、弗洛伊德、卢卡契、葛兰西、阿多尔诺、法农、福柯、威廉斯等。重要著作•《东方学:西方对于东方的观念》(Orientalism:WesternConceptionsoftheOrient,1978)•《世界·文

1 / 7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