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市场绩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市场绩效●第一节市场绩效的衡量指标●第二节市场绩效的综合评价●第三节市场绩效的实证研究第一节市场绩效的衡量指标☻市场绩效:以市场结构为基础,与市场行为共同作用所产生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在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成,反映了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效率和资源配置的效率,体现了一个市场实现经济运行目标的程度。市场绩效的状况及变化,反过来又影响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勒纳指数☻以垄断势力为基础的计算市场结构的方法。由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离率表示:L=(p-MC)/p0≤L≤1。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勒纳指数等于0;在垄断情况下,指数趋向1。L值越大,市场竞争程度越低,单个企业的垄断势力越大。☻C-W推导了市场势力和集中之间的关系:Li=si/εLi表示企业i的市场势力的勒纳指数。si为企业i在市场中的市场份额。垄断情况下:Li=1/ε。☻一个产业市场势力的总指数:L=(p-MC)/p=HHI/ε其中HHI为HERFINDAHL-HIRSCHMAN指数。■上式表示古诺寡头模型中的利润幅度由以下因素决定:●与市场集中度指数HHI成正比。●与市场需求弹性ε成反比。☻勒纳指数的局限性:■没有计算该企业潜在的垄断行为。■无法告诉我们目前在价格和边际成本之间的差额是过去还是现在。■难以获得企业或产业边际成本的准确数据。贝恩指数☻贝恩提出通过考察利润来确立垄断企业市场势力的大小:BI=Np/V其中,企业纯利润Np=R-C-D-iV;R为总收益;C为成本;D为折旧;R-C-D为会计利润;i为投资收益率;V为企业投资额。■贝恩指数反映的是产品价格高于平均成本的程度的大小。■与勒纳指数相比,贝恩指数所要求的基础数据相对比较容易取得。产生系统偏差的可能性就减少了。但高经济利润并不一定是通过垄断力量实现的。垄断企业也并不一定会获得高经济利润。如果对它的产品需求不足或者存在较强的进入威胁。即使是一个纯粹的垄断者也无法获得经济利润。故仍然不能解决准确性问题。利润率指标☻利润和利润率■利润的计算公式:利润=收入-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资本成本其中,资本成本是资本的租金率乘以资本价值。■利润率的计算公式:R=(-T)/E其中,T为税收额。E为自有资本或股本。■产生超额利润的情况:▲垄断利润▲由不可预期的需求和费用变化形成的预想外的利润。▲在危险性大的领域进行冒险投资获得的风险利润。▲开发和引入新技术成功获得的革新利润。☻利润率指标的缺陷■计算利润率本身存在的问题:▲资本经常没有被恰当估计。▲实践中通常没有恰当地衡量折旧,使得利润率的估计值可能产生偏差。▲有关广告和研究开发的估计存在问题。▲利润率的计算可能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计算的利润率可能不恰当地包括了垄断利润。▲可能计算了税前利润率而不是正确的税后利润率。▲利润率可能没有经过恰当的风险调整。▲利润率有可能没有恰当地负债。■实践中企业的运营目标并非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从社会的观点去衡量,低利润率不一定不好,高利润率不一定好。托宾q值☻托宾q值表示一家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与这家企业资产的重置成本的比率:q=(R1+R2)/Q其中,q为托宾指数;R1为股票市值;R2为债券市值;Q为企业资产重置成本。■当q1时,说明企业以股票和债券计量的市场价值大于以前市场价格评估的资产重置成本。意味着企业在市场中能获得垄断利润。q值越大,企业能获得的垄断利润越大,社会福利损失越大,市场绩效越低。■优点:避免了利润率指标所需要的准确经济利润和勒纳指数中估计边际成本的困难。■缺点:估算企业的重置成本比较难。生产率指标☻生产率是某一产出指标与相应的一种或多种要素投入指标量的比率。☻全要素生产率(TFP):因技术进步而提高了的效率,是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A/A=△Y/Y-(α△L/L+β△K/K)☻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要素投入的增加(劳动、资本)。■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科技进步)。☻今后中国的劳动力增长和资本增长都很有限,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全要素生产率。第二节市场绩效的综合评价☻广义的市场绩效不仅包括经济价值的衡量,还包括社会价值的衡量。☻狭义的市场绩效主要是指对经济价值的衡量,表现为资源利用率的高低、技术进步的快慢、产业组织的技术效率和收入分配的公平与否。☻在产业经济分析中,常用狭义市场绩效概念涉及的有关目标,对企业的市场进行绩效综合评价。资源利用效率资源利用效率指一定要素投入的产出效率。☻企业内部效率(X效率)通过企业内部的有效组织和管理带来的效率。企业内部效率评价是由莱伯斯坦1966年最早提出的。他认为,垄断性大企业的外部市场竞争压力小,内部组织层次多,关系复杂,机构庞大,加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企业难以形成利润最大化和费用最小化的共同行为,导致企业利润费用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低。(X非效率)■X非效率说明,免受竞争压力的保护不但会产生市场配置的低效率,而且还会产生另外一种类型的低效率:免受竞争压力的厂商明显存在超额的单位生产成本。因为这种类型的低效率的性质当时尚不明了,所以称作“X非效率”。■在集中度高的大企业普遍存在X非效率:▲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大企业职员和工人的劳动效率低而工资高。▲大企业存在信息的组织传输损失。■X非效率是指成本费用超出实际所需的成本,主要表现在:▲购买了比所需要的更多的投入资源,即资源的闲置。▲员工工作的低效率。■具体衡量:X非效率的后果是使实际成本超过可能的最低成本。用公式表示:X非效率=超额成本/最低成本☻资源配置效率■判定的基本标准:帕累托最优。■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只有完全竞争市场才能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能保证资源的最优配置。■社会剩余水平也可以作为衡量资源配置效率的标准:社会剩余=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社会剩余最大化的那一点正是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的交点,即完全竞争市场实现长期均衡的均衡点。根据新古典经济学家的逻辑,只有完全竞争市场才能实现社会福利水平最大化,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根据传统产业组织理论,评价资源配置效率的主要依据是市场结构。如果市场是由较为分散的中小企业组成,可以推断资源配置效率较高;反之反是。■新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市场机制本身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由于市场中存在各种不确定的因素,所以资源配置的常态并非总是帕累托最优,而是一种次优的纳什均衡状态。技术进步☻反映的是动态经济效率,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源泉,所以也成为衡量经济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广义的技术进步包括除资金和劳动投入之外的所有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效率的因素。■狭义的技术进步包括:▲发明、革新和技术转移▲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是一个过程,可分为发明、革新和转移或发明、商业化和普及三个阶段。■技术进步渗透于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的各个方面。但技术进步程度最终是通过经济增长的市场效果表现出来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反映了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效果。■衡量技术进步程度的指标:生产率和效益。■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企业、政府机构、公立的研究机构、大学,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缺陷:技术进步通常伴随着高昂的成本代价。产业组织的技术效率☻又称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反映产业经济规模和规模效率的实现程度。☻产业技术非效率:在一定的投入条件下可能实现的产量与实际的产量之间的差额。☻一般认为,技术效率水平取决于市场的竞争结构。☻产业组织技术效率的表现■经济规模的实现程度。■在具有连续流程特点的产业或相关产业中,经济的合理的垂直结合的实现程度。■产业规模能力的利用程度。包括:▲在某些产业,很多企业未达到经济规模,但又存在开工不足、利润低甚至有赤字的情况。▲多数企业达到经济规模,但开工不足,能力过剩。■规模经济的实现情况:▲未达到经济规模的企业是市场的主要供应者。▲达到和接近经济规模的企业是市场的主要供给者。▲市场的主要供给者是超经济规模的大企业。■经济规模的普遍实现表明:节约规模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能力过剩引起的技术效率问题能力过剩也是产业组织技术效率不高的表现。其原因有:■存在一批非经济规模的企业,这些企业利润率低,有的经常亏损,但不退出市场。具体有:▲企业设备早已超过折旧期,未及时报废,开工不足不会提高单位产品的固定费用成本。▲这类企业经营者和工人的工资都很低,提高了企业成本承受能力。▲在规模经济显著的产业,小企业的存在有利于弥补大生产的空缺,增加产业总体的灵活性。▲小企业主、小作坊主往往是兼营企业,忙时工作闲时停,因此企业长期存在。▲在特定条件下有助于提高就业率或有利于就业结构调整,与地方经济社会稳定关系密切。▲一些有特色的传统地方工业,有市场但小而不稳定,能够生存但利润不高。▲与市场的不完全性、要素难以流动有关。■在经济规模重要的产业,多数都是达到经济规模的企业,但也可能存在长期开工不足,能力慢性过剩。★发达国家出现开工不足的原因:市场资源情况发生变化,其他国家工业的发展,企业之间盲目竞争投资,政府政策的影响等。第三节市场绩效的实证研究市场结构与利润率的实证研究★20世纪30-4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学者梅森开创SCP研究方法以来,市场结构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之一。★一般认为,卖方市场集中度越高,大企业支配市场的能力越强,产业利润率也越高。★国外对市场结构与利润率的实证研究■贝恩1951年采用1936-1940年美国制造业的资料,考察了产业集中与利润率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在高集中度和高进入壁垒的产业中,利润率也较高。■20世纪60年代,曼恩利用1950-196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再次印证了许多贝恩早期的结论。但其研究所选择的样本行业太少,缺乏一定的代表性。■布罗曾对贝恩的研究提出了批评,认为贝恩研究的产业可能处于非均衡。他认为,具有先进技术的企业增长速度要快于其他竞争者,所以会导致横向集中程度的提高。■1972年,谢菲尔德根据美国231家企业从1960年到1969年间的数据证明了在利润率和单个企业的市场份额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具有统计显著性。■斯蒂格勒在1963年对美国68个产业20年的利润率与集中度的关系进行考察后发现,产业集中度与其利润的线形正相关关系很不明显。■泰勒尔1988年认为,利润率和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并非一种因果关系,而是一种“描述统计学”关系。■戴维斯和格罗斯基以及鲍尔温和高莱基分别对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表明,任何产业里各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变动都很大。可以得出结论:市场份额的高变动性是有效竞争的标志,高集中度并不能准确说明竞争的激烈程度。★中国市场集中度与利润率的实证研究■书中表11-7表明,中国现阶段工业市场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分散竞争特征,但还是难以发现集中度平均值与平均利润率之间存在的统计规模或相关性。■根据不同的集中度分段对表11-7进行整理得表11-8:表11-8中国工业集中度与产业销售利润集中度(%)产业个数平均利润率30~5022.7020~3032.9710~2093.8810以下181.95■从整理后的表11-8可以看出:集中度较高的产业对应着相对较高的产业销售利润率;反之反是。这反应了我国现阶段工业集中度与销售利润率之间存在正相关。■我国现阶段产业与利润率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但由于受特定体制、政策因素的影响,这种相关性表现得还不特别明显。★二元回归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二元回归模型:根据产业组织理论的有关观点,假设企业的利润率与其市场份额之间存在正的相关关系,那么就构成经济计量学模型,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等项工作。■具体模型为:=α+βMSi其中,为第i个企业的利润率;MSi为第i个企业的市场份额;α、β为回归系数模型参数。■eg:该模型表明,企业的市场份额与企业自身的利润率呈现正的相关性,并且市场份额每提高1%,企业的利润率平均增加0.2%。iiMS2.03ii■多元回归模型:考虑了更多与利润率相关的因素,弥补了二元回归分析的不足:其中,包含了市场份额MS、企业规模S、企业广告规模A、企业的增长率E

1 / 5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