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产业的市场绩效分析教学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市场绩效的概念和判定、掌握评价市场绩效的几大指标。第一节市场绩效的定义及绩效指标一、定义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中,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成果。市场绩效反映了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效果。二、绩效指标(一)利润率(收益率)指标R——税后资本收益率;л——税前利润;T——税收总额;E——自有资本产业间是否形成了平均利润率是衡量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是否达到最优的一个最基本的定量指标。ETR/)(似乎可以这样推断,利润率越高,市场就越偏离完全竞争的状态。但相关的研究结果并不能证明这个结论。该如何解释呢?首先,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计算成本及利润的方法和口径可能不同,即使是很微弱的基础数据的偏差都会使结论产生很大的偏差。其次,导致行业、企业利润率偏高的因素很多,绝不仅仅是垄断势力的形成。如:风险利润;预料外的利润;创新利润等。(二)勒纳指数(Lernerindex)和贝恩指数(Bainindex)勒纳指数被定义为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离率。公式为:勒纳指数在0和1之间变动。在完全竞争条件下,L=0;垄断情况下,L会大一些,但不会超过1。可以证明:L=1/ε,ε需求价格弹性PMCPL/)(VBe/πe为经济利润,其计算方法为:πe=πa-iv,πa为会计利润,i为正常投资收益率,V为投资总额实际上,贝恩指数代表的是行业的超额利润率。它的理论依据是,市场中如果持续存在超额利润,那么一般情况下就表明该市场存在垄断势力,且超额利润越高,垄断力量越强。与勒纳指数相比,贝恩指数所要求的基础数据相对比较容易取得,产生系统偏差的可能性就减少了。但是,这两个指标与利润率指标一样,都建立在不完全的理论假定基础上,因为企业或行业所获得的高利润并不必定是通过垄断力量实现的,而确实存在垄断力量的市场的这些指标也不一定就表现的更高,因为垄断企业往往会出于驱逐竞争对手和阻止新竞争者进入的目的而制定低价格,使行业市场显得无利可图。(三)生产率指数生产率可简单地定义为某一产出(产量、利润、销售额等)指标与相应的一种或多种要素投入量指标的比率。按计算中所包括的要素范围可分为按一种生产要素计算的生产率(如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两大类。1、某一种要素的生产率=产量/该种要素投入量例如:劳动生产率=产量/劳动力数量2、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公式依所采用的生产函数的形式而有所不同。最简单的采用线性生产函数,其计算公式为:全要素生产率=产量/(aX1+bX2+cX3+……)其中:a,b,c……为权数;X1,X2,X3……为各种要素投入量第二节规模经济一、规模经济的含义及分类规模经济通常是指产品的单位成本随规模即生产能力的提高而逐渐降低的规律。规模经济可分为四个层次,即产品规模经济、工厂规模经济、企业规模经济和行业规模经济。企业规模经济是指企业自身通过横向一体化或纵向一体化所实现的规模收益。形成企业规模经济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大大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以及承担亏损和抗风险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大量减少采购成本和销售费用。行业规模经济是指,当某个行业总产量扩张时,如果能使行业内部的企业提高专业化程度,降低单位成本,表明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向下倾斜的,该行业就是一个规模报酬递增的行业。行业的规模效益与行业内企业的外部经济和不经济相关。二、规模经济实现程度(一)规模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规模经济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及现状来看,虽然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不断地涌现小企业发展浪潮,但目前居主导地位的依然是那些大型的企业及企业集团。1、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2、资本有机构成提高。3、市场竞争加剧。(二)经济规模不等于规模经济企业的规模大小与利润率在某种程度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但并不是说企业的规模越大越好。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规模经济中的“规模”是有“限度”的规模,只有在此限度内,企业的效益才随规模的增大而提高,超过此“限度”企业的效益反而会随规模的增大而降低。1、生产能力的限制。2、交易成本的限制。3、市场的限制。4、反垄断的限制。企业规模不是越大越好,但更不是越小就越经济。一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必须要有一个适当的规模结构,即保持适当的大、中、小型企业的比例。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行为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因此,判断企业最佳规模的标准也应该是利润最大化原则,而不是单纯的规模大小。案例据权威部门的测算,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夏利轿车单位成本呈逐渐下降趋势:生产规模从1万辆增加到3万辆时,单位产品成本下降29.6%;生产规模从3万辆增加到8万辆时,单位产品成本下降8.3%;生产规模从8万辆增加到15万辆时,单位产品成本下降5.1%;生产规模从15万辆增加到20万辆时,单位产品成本下降1.3%。案例:王永庆的成功之路—规模经济台塑集团老板王永庆被称为“主宰台湾的第一大企业家”,“华人经营之神”。王永庆不爱读书,小学时的成绩总在最后10名之内,但他吃苦耐劳勤于思考,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王永庆大概也没有读过什么经济学著作,但他的成功之路却与经济学原理是一致的。王永庆的事业是从台塑生产塑胶粉粒PVC开始的。当时每月仅产PVC100吨,是世界上规模最小的。王永庆知道,要降低PVC的成本只有扩大产量,所以扩大产量、降低成本,打入世界市场是成功的关键。于是,他冒着产品积压的风险,把产量扩大到1200吨,并以低价格迅速占领了世界市场。王永庆扩大产量、降低成本的作法正是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原理。规模经济是说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即生产规模扩大对产量或收益的影响。当生产规模扩大的成本增加的比率小于产量或收益增加的比率时,就是规模收益递增。企业生产规模变动对产量或收益的影响可以用内在经济与内在不经济来解释。内在经济就是一个企业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引起的效率提高或成本下降。这种效率的提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可以利用更先进的专业化设备、实现更精细的分工,提高管理效率,从而使每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特别应该强调的是,许多大型专用设备只有在达到一定产量水平时才能使用,这些设备的使用会使平均成本大幅度下降。或者说,只有达到一定产量水平时,平均成本才能最低。第二,规模大的企业有力量进行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第三,大批量销售不仅在市场上具有垄断力量,足以同对手抗衡,而且降低了销售成本。王永庆的成功正在于他敢于扩大产量,实现规模收益递增。当时台塑产量低是受台湾需求有限的制约。王永庆敏锐地发现,这实际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产量越低成本越高,越打不开市场;越打不开市场,产量越低成本越高。打破这个循环的关键就是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当产量扩大到月产1200吨时,可以用当时最先进的设备与技术,成本大幅度下降,就有进人世界市场,以低价格与其他企业的竞争能力。当一个企业的产量达到平均成本最低时,就实现了最适规模。应该说,不同行业中最适规模的大小是不同的。一般而言,重工业、石化、电力、汽车等行业的最适规模都很大。这是因为在这些行业中所用设备先进、复杂,最初投资大、技术创新和市场垄断程度都特别重要。王永庆经营的化工行业正属于这种最适规模大的行业,所以,规模的扩大带来了收益递增。近年来,全世界掀起一股企业合并之风。企业合并无非是为了扩大规模,实现最适规模。合并之风最强劲的是汽车、化工、电子、电讯这些产量越多,收益增加越多的行业。世界500强企业也以这些行业居多。对这些行业的企业而言,“大的就是好的”。但千万别忘了《红楼梦》中王熙风的一句话:“大有大的难处。”一个企业大固然有许多好处,但也会引起一些问题。这主要是随着企业规模扩大,管理效率下降,管理成本增加。一个大企业也像政府机构一样会滋生官僚主义。同时,企业规模大也会缺乏灵活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所以,“大就是好”并不适用于一切企业。当企业规模过大引起成本增加效益递减时就存在内在不经济,发生规模收益递减。对那些大才好的企业来说,要特别注意企业规模大引起的种种问题,王永庆在扩大企业规模和产量的同时,注意降低建厂成本、生产成本和营销成本,并精减人员,提高管理效率。这对他的成功也很重要。对那些未必一定要大的轻工、服务之类行业的企业来说,“小的也是美好的”。船小好调头,在这些设备、技术重要性较低,而适应市场能力要强的企业中,就不要盲目追求规模。甚至有些大企业也因管理效率差而分开。美国IBM公司就曾一分为三。其实企业并不是一味求大或求小,而是以效益为标准。那种盲目合并企业,以追求进500强的作法往往事与愿违。绑在一起的小舢舨决不是航空母舰。王永庆的成功不在于台塑大,而在于台塑实现了规模收益递增的最优规模。王永庆不爱读书而成功并不是规律。对更多的企业家来说,读一点经济学,按经济规律办事还是可以事半功倍的。所以,王永庆让他儿子到美国学习。第三节市场绩效的综合评价市场绩效也表示最终实现经济活动目标的程度。因此,绩效的衡量同经济活动的目标密不可分。从产业组织学的角度看,社会福利是最主要、也是最具综合性的目标。社会福利目标本身包括了社会活动的效率、公平、稳定和进步等多层次、多方位的内容,这就决定了对市场绩效的评价也必然是多层次、多方位的。(一)衡量资源配置效率的直接指标经济学家们一般用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社会总剩余这三个指标来全面分析和衡量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状况。微观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通过资源在产业间的自由流动,各产业、各企业的长期利润率趋于平均化,所有的产业和企业都只能获得正常利润,因此,可以使用利润率作为衡量产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指标。(二)产业的市场结构和资源配置效率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完全竞争市场经济的一般均衡是帕累托最优的。这表明,所有的消费活动和生产活动都是有效率的,并且消费和生产活动是协调一致的。垄断企业通过以较高价格和较低的产量提供商品,攫取了一部分消费者剩余;同时还导致了一部分剩余的永久性损失——效率损失。垄断所导致的社会福利的损失还表现在诸如广告和特殊的产品差异化、设置人为进入壁垒等。(三)X非效率所谓X非效率,是指在垄断企业的大组织内部存在着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状态。莱宾斯坦教授提出这个概念的目的,“就是要说明,免受竞争压力的保护不但会产生市场配置的低效率,而且会产生另外一种类型的低效率:免受竞争压力的厂商明显存在超额的单位生产成本。因为这种的低效率的性质当时尚不明了,所以称为X低效率”。大企业存在X非效率的主要原因:1、企业内不同集团的利益目标不一致。2、企业规模扩大导致组织层次增加、信息沟通的数量和质量下降,从而使企业的管理成本上升、效率下降。3、垄断企业在没有竞争压力的条件下,缺乏成本最小化的动机。第四节产业技术进步产业技术进步是指产业内的发明、创新和技术转移。技术进步渗透于产业的市场行为和市场结构的方方面面,并且最终通过经济增长表现出来。可以说,产业技术进步反映了一种动态的经济效率。一、技术进步的三个阶段——发明、创新和技术转移第一阶段,发明。从一般意义上说,发明就是构思对人类生活或生产活动有用的新产品或新的生产方法以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第二阶段,创新。创新是指发明第一次应用并导致一种新产品或新的生产方法出现。第三阶段,模仿,或者说扩散和技术转移,是指新产品或新的生产方法被广泛应用。二、企业规模与技术进步熊彼特等人认为,大企业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最大。理由是:1、技术创新的成本巨大,只有大企业才能承担;2、研究与开发中也存在着规模经济;3、大企业能够从发明和创新活动的成果中获取更高的收益;4、维护和巩固垄断地位的需要迫使大企业开展更多的技术发明和创新活动。谢勒等人的观点完全相反,认为小企业在推动技术进步方面的作用更大,理由是:1、垄断地位一旦形成,技术进步的动力和行为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