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毕业生规模的扩大、经济危机的冲击和往届未就业毕业生的挤压,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然而,一些毕业生自身核心竞争力不足,则是影响他们顺利就业的重要内因。如何增强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改善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将是思政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一、大学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的核心之所在。即大学生所持有的核心能力和专长。就业核心竞争力突出的毕业生,能够以自身独特的优势,及时占有和控制更多可被利用的有限资源,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拥有更多机会,及时就业;否则,就无法适应激烈的就业竞争,只能处于被动地位。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需求素质最看重的前5个指标是: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和能力强、可塑性高;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具体来说可以综合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心理品质。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基本扎实的专业知识,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心理品质。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提高道德修养,在就业中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大学毕业生将是具备高尚职业道德品质的合格的劳动者。(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在学校学期期间,不断地去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结构,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加的丰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专业知识体系不断完善,为日后在工作中更好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和用人成本的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毕业生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学生应该学会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机会,积极地应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投入到各种社会实践中,主动的发现问题,多动脑筋,多角度想问题,提高个人的创新能力。(四)良好的求职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求职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关系到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和就业后能否提高就业质量。因此,大学生要学会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高校提供的就业平台,掌握求职技巧和求职技能,提高求职能力。求职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而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大学生个体能否顺利的完成社会化。二、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1、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过硬的心理品质。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能否成为有用之才的最基本的要求,他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要通过召开职业道德演讲会、报告会、座谈会等活动,启发大学生提高职业的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主人翁责任感,从而树立起“敬业、乐业、重业”的道德情感。要树立“业精于勤,荒于嬉”的职业危机感。只有具备了过硬的心理品质,才能自如的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挫折。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过硬的心理品质,才能够有效地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的压力。2、夯实专业基础、培养专业技能。专业基础的夯实,专业技能的培养是学生安生立命的基础,也是高校得以生存、发展的重中之重。大学生在学习中,最重要的是系统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才能为以后从事相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生为了能够从事与之所学的专业相关的工作,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工作技能的能力。一方面,应处理好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高校课程设置与教学应加强实践环节,通过实验课、实地考察等,强化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促进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增强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大学生实习环节上,进一步创新大学生实践形式,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比如以校企合作、大学生见习基地、社区服务、下乡服务等形式,使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广泛接触社会,提高操作能力,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学习兴趣及角色预期,找到专业学习、专业技能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3、实施素质拓展计划,全面提高就业创业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要培养学生的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素质,鼓励学生从事的创新创业活动,肯定其在参加各级学术、科技、创业等比赛的情况和取得的成绩。要让学生具有宽厚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创作一定水平的学术科技作品;具有科学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生通过加入某一个社团、从事某一种社会工作,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发展自身爱好,锻炼技能,培养团队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要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统揽全局工作,将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与素质拓展计划紧密结合,丰富素质拓展计划各环节和就业创业工作内容,构建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长效机制。要让校园文化活动坚持走精品化、品牌化路线,通过定期组织开展系列文化科技活动,为就业创业工作搭建广阔的工作平台,提供良好的教育载体,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要完善机制,努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要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为指导,建立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心,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机制、政策保证机制、经费保障机制、教师指导机制、基地支持机制、项目管理机制、学术活动机制和创新激励机制等。要营造良好的学术科技氛围,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4、以职业规划教育为动力,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职业规划教育是指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系统辅导和培训,它对强化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对大学生来说,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深入了解社会、增强职业信心,促使他们及早树立职业意识,自觉把握自身优势,主动结合社会需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并有效利用大学时光,不断地学习和积累,逐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效扩大实现自我的机会。我们提倡建立“四年一体”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指导和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方式方法,研究探讨学生个体本身在能力倾向、职业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特征,主动了解和适应外部工作世界,掌握一定的择业技能和技巧,并经过系统地职业实践训练。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以在激烈的职业岗位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5、依托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依托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将社会实践基地作为大学生提高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平台。积极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工作园区、科技园、地方单位合作,广泛开展各种个体鲜明,结合专业学科特点的大型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在项目开发、校企合作、科技攻关等实践活动中的社会适应能力。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内容体系。大力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等工作,由学生自由选择参加社会调查、科技下乡、文化服务、文明共建、挂职锻炼、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在实践服务中真正成长成才。总之:大学四年始终贯穿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比如从新生进校开始,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吃苦耐劳、敬业精神、责任感、上进心等方面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大学低年级着力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计算等基础能力。在高年级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同时加强学生第二课堂的引导,鼓励学生组织、参加各种活动和比赛,培养学生社交领导能力,包括表达能力、领导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