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考研真题&答案解析专业课2:国际关系史一、名词解释:1、旧金山条约2、让·莫内3、赫尔姆斯伯顿法4、科索沃战争5、三环外交二、简答1、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实施的对外政策的原因及其表现2、巴勒斯坦问题产生的原因三、论述1、冷战后美国亚太政策的演变过程2、第三世界冷战时期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专业课1:政治学综合(注:2013年之前专业课1第一部分为《政治科学基础》部分,先该部分已经换成王浦劬《政治学基础》一书)国际关系理论一、名词解释1、进攻性现实主义2、安全共同体3、社会共有知识二、简答国际合作下国家间为何存在欺骗三、论述无政府条件下一国和平崛起的可能性分析2013年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国际关系史真题解析:一名词解释:1、旧金山条约(1)50年代初,美国单独策划的对日和约。(2)50年代初,亚洲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中国革命胜利,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于是加紧了单方面对日媾和。1951年9月8日美国排斥中国、印度、缅甸等对日作战的亚洲国家,片面召集英法等国对日本签订的媾和条约。主要内容:日本承认朝鲜独立;日本放弃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一切权利和要求;日本放弃对南威岛及西沙群岛的一切权利和要求;日本同意将琉球群岛及小笠原群岛置于联合国托管之下,以美国为唯一管理当局;盟国可同日本缔结双边协定,在日本驻军。(3)1951年9月18日和1952年5月5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不承认这个非法和约。苏、波、捷等国没有在和约上签字。2、让·莫内(1)法国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因对欧洲一体化做出突出贡献,被誉为“欧洲之父”。(2)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让·莫内任法英经济协调委员会主席;1946年任法国计划总署署长,对法国经济的恢复作出了贡献。1950年,他参予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舒曼计划》。1951年,欧洲一体化先驱让·莫内和法国外长舒曼首先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正式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也被称为《巴黎条约》),从而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让·莫内于1952—1955年任该共同体委员会首任主席;1956年任欧洲联盟行动委员会主席。(3)在让·莫内的积极推动和努力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都先后建立了起来,开启了欧洲一体化之路。3、赫尔姆斯伯顿法(1)美国国会通过的对古巴进行国际制裁的法案,名为《古巴自由与民主声援法》。(2)冷战后,美国一直对古巴采取以压促变的政策。99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对古巴进行国际制裁的“赫尔姆斯-伯顿法”,名为《古巴自由与民主声援法》。内容:首先,加强对古巴的国际制裁;其次,支持建立“自由独立的古巴”。向古巴政府提出了28条标准,并以此作为古巴建立外交关系的条件;第三,主张美国国民有权向美国法庭起诉被古巴政府没收其财产有牵连的外国人;第四,美国政府有权拒绝向与被没收的美国财产有牵连的外国人,其亲属及代表发放签证。(3)这一法案的目的是威胁国际企业界,阻断外界与古巴的贸易,对古巴投资;强化对古巴的遏制,实施重点是拒绝向在古巴投资的外国企业界人士发放签证,将美国的国内立法强加于国际社会。由于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发对,所以一直没有实施。4、科索沃战争(1)美国领导下的北约与前南斯拉夫联盟的主要加盟国塞尔维亚之间的战争。(2)冷战后,前南斯拉夫联盟出现解体,民族问题凸显。在科索沃地区一直存在着塞尔维亚族和阿尔巴尼亚族的民族争斗。美国积极介入科索沃,展开对塞族的打击。1999年3月24日,北约发动了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科索沃战争爆发。从24日开始,北约飞机对南联盟进行了持续78天的轰炸。在俄罗斯的积极推动下,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244号决议,决定实施《朗布依埃协议》的基本要点:北约暂停对南联盟的轰炸,待南联盟军队完全撤出科索沃后全面停止军事打击。(3)科索沃战争体现了美国对国际社会的积极控制和干预,是美国霸权的体现。这场战争加强了美国的霸权地位,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暴露了欧洲防务的弱点,恶化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环境。5、三环外交(1)丘吉尔提出的英国对外政策的构想。(2)鉴于英国大国地位的跌落以及欧洲的衰弱,1948年10月丘吉尔提出了“三环外交”的构想。其“三环”分别指:英联邦和英帝国、以美国为首的英语世界、联合起来的欧洲。丘吉尔的战略意图是以第一环作为基础,借助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利用作为第三环的欧洲,取得西欧的领导权并运用西欧的力量对付苏联。工党积极支持丘吉尔三环外交主张。(3)但是,面对各自治领的离心倾向显著加强,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西欧被美国领导等,三环外交战略最终失败告终。二、简答题1、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实施的对外政策的原因及其表现参考答案:1953年3月,苏联领导人斯大林逝世。斯大林逝世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同时新上台的领导人也开始调整苏联新时期的对外政策。1953年9月,赫鲁晓夫当选为苏联党中央第一书记,逐渐走向政治舞台的中心。相对于40年代后半期,国际形势和苏联的基本状况都有了一定的改变。在赫鲁晓夫领导下,苏联开始调整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政策,主要体现为“三和路线”。在“三和路线”的直接指导下,苏联在国际上展开了一系列的外交行为。因此,本题将会从三个部分来展开称述,第一部分分析苏联调整对外政策的原因;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三和路线”,即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外整体内容;第三部分简述在“三和路线”指导下,苏联的外交行为体现。(1)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外政策调整的原因。分析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外政策调整的原因可以运用层次分析法来进行解读。第一,从体系层次上讲,50年代,美苏之间的冷战基本态势已经基本形成,并且苏联处于被动地位,美国在争霸中处于攻势。此外,在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第三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又表现出了利于苏联的国际形势。如在第三世界民族国家不断解放,这为苏联拓展新的势力范围创造了条件。同时,5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势力有较大发展,在国际社会上突破了美国所谓的“遏制战略”。第二,从国家层次上讲,苏联国内经济状况有所好转;苏联军事实力有了很大提升,拥有核武器,打破美国原子武器垄断;在导弹技术方面取得领先地位。而美国相对于二战后初期,其霸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削弱。马歇尔计划之后,欧洲经济得到复苏,在一定程度上西欧国家在外交上开始表现出了一定的自主倾向,欧洲一体化缓慢发展,这说明美欧关系出现了微妙变化。新中国成立、朝鲜战争爆发证明杜鲁门时期所强调的“将社会主义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遏制战略失败。美国对外政策也做了相应调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苏联对外政策。第三,从个人层次上讲,苏联对外政策调整,是赫鲁晓夫在国内反斯大林的国际领域的体现。斯大林晚年,“领袖意志”即“国家意志”,国家的发展路线完全取决于斯大林的个人决策,而斯大林在领导国家取得历史性胜利后日益趋向于保守,他把自己建立的体制模式看作唯一正确的社会主义模式,不允许揭露这种体制模式的弊端,更不允许对这种体制模式进行改革。为了扼杀党内外已经出现的改革意识,防止改革势力的形成,从1947年起,斯大林在意识形态领域发动了对所谓“资产阶级思潮”和“反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批判运动,涉及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将一批与斯大林观点不甚相同或比较有独立意识的作家、学者、理论工作者打下去,不准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对其中一些人采取了镇压措施。1956年赫鲁晓夫上台后召开党的二十次代表大会,会议期间,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展开了对斯大林的全面否定。(2)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外政策内容:三和路线。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苏联进入赫鲁晓夫时代。1956年2月,在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他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并将两个社会经济体系和平共处、和平竞赛作为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认为世界大战并非绝对不可避免。其对外政策目标可概括为“缓和、联手、控制、渗透”八字方针。所谓“三和”,即是指苏联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与资本主义国家展开和平竞赛;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来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其对外政策的目标表现为:与西方展开缓和;联合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牢牢地控制住东欧,确保苏联的势力范围;积极向新独立的第三世界渗透,扩大苏联的影响力。(3)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在三和路线的指导下,外交行为的具体体现。第一,积极调整与西方国家的关系。1955年5月15日,由苏、美、英、法4国与奥地利的外交部长在维也纳签订的和平条约;1955年7月,美英苏法四国在日内瓦召开了战后第一次四国首脑会议;1955年9月,阿登纳访问苏联,苏联和西德建立外交关系;1956年10月,苏日就两国邦交正常化达成一致协议。第二,美苏首脑会晤,美苏进入第一次缓和期,但同时双方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了斗争和摩擦。1959年9月15日赫鲁晓夫飞抵华盛顿,展开对美国的访问,双方领导人在戴维营举行了著名的戴维营会谈;但同时美苏在一些问题上仍然表现出了冲突和斗争,如U-2飞机事件,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第三,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赫鲁晓夫在仍然牢牢地掌握对东欧的控制,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东欧国家的部分自主发展的要求,但是在关键核心领域苏联依然掌控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权。如1956年,波匈事件后,苏联都积极控制,防止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脱离社会主义阵营。但是,由于苏联的大国、大党行为极大伤害了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的感情,赫鲁晓夫时期社会主义阵营也表现出了一定的裂痕。第三,在新独立的亚非拉地区,赫鲁晓夫也是积极渗透苏联势力。如支持埃及纳赛尔政府对抗西方殖民势力;古巴革命胜利之后,苏古关系密切发展,苏联开始在拉美渗透自己的势力等。2、巴勒斯坦问题产生的原因参考答案:所谓巴勒斯坦问题指在巴勒斯坦地区,以色列民族和巴勒斯坦阿拉伯民族之间关于民族、宗教、领土、水源等一系列分歧和争端的斗争。从历史角度分析,巴勒斯坦问题的斗争焦点随着中东形势,特别是巴勒斯坦形势的改变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1948年以色列建国之前,巴勒斯坦地区的主要问题时反对英国殖民统治;1948年5月,英国殖民势力退出,以色列建国,该地区的焦点问题是“阿拉伯民族与以色列民族之间关于生存权的斗争”;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在中东的生存地位得到巩固,并通过第三次中东战争掠取了阿拉伯国家大量的土地,这一时期之后双方斗争的焦点在领土问题上;90年代以来,中东和平进程开启,这一时期巴勒斯坦问题的核心是巴勒斯坦阿拉伯民族建国问题。2000以来,双方在耶路撒冷、领土、水源等方面仍然具有很多矛盾,直到今天巴勒斯坦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结局。综上,分析巴勒斯坦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从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两个方面来展开论述。历史维度可以解释阿勒斯坦问题的由来;而现实维度则可以解释巴勒斯坦问题的复杂性,这样便更能清晰解释巴勒斯坦问题产生的根源。(1)从历史维度分析巴勒斯坦问题产生的根源:第一,巴勒斯坦地区,阿拉伯民族与犹太民族斗争具有深远历史渊源。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建立希伯来王国,定都耶路撒冷。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被巴比伦王国所灭,被称之“巴比伦之囚”。公元前538年,波斯灭亡巴比伦,允许犹太人重返巴勒斯坦。公元63年,罗马帝国占领巴勒斯坦,对犹太人进行了残酷镇压。公元132年,犹太人爆发反抗罗马帝国的大起义,遭到残酷镇压,并被赶出巴勒斯坦,开始了在世界各地的“大流散”。1918年,一战结束,奥斯曼帝国解体,巴勒斯坦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当地的犹太人约5万6千人,占当地居民的8%。第二,犹太复国主义兴起,巴勒斯坦地区民族问题复杂化。1896年,奥地利犹太人西奥多•赫茨尔发表《犹太国》;1897年,瑞士巴塞尔召开世界犹太人代表大会,建立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得到了英、美帝国主义的大力支持。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提出“关于建立犹太民族之家”的宣言。一战后,英国开始向巴勒斯坦进行犹太移民。二战期间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犹太复国主义的主要支持者。第三,英国殖民势力从巴勒斯坦地区退出之后,美国积极向该地区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