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教研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姓名:曾玩兰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授课专业及班次授课内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授课学时4目的要求1、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理解改革开放的内容、性质、评价标准和特点3、理解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4、了解改革开放的成就,正确看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重点与难点1、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以前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成果和认识的曲折发展。2、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形成、特点和意义以及相互间的辨证关系。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讲授内容第一节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案例分析法4、多媒体教学法。参考资料1.吴树青.关于《概论》第7章若干问题解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增刊.2.《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3.洪向华.《强国之路》.九州岛出版社2010年版.4.曹普.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由来.学习时报.2008年10月06日.5.蔡慎坤.朝鲜,未来怎样“吃大米饭喝肉汤”?凤凰网2009年04月16日.6.顾秉林.在2011年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2011年7月5日,清华大学网.7.王宇.《大国思维》..湖南人民出版社..2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想一想:七八十年代,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呢?如果不改革开放,现在的中国,会是怎样的呢?现在中国十几亿的人民,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一、为什么要改革从国内的现状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当时政局混乱,官僚主义和家长制作风盛行。更严重的是在思想上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扼杀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农民在多次被割“资本主义尾巴”后一贫如洗,城镇居民的消费长期处于极低水平,城市市民基本上靠工资生活。然而,从1957年到1976年,全国职工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涨过工资。1957年全国职工平均货币工资624元,1976年下降到575元,不进反退,还少了49元。多数家庭三代人同住一间房子,多数家庭冬天只有一床棉被,多数新婚夫妇被迫分居在男女宿舍!很多生活消费品供给不足,需凭票购买。粮票,更是流行了40年,被称作“第二货币”。“三转一响一咔嚓”(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照相机),五大件置备整齐不到600元,但对很多家庭来说,虽个个心向往之却只能敬而远之。服装从颜色到样式,单调划一,蓝、黑、绿、灰,是占绝对“统治地位”的主色调。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只有通过改革开放,学习西方,才能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在1950-1973年间,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工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一度被视为奢侈品的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和小汽车等高档消费品开始大量进入工人的家庭。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大众消费的时代”和“富裕的社会”。国际对比:我国的国家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人民的生活水平与国际先进国家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资料:改革之初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在生产效率方面,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巨大:1978年中国人均GDP低于印度,3只有日本的1/20,美国的1/30。科技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40年左右,落后于韩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20年左右。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工人,而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瑞士伯尔尼公司一个低水头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2.5万千瓦,职工只有12人。我国江西省江口水电站,当时装机2.6万千瓦,职工却有298人,高出20多倍。法国戴高乐机场,一分钟起落一架飞机,一小时60架;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半小时起落一架,一小时起落两架,还搞得手忙脚乱。西欧几个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也相当高,机械化程度高,丹麦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劳动力只有6%~7%,但生产的粮食、牛奶和猪肉,可以满足三个丹麦总人口的需要。2011年末,中国大陆城镇人口比重达51.27%,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48.73%)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震访问英国,他听说约占全英国人口70%的普通老百姓,都拥有在中国人看来相当阔绰的私人住宅和家用轿车,每年度假可以出国旅游,感到非常惊讶。他想失业工人大概是一贫如洗吧,带着“访贫问苦”的明确意向来到一个失业工人的家。一看,真有点“眩晕”——这个失业工人住着一栋100多平方米的两层楼房,有餐厅、客厅,有沙发、电视机,装饰柜子里有珍藏的银器,房后还有一个约50平方米的小花园。由于失业,他可以不纳税,享受免费医疗,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王震看后感慨良久。没想到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工人,生活水平比中国的副总理都要高。他了解到,英国的清洁工每周收入约100英镑,开电梯的工人每周收入150英镑。据专家计算,1978年中英两国人均国民收入的比例是1:42.3。我们的东临日本,东京的大型商店商品多达50万种,而北京的王府井百货大楼仅有2.2万种,相比之下,我们“实在觉得很寒碜”。大家无不痛心疾首于这样的现实:中国太落后了,这些年耽误的时间太长了!必须坚决改革。结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邓小平:“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978年12月“20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4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1988年6月“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1985年8月二、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案例: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出现的几次大的争论:“特区”是不是旧中国的“租界”?“雇工”现象的出现是否合理?市场经济“姓资”还是“姓社”?腐败现象、社会分配不公等问题是不是由改革带来的?改革要不要继续?思考与讨论:(1)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这么多争论的的原因是什么?(2)如何理解改革开放的性质?改革开放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判断依据:对象: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原则:以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方法:循序渐进,逐步推进动力:社会主义内在规定性标准:“三个有利于”目的:形成与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制度,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质: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对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问题,20世纪30年代“精神上和道义上的一致”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1957年2月毛泽东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对于国内的主要矛盾,他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出发,认为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从而发动了文化大革命。1978年,邓小平从我国的现实生产力状况出发,认为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国家需要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具体表现为高度集中的僵化体制与生产力的矛盾,要克服这一矛盾,必须进行体制改革:废除僵化的旧体制,发展社会生产5力。(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次革命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改革革命性的表现:深刻性:改革是旧体制和旧观念的根本转变,是体制的创新与利益的调整,引起了社会的深刻变革。持久性: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全面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体制;体制层面与思想观念层面。6第二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一、全面深化改革1、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农村改革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小岗村的故事:一纸契约签订,一个时代开始1978年以前,安徽凤阳县梨园乡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1978年11月24日,安徽凤阳县梨园乡小岗村的18户农民冒着被判“现行反革命”的风险,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了“大包干”,正式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保证书一、“包产到户”要严守秘密,任何人不准对外说。二、收了粮食,该完成国家的就完成国家的,该完成集体的就完成集体的,粮食多了,要向国家多做贡献,谁也不要装孬。三、如果因“包产到户”倒霉,我们甘愿把村干部的孩子抚养到18岁。“大包干”1979年就见成效,粮食总产量6.6万公斤,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1980年,小岗村产粮6.95万公斤,1997年增至38万公斤。全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由原来的22元猛增到1997年的1300元。但是,20多年后,即沈浩2003年刚到任时,小岗村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村集体欠债3万元,人心涣散,村里多年没有选出“两委”班子。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农村改革过程中,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出路,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1984年,改革重心开始转向城市。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7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在经济改革的同时,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改革也全面展开。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2、改革的评价标准:“三个有利于”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针对当时改革开放中存在的凡事都要问姓“资”姓“社”的“左”的思潮,针对人们因思想受到束缚而迈不开改革的步子的状况,明确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的三条根本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标准,把人们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不要因纠缠于抽象的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而贻误改革的时机,从而在根本上损害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凡是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不要因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而加以排斥。二、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1.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喝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2.坚持社会主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经过多年的发展完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区别:改革是动力没有改革,就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正确道路,社会主义事业就不可能顺利前进;发展是目的,没有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不可能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稳定是前提和保障,没有稳定,改革和发展无从进行。联系:三者互为支撑,相互促进,形成一个稳定有机的整体。在处理三者的8关系时,我们应坚持: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前功尽弃。如津巴布韦土地改革急促社会矛盾,通货膨胀十分严重,数万津元才能买到一个面包;缅甸能源部门2007年8月中旬大幅提高能源产品的供应价格,导致物价普遍上涨。此举引发缅甸部分市民和僧侣上街示威游行。2006年5月的津巴布韦一顿餐费钞票堆成山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