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小企业发展与竞争战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知識經濟時代的中小企業發展與競爭戰略劉常勇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執行長「雙城記」這本書內有這樣一句話:「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祖國大陸目前也正面臨國內外投資環境劇變的嚴峻衝擊,亞洲金融風暴越演越烈、出口成長遲滯、外資投入減緩、人民幣與港幣均面臨貶值的壓力、東亞鄰國經濟大幅衰退….等等,宏觀環境的挑戰與日俱增;而國企改革、政府行政體系精簡、農村現代化….等所引發的再就業工程壓力,卻未曾減緩。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充分顯示奠基於市場競爭基礎的新、港、台中小企業經濟體,比較能夠承受市場變化的挑戰,也比較能夠有效利用生產資源,發揮競爭優勢。值此經濟體制、市場體制、企業體制大幅重整更新之際,正是我們發展以中小企業為基礎的創業型經濟體系的良機,徹底解放人力資源生產力,激發下崗職工的創新與創業精神,為再就業工程尋求全面的解決方案也為知識經濟時代中國企業發展尋求創新的典範。知識經濟時代的特質1750年到2000年的250年間,工業化創造了一個與過去完全不同的世界文明,在其中知識起了關鍵的作用。文明轉變的第一階段,知識被視為改良生產、製程的工具,同時也帶來了工業革命。第二階段知識被應用來解決工作上的問題,引發了「生產力革命」。第三階段,知識被應用在知識的本身,開始了「管理革命」,因此迎來知識經濟的時代。由「道」轉為「器」,是古今人類社會對於「知識」認知的最大變化。所謂知識經濟時代,是指工業化發展的後期,知識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源,並形成一個以創新為導向的創業型經濟體系。創業型經濟體系的特質是能夠對於知識加以創新的應用,這個知識的含括範圍遠要超過所謂的高科技,而知識發展與有效應用,就是今天已發展國家社會持續成長的主要驅動力。~2~勞力、土地、資本、企業家與創業精神是驅動企業成長的幾個主要因素,其中勞力、土地、資本屬於傳統的生產要素,企業家的主要功能則在於推動企業創新,而創新與創業精神正是形成創業型經濟體系的動力。美日等國在二次戰後經濟持續成長至今,尤其在1975至1985的十年間,美國經濟體系竟然創造出2400萬個新工作機會。這一股帶動經濟成長與新就業機會的動力,並非來自原有的大企業,也非來自所謂的高科技型企業,而是得力於創業型經濟體系中每年新成立60萬家以上的中小型企業。這一群有活力的中小型企業,雖然不一定發明新科技或採用新科技,但他們在產品、作業方式、資源使用效率、服務品質….等方面,都創新的表現與強勁的競爭實力。為什麼有的國家能發展這種創新與創業精神,但有的國家就不行?這是否與民族性、文化背景有關?事實上,創新與與創業精神是可以被有系統、有目的的培養出來,也就是說所謂的態度、觀念、價值、行為都可以被有目的的改變,而改變的手段與技術稱之為「管理」。管理知識與技術的發展,才是造成創業型經濟體系出現的主要原因。中小型企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趨勢大師JohnNaisbitt所著「全球弔詭」(GlobalParadox)一書,描述「小而強的時代來臨了,當全球經濟愈擴張,規模愈小的成員,影響力反而愈大」。美國有一半的出口,來自於員工人數不到二十人的小公司,德國的情形也是一樣。大企業解體,形成許多以網絡連結的中小企業,已是未來企業發展的趨勢。這個世界已由規模經濟(EconomiesofScale)走向範疇經濟(EconomiesofScope),信息科技與電信網絡的發展,已使個體能夠凝聚並發揮前所未有的力量。因此世界經濟愈開放,中小企業反而愈成為主流。一家位於比利時的歐洲電信公司,可讓用戶經由加州的網路,利用美國電話公司的設施打長途電話,因此節省三分之一的費用。這家公司充分利用電信科技,發揮很大的功能,但卻只用了三位員工和五萬美元的設備。雖然世界各國的發展程度不同、經濟環境各異,導致不同型態的中小企業發展政策。但比較中小企業家數佔全部企業比率來看,各國幾乎都在95%以上,香港、美國、日本的這一比率更高達99%以上。在中小企業對於就業貢獻方面,台灣與日本的比率最高,接近八成,其次為香港,再次為韓國,比率也都在七成以~3~上。由此可知世界各大經濟發達國家與地區,均將中小企業擺在經濟發展政策中的重要地位。中小企業對我國台灣地區經濟發展的貢獻台灣在過去十年的產業升級轉型過程中,勞力密集之傳統製造產業共計減少了37萬個工作機會,但資本與技術密集產業僅新創5萬個工作機會,兩相比較,這些失去的32萬個就業機會,就必須依賴中小企業創業的方式來重新加以填補起來。目前台灣中小企業家數達100.3萬家,佔全體企業家數的98%,中小企業出口值高達576億美元,約佔全部企業總出口值的50%,中小企業就業人口高達700多萬人,約佔全部就業人口的78%。台灣中小企業僅運用36.5%的資產,卻創造了高達52%的生產總額與吸納78%的就業人口。台灣大型與中小型企業並存的產業發展模式,與韓國偏重扶持大型企業的策略顯然不同,通常大型企業較著重「以量取勝」的經濟生產規模,對於市場變動所造成的經濟衝擊,反應遠不及中小型企業,在這波亞洲金融風暴中就明顯呈現出來,截至目前為止,台灣受到這波金融風暴的衝擊較小,這也彰顯中小企業對我國台灣地區經濟發展的貢獻與重要性。中小企業對我國大陸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性1978年以後的改革,中國農村經濟生活最引人注目的變化之一就是鄉鎮企業的興起與蓬勃發展。1994年鄉鎮企業總產值占全國社會總產值的比重高達4成,其中工業總產值更佔到全國的5成以上,並且為農村提供1.2億個就業機會,解決農村剩餘勞力出處的問題,對於社會安定與農村經濟發展有極重要貢獻。鄉鎮企業的特色是:就地辦企業,所需資金與技術不高,進入障礙低,勞動力吸納量大,創新彈性大,與地方市場經濟密切結合;因此能夠在二元結構的傳統農業和現代工業兩大板塊的夾縫中快速成長。一般而言,鄉鎮中小企業發展主要靠民間融資和預算外投資,並以集體和私營為主,因此它們能大大舒緩未來政府財政壓力和高齡化社會的福利保障問題。中小企業主要立足於市場,能夠充分發揮在地優勢,扮演大工業的配套,一則可以吸引城市工業下鄉,再則也有利於鄉村城市化的發展,是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中小企業同時也可以滿足青年人的創業雄心,充分開展人力資源的潛在能力,將社會上有限的資源,做最大程度的發揮,正是符合地方經濟發展的特徵。但是放任性的鄉鎮企業發展也帶來一些後遺症,包括同質化所造成的總需求膨脹與通貨膨脹、農村人力流失土地廢耕、偷稅漏稅污染嚴重、鄉鎮行政干預造~4~成產品與勞務價格扭曲等現象。而落後地區鄉鎮企業發展上面臨的信息不足、資源匱乏、技術低落、高素質人才不足、經營管理效益不彰的困難度,相對的也比較大。如何進一步健全鄉鎮企業,使其脫離鄉鎮之行政體系,克服封閉的社區模式侷限,而發展成獨立自主的中小型企業(包含集體企業、民營企業、合作企業、股份企業),將是中國工業新階段的戰略目標。孕育有利於中小企業發展的環境由於體制改革與市場經濟日趨健全,今天中小企業所面臨的競爭壓力將遠較80年代鄉鎮企業為嚴峻。中小企業創立之初,多屬體質薄弱、經營風險偏高,因此格外需要一個長期穩定的投資環境,以及政府當局給予的政策引導與協助。中小企業對於地方經濟發展既然有如此的重要程度,國家對於中小企業發展就應擬訂明確的產業政策,運用宏觀的行政手段改善中小企業經營的環境,並設計租稅獎勵與經營管理輔導的措施來協助中小企業的發展。尤其要營建一個有利於中小企業公平競爭與發展的環境,以及對於個人資產與權益保護的法律機制,這樣才能鼓勵優秀的人才投入中小企業創業,引導充裕的資源流向中小企業發展。80年代中期農村經濟改革之際,發展鄉鎮企業曾為農村解決嚴重的勞力閒置與失業問題,並帶來農村經濟復興的成果。如今城市經濟面臨國有企業改革大量冗員下崗的嚴重社會失業問題,大力發展民營中小企業將可為城市經濟振興與健全市場經濟,再度做出重大貢獻。知識經濟時代後進地區中小企業面臨的挑戰在自由化市場、全球化競爭、與信息化社會的知識經濟時代,創新驅動已成為未來競爭的主要型態。雖然先進地區中小企業藉助科技的力量,也可以創造與大型企業一般的競爭能力。但當傳統生產要素面臨比較利益下降,過去後進地區中小企業所憑藉低廉的勞力、地方的保護、低成本與低質量產品市場區隔所創造的競爭優勢,卻也將同步逐漸喪失。因此如何運用科技與管理進行轉型升級,將是後進地區中小企業所面臨的最大挑戰。除了生產要素變化所帶來的轉型升級壓力之外,未來知識經濟時代的中小企業還將面臨以下幾項挑戰:一、全球化分工與全球化市場競爭的壓力。在信息及通訊科技發展的推動下,國際間透過對外投資、技術合作等方式進行的產業國際分工型態,已全盤改變以往的競爭方式。現在跨國企業在全球各地設置生產據點,並以分工方式與~5~全球各地企業進行生產的合作聯盟,使得其全方位產品線在全球各地均具備競爭優勢。這種全球分工與整合的網絡運作模式,將使得個別獨立運作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更形減少。二、技術變遷快速與產品生命週期短促。在大量研發資本投入下,技術變遷極為快速,產品生命週期越來越短,以往後進地區中小企業以抄襲模仿方式引進技術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以後的中小企業必須要進行技術創新與研發,才可能開拓市場的生存空間。三、知識所創造的附加價值最高,知識產權保護成為未來競爭的主要手段。知識可以使中小企業「小而強」,並得以競逐全球市場,但缺乏知識創新能力的企業也就幾乎沒有發展的空間。為鼓勵中小企業從事知識創新,並保障知識創新者的利益,未來知識產權保護的呼聲必將會越來越高。四、面臨時間、速度、價格、功能的競爭,後進地區的低成本優勢已漸失去作用。在未來信息化社會中,天涯若比鄰,空間的距離已不構成競爭的障礙,因此後進地區所有企業將在同一時間與先進國家企業共同面臨市場競爭的挑戰。屆時市場反應速度、產品創新的速度、快速降低價格的能力、以及提供高質量多功能產品,將成為競爭成敗的關鍵因素。知識經濟時代中小企業的發展與競爭戰略知識經濟時代中小企業追求的將不僅是如何提昇生產力,更重要的是如何發展知識創新能力來創造競爭優勢,以及運用知識創新手段來增加企業經營的效益。以下我們提出10項在知識經濟時代中小企業發展與競爭不可忽略的戰略手段:一、專注發展核心專長。所謂核心專長是一種可以創造競爭差異化的優勢專業能力,這種能力需要經過長期專注的培養發展,因此不是其他競爭者所能夠輕易模仿的。核心專長也是企業技術系統與管理系統的核心部份,它能整合企業的優勢資源,發展具有獨特競爭優勢的產品或服務。由於專業優勢將是未來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生存的利基,專注發展核心專長就成為中小企業首要的競爭戰略。二、重視管理創新的功能。創新活動基本上是一種有組織有目的的活動,可透過分析、系統化、和辛勤的工作,來達成創新的目標。因此創新的過程,也必~6~須要進行有效率的管理。創新的功能包括:作業改善、流程改造、產品與製程創新、研究發展.…等等,如何有效運用管理的手段來發揮創新的功能,也將是未來中小企業必須努力的方向。三、加入國際技術合作與產業分工的網絡。配合全球產業分工與全球化競爭的趨勢,中小企業最佳的對策就是加入國際合作網絡,成為其中的一個成員。未來的知識經濟時代,由於技術與產品變遷快速,沒有一個企業能夠完全獨立主導一項產品的市場發展,合作就成為最有效率的經營方式。透過國際產業網絡,中小企業可以分享先進國家的產品、市場、及技術的信息,並經由國際營銷網絡進行產品銷售。如此每一個中小企業只要專注做好自己最勝任的專業項目,在國際產業分工網絡中自然就有很大的生存空間。四、發展製造的中衛體系與流通的連鎖體系。產業群聚效果對於一個國家地區產業競爭力發揮的程度,有密切的關連。因此有計畫的將製造業形成垂直分工與整合的中心工廠與衛星體系,商業形成以共同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為中心的流通連鎖體系,將可大大強化產業內每一個中小企業個體的外部競爭力,並有助於提昇整體國家的競爭力。五、建立學習性組織。在知識經濟時代,員工已成為中小企業最寶貴的資產。由於知識的快速折舊與創新,員工對於專業知識的持續學習與更新能力,將決定一家中小企業所能擁有的競爭實力。因此如何將企業轉型成為有效率的學習性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