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好的问题一、关于好的问题1、为什么要提好的问题?提问时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最基本的手段,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策略。课堂上师生通过提问进行信息交流和直接的双边活动。好的问题和好的提问是优质教与学的核心。弗朗西斯·亨金说过:“在一个充满了优质问题和优质提问方式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意识到对于他们的学习具有一种共享的责任感。”一、关于好的问题1、为什么要提好的问题?研究发现,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数量多,连自己都惊讶。在美国,大约一个世纪以前的研究表明,教师每分钟问1~4个问题;在1971年出版的关于提问行为的研究综述中,发现教师通常每分钟提出1~3个问题;当时有95位教师被专家要求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录像,结果发现,在15分钟内教师提问的平均数量是43个(每分钟大概2~3个)。一、关于好的问题1、为什么要提好的问题?一个多世纪的研究表明,教师课堂提问数量波动变化不大,而且是世界性的。那么单位时间提多少问题为宜?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关于问题的数量是如何影响学生学习的相关研究。不过,很多教育者认为:提出少量的、经过精心组织和陈述的好问题,比提一大堆问题更能促进学生思考。一、关于好的问题2、怎样的问题是好的问题?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师们都提了一些怎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怎样促进学生思考和学习的呢?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问题?一、关于好的问题2、怎样的问题是好的问题?著名教育家泰德·雷格将教师课堂提出的问题分成以下三类:第一类:检查知识和理解类问题;第二类:鼓励学生去交谈和思考的问题;第三类:管理类问题。一、关于好的问题2、怎样的问题是好的问题?据泰德·雷格对近千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分析,三类问题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5%、8%、57%。我们来看下面的案例,弄清楚这些问题的指向和目的,找出“好的问题”。一、关于好的问题2、怎样的问题是好的问题?【案例1】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的“理解用字母表示数”这一环节时,我们记下了他的部分提问——出示例1的三道题:一、关于好的问题2、怎样的问题是好的问题?问题1.你知道题中的符号和字母表示什么数吗?(第一类)问题2.谁来说说第(1)题中■和▲分别表示什么?(第三类)问题3.同意这个答案的请举手?(第三类)问题4.你是怎么知道的?(第一类)问题5.说得很好。谁来说说a和x分别表示什么?(第三类)一、关于好的问题2、怎样的问题是好的问题?问题6.你是怎么想的?(第一类)问题7.很好。谁来说第(2)题?(第三类)问题8.第(3)题2、4、6、m、10、12中m表示什么数?(第一类)问题9.你是怎么知道的?(第一类)问题10.很好,刚才这三道题中的符号和字母有什么作用?(第二类)一、关于好的问题2、怎样的问题是好的问题?上面案例,我们发现教师在课堂上提的比较多的是第一类和第三类问题。第三类是用来组织教学和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它与习得知识和发展智力没有关系,课堂教学中应适量运用,不宜过多。第一类是检查和理解知识的问题,这类问题关注的是知识本身,目的是为了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答案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回答,课堂上也要适当运用。一、关于好的问题2、怎样的问题是好的问题?(1)好的问题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目标维度)。一节课(或一个教学环节),教师有教学目标,学生有学习目标,教师的问题要引领学生学习,要有助于推进教学,促进目标达成,这就要求问题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不能游离于目标之外。由于达成的目标不同,提出的问题也不一样。如果是针对简单的记忆、理解或掌握的知识,我们可以提封闭性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是接受性学习;如果是要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我们可以提开放性的问题,这就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是探究性的。一、关于好的问题2、怎样的问题是好的问题?(2)好的问题具有确定的内容关注点(知识维度)。问题除了要针对教学目标,还要根据学习内容来设计,要与学习内容直接相关。有效的课堂提问不应该是“漫谈式”的,而应该是“剑指中心”,要紧扣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这样才能把握教学的“中心”,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一、关于好的问题2、怎样的问题是好的问题?(3)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在规定认知水平上的思考(认知维度)。问题的设计与提出要有明确的认知层面的要求,不是为了设计问题而设计问题。如果学习掌握的内容属于记忆层面的,我们应该提出针对事实性知识的问题;如果是理解层面的,我们应该提概念性知识方面的问题等。一、关于好的问题2、怎样的问题是好的问题?(4)好的问题具有简明的语言准确性(表达形式)。问题是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问题的语言表述清楚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回答。问题设计要简洁明了,抓住关键,直奔主题,要注意严密性、逻辑性和科学性。一、关于好的问题3、好的问题的评价标准。我们把一个好的问题的标准确定为:与学习目标直接相关,与先前的学习有逻辑的、直接的联系;明确设定学生认知水平,并鼓励学生在更高的认知层面上处理知识;问题具有开放性、探究性,能激起所有学生的兴趣与思考,并能引导学生建立本学科、其他学科、生活知识的联系;运用的词汇精确而不含糊,适合学生年龄及学科特点。一、关于好的问题3、好的问题的评价标准。一、关于好的问题3、好的问题的评价标准。使用说明:(1)本标准系评价者对教学节点的提问做质性判断使用。判断分为五个等级,用☆表示,☆越多等级越高。(2)评价要点是:与学习目标的联系;与学习兴趣的联系;与学生认知水平的联系。一、关于好的问题3、好的问题的评价标准。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提倡设计好的问题,并不是说课堂上不需要记忆类问题和管理类问题。检查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提示建立与原知识的联系,都需要记忆类问题;组织教学也需要管理类问题。这类问题教师都能运用得驾轻就熟。而能引起学生主动探究、推进学生思维的问题则较难设计。一节课不能没有若干这样的问题。这就是我们重点讨论“好的问题”的原因。二、如何设计好的问题调查发现,中国学生在全世界是“双基”掌握最好的,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普遍较弱。原因是过去我们过于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强调的是结果,缺少的是对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以问题促进思考的课堂上,我们常常把找结论的问题变为找理由的问题、找过程的问题、找方案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思维过程。二、如何设计好的问题1、把找结论的问题变为找理由的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好的问题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而且也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等方面精心设计问题。下面我们将探讨如何把找结论的问题变为找理由的问题,让学生更加关注“为什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二、如何设计好的问题1、把找结论的问题变为找理由的问题。【案例2】“认识射线、直线”的教学。教学射线——从生活中引入:教师打开激光灯,光线射向教室对面的墙壁上。师:在墙上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光点)这个光点是从哪里发出的?(灯泡)师:如果把激光灯的发射点和墙上的光点看作两个端点,那么中间的一条光线可以看作什么?(线段)为什么?(灯泡与墙上的光点可以看成线段的两个端点,两个端点间的光线可以看成是线段)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线段有什么特征?(直的、两个端点、有限长)演示将激光灯的光线射向远方。师:现在我们把光线射向天空,你还能找到光线尽头的那个光点吗?(你还能量出它的长度吗?)为什么?(学生用不同的词语描述光线的特点,如:没有尽头、无限长,这条光线会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等)师追问:这条光线还能用线段表示吗?为什么?师:对,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光线看作射线。(板书:射线)师:你能画出一条射线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再想一想你是怎样画的。学生画射线,教师巡视。师:你能量出你画的射线的长度吗?学生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学生意见不一,教师组织讨论、评价。归纳射线的特点。(板书:一个端点,不可度量)师: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关射线的例子吗?上述教学过程,教师提了许多直指答案,学生不需多思考就能回答的小问题,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知道了什么是射线,也理解了射线的特点,目标的达成度高,效果也较好。但在课后讨论交流时,听课的教师总感觉这样的教学,学生获取知识是被动的,教师牵引的痕迹比较明显,所提问题比较简单,目的都是为了找答案,缺乏思维含量。于是教师们提出了修改意见:可以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线段”来引入“射线和直线”的学习。经过修改教师进行了第二次教学:师:我们已经学过了线段,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线段,并说一说它的特点。生:线段有两个端点,可测量长度。师:如果把你画的线段从一端一直画下去,会出现什么情况?生1:画到了纸的边上了,不能再画了。生2:如果纸足够大的话,我一直能画下去,会出现什么情况?师追问:一直能画下去是什么意思?生:就是无限长。师:其实同学们刚才画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另外一种线叫射线(板书:射线),你能说说什么是射线吗?……上述教学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教师提出了一个“如果把你画的线段从一端一直画下去,会出现什么情况”的思考性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借助与直线和线段的比较来认识射线,理解了射线区别于直线及线段的特点。学生获得新知不仅限于结论,而且包括得出结论的理由。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思维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的理念。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他们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知,然后再将学到的新知纳入到他们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形成知识体系。在以问题引导思维的课堂上,学生对“为什么”问题的回答,需要寻找支持自己答案的理由或依据,而寻找理由或依据的过程,需要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回顾、选择和重构,这一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的思维。二、如何设计好的问题2、设计找过程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益的重要措施,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小学阶段,学生受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往往不够,需要教师的引导。设计找过程的问题是引导学生关注过程,在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回顾与整理,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得结论的方法和过程的探索,达到学会分析问题的目的。【案例3】“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学生要获得的结论是:a+b=b+a。下面是一位教师的教学片断:出示例题:体育课上,同学们正在开展体育活动。(主题图:28个男生在跳绳,17个女生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师:看了这幅画,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提出问题生1:跳绳的有多少人?生2:女生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生3: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活动?师:第一个问题,如何列式?——列式解答生:28+17=45,17+28=45.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一样,我们就用等号把它们连起来。板书:28+17=17+28……(1)师:第二个问题如何列式呢?生:17+23=40,23+17=40.师:我们也可以把这两个结果相等的式子连起来。板书:17+23=23+17……(2)师:观察上面(1)、(2)两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观察发现生1:我发现两个加数没有变化,但是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了。生2:我发现加数的位置虽然变化了,但它们的和是相同的。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中都是这样的?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了,而它们的和不变。——提出猜想生1:我觉得应该是。生2:我感觉要看具体的算式,有的算式不一定。师:可以怎样来验证你们自己的猜想呢?——要求验证生:可以举例。师:是的,在数学里我们经常用猜想——举例验证的方法来发现规律。我们可以举出哪些例子呢?——举例说明学生举例交流讨论,教师适时板书。师:请观察大家刚才写出的算式,是不是都具有例题中的规律,像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