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經濟發展」:失業者及邊緣勞工的出路?2003年1月研究員:周昭德(政策研究幹事)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香港九龍觀塘翠屏道100號牧民中心電話:(852)27725918圖文傳真:(852)23473630網扯:電子郵箱:hkccla@netvigator.com目錄序……………………………………………………………………………………………1鳴謝…………………………………………………………………………………………3前言…………………………………………………………………………………………4背景……………………………………………………………………………………4研究目標………………………………………………………………………………5研究方法………………………………………………………………………………51.失業者與邊緣勞工的處境……………………………………………………………61.1與勞工有關的統計數據…………………………………………………………61.2困境中的香港勞工………………………………………………………………112.「社區經濟發展」的概念……………………………………………………………132.1釋義………………………………………………………………………………132.2「社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性……………………………………………………152.3「社區經濟發展」的目標………………………………………………………18「社區經濟發展」:失業者及邊緣勞工的出路?13.「社區經濟發展」的形式及例子……………………………………………………203.1以物易物…………………………………………………………………………203.2合作社……………………………………………………………………………213.3另類社區貨幣……………………………………………………………………264.香港「社區經濟發展」的困難及政府的角色………………………………………324.1法例規管…………………………………………………………………………324.2計劃資金…………………………………………………………………………354.3政府角色:「為」與「不為」……………………………………………………364.4政府的「如意算盤」?……………………………………………………………385.「社區經濟發展」:走出困局之路?.…………………………….…………………415.1合作社的效益:一位勞工工作者的經驗之談.……………….…………………415.2社區「內」與「外」之分.…………………………………….…………………425.3「社區經濟發展」的「充權」意義.………………………….…………………43結語…………………………………………………………………………………………45「社區經濟發展」:失業者及邊緣勞工的出路?1序天主教會在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就社會的經濟發展有這樣的見解:「所以,必須擁護技術進步和革新精神,必須鼓勵人們創辦、擴大企業和實行採用新式增產方法,必須嘉勉致力生產者所有鍥而不捨的苦幹精神。凡有利於經濟進展的一切因素,皆應加以扶植。但增產的基本宗旨,不應只是增產,亦不應只是利潤及權力,而應是為人服務,應著意人所有需求,即物資、理智、倫理、精神及宗教需求的等級,為整個的人服務。」1由此可見,為教會來看,經濟發展不單幫人物質上的需要、求三餐無憂或提高生活的享受,而是幫助人類發展生命的質素,拓展精神的領域,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健康關係,建立關懷的團體,其目的乃滿全天主對人所有的計劃。本人認為香港教會在這個社會經濟低迷的時刻,應承擔使命與港人同行,與香港市民一同摸索出路;故於二零零二年十一月四日至八日與「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的委員、職員和友好,到台灣參觀他們在這年頭「社區經濟發展」的情況,可望作為借鏡。在台灣之行結束時,自己腦海浮現一幅聖經的圖像:就是初期教會的生活和基督徒1《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第三章,64節。「社區經濟發展」:失業者及邊緣勞工的出路?2團體精神。「他們專心聽取宗徒的訓誨,時常團聚,擘餅,祈禱……凡信了的人都齊集一處,一切所有皆歸公用。他們把產業和財物變買,按照每人的需要分配……懷著歡樂和誠實的心一起進食。」2「眾信徒都是一心一意,凡各人所有的,沒有人說是自己的,都歸公用……他們中,沒有一個貧乏的人,因為凡有田地和房屋的,變賣了以後都把買得的價錢帶來,放在宗徒們腳前,照每人所需要的分配。」3初期教會的社區特質就是有共同的信念,團結,互信互助,對團體的認同,視基督徒的社區是自己的,是大家彼此有份的;別人的事是自己的事,他人的溫飽也是自己的溫飽,這樣就產生了一個緊緊相連的團體。在台灣之行的接觸中,見到成功發展社區經濟的團體皆有這個特點,他們愛自己的家鄉,與其要在他鄉投資發展,不如在自己心愛的地方投資了。所以那股深厚的鄉土情是很強的;在那些團體中每個人都有相近的理念,共同合作發展,他們亦明白不能急於求成,要時間探討和實踐;而每人更知道自己的角色和位置,以發展環保旅遊為例:作講解員的、作飲食支援的、作民宿安排的皆恰到好處。更加是他們愛惜自己社區所特有的,以環保作基礎,他們引人入勝之處是讓人感到社區的獨特性,是不能錯過的,因為不可能在他處可以找到相同的。2《宗徒大事錄》,第二章,42至46節。3《宗徒大事錄》,第四章,32至35節。「社區經濟發展」:失業者及邊緣勞工的出路?3再者他們能與人分享內心的那份「情」:對人的情、對家的情、對環境的情、對大自然的情;的確,我們都是被他們的「情」所動。若果香港要發展「社區經濟發展」這概念,相信以上的觀點是值得留意的,因為這就是他們的特色。所以,社區經濟若不同時建立社區、睦鄰、互信、關懷,那樣的「社區經濟發展」只是有形無實,若果人人只以眼前的利益為大前提,這種經濟模式定會失敗。希望這本冊子能給予讀者和對這議題有興趣的朋友一份客觀的資料。望拋磚引玉,為我們的社區注入溫情和暖流。林祖明神父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教會顧問鳴謝是項研究之完成,實有賴以下各方人士之協助,在不同場合中為我們提供資料或進行研討,我們謹此致謝。這些人士包括﹝排名不分先後﹞:香港中文大學黃洪博士、香港聖雅各福群會鄭淑貞女士、香港婦女中心協會何美儀女士及陳江秀女士、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蔡文傑先生、台灣新事中心韋薇修女及胡玉麗女士、台灣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廖嘉展先生、台灣東吳大學盧政春教授、台灣主婦聯盟陳來紅女士,以及台灣行政院勞工委員會黃春長先生。「社區經濟發展」:失業者及邊緣勞工的出路?4前言背景現時香港經濟低迷,失業問題嚴重。在強調「知識型經濟」的經濟轉型下,不少勞工原先擁有的技術和才能日益貶值。這群在勞動市場缺乏「被僱能力」(Employability)的失業、半失業的「邊緣勞工」1,被排擠至社會邊緣,個人難以逆轉。他們分享不到社會繁榮的果實,反而被貶為「缺乏競爭力」、「落伍」、「無用」、「無市場價值」的一群,過著被忽略、缺乏發展資源及機會、貧窮或數碼阻隔的生活。即使他們能再就業,亦不代表他們的生活就此得到保障。他們沒有議價能力,到頭來只能營役於低工資及長工時的工作,這不但對個人身心健康及其家庭造成極大的壓力,亦侵蝕了他們參與社區活動的空間。更甚是,在經濟困境中,他們或會把自己怨氣宣洩在他人身上,削弱社會凝聚力。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在二OO一至O二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成立「社區投資共享基金」(CommunityInvestmentandInclusionFund)。依董建華所言,此基金的目的乃「鼓勵市民彼此關心,互相幫助,並推動社區參與,進行地區或跨界別的計劃,1「邊緣勞工」一詞,只是在本港近年勞工議題論述中才較常出現。過往,人們多選用階級分析中的「基層勞工」一詞。至2000年,黃洪及李劍明的《香港「邊緣勞工」近年的發展》(香港:樂施會)一書出版,「邊緣勞工」一詞漸為人採用。「社區經濟發展」:失業者及邊緣勞工的出路?5強化不同社群的功能,以及促進他們的發展。」2基金資助範圍含混廣泛。此構思一出,即引起了各民間團體的興趣,尤其是那些一直在推行「社區經濟發展計劃」(CommunityEconomicDevelopment)的志願機構,不少機構已向基金申請撥款,希望基金能資助各項「社區經濟發展」計劃,使那些失業人士、邊緣勞工及弱勢社群在互敬互助中渡過經濟難關,並重拾自信和尊嚴。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下簡稱「勞委會」)一直致力服務在職工友及失業人士。對於失業者及邊緣勞工所面對的生活困境,對於當前社會凝聚力危機,我們認為推動「社區經濟發展」是一個值得探究的方法,一方面或可改善失業人士及邊緣勞工的生活狀況,另一方面令參與者重獲生活意義及個人尊嚴。故此,勞委會核下之政策研究組提出是項研究,希望此舉能深化大眾對「社區經濟發展」的討論,為各民間團體提供參考,以及向政府爭取相關政策上的配合。研究目標是項研究之目標如下:z釐清「社區經濟發展」的概念;z綜合外國及香港例子,列舉「社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形式;z探討香港「社區經濟發展」的困難;2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二OO一年行政長官董建華施政報告》,第127節。「社區經濟發展」:失業者及邊緣勞工的出路?6z探討香港政府的角色,並提出建議;以及z評估「社區經濟發展」對解決香港失業問題及邊緣勞工問題的效益。研究方法本研究採用的方法包括法例及文獻閱覽、互聯網上資料搜集、實地考察及訪問。勞委會職員及委員曾造訪灣仔聖雅各福群會以及香港婦女中心協會,了解他們推行各種「社區經濟發展」計劃的困難及成效。本年十一月四日至八日,勞委會亦籌辦了一次台灣社區經濟考察之旅,探討當地「社區經濟發展」情況。「社區經濟發展」:失業者及邊緣勞工的出路?71失業者及邊緣勞工的處境1.1與勞工有關的統計數據香港自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以來,經濟逆轉,勞工問題逾趨嚴重。以下數字當可反映其中情況。首先,失業率及失業人數屢創新高。根據政府統計處資料,九七年全年平均失業率為2.2%,失業人數為七萬一千二百人。隨後數年,反覆上升。(見表一)表一1997至2001年失業率及失業人數失業率(%)失業人數19972.271,20019984.7154,10019996.2207,50020004.9166,90020015.1174,800(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香港統計年刊二零零二年版》。)至今年二OO二年,失業問題急速惡化。失業率年中更攀升至7.8%歷史高位,失業人數超過二十七萬。至下半年才稍為回落,但失業人數仍超過二十五萬人。(見表二)表二2002年失業率及失業人數「社區經濟發展」:失業者及邊緣勞工的出路?8失業率(%)失業人數1-3月7.0238,9002-4月7.1245,4003-5月7.4252,7004-6月7.7263,4005-7月7.8275,8006-8月7.6274,0007-9月7.4267,0008-10月7.2259,2009-11月7.1253,000(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香港統計月刊》,二零零二年十一月。)對於失業問題惡化的原因,人們通常有兩種說法。第一,有說香港是一「外向型」經濟,香港實施港元與美元掛鉤的「聯繫匯率」制度,香港經濟起落是直接受著「外圍經濟因素影響」。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九九年全球料網股神話幻滅,以至O一年美國「九一一」遇襲事件引發美國經濟下調,在在對香港經濟構成極負面影響。在營商環境日差的情況下,香港不少公司及機構唯有縮減規模或甚結業,失業人數自然增加。第二種說法,是指香港正值經濟轉型1,就業市場出現「結構性」的勞動力與職位1或說今天的經濟轉型是香港近代經濟發展史上第三次轉型。第一次轉型是在二次大戰後之六、七十年代,香港由漁農業及零碎手工業,發展成以大規模製造業及出入口貿易為主要外匯收入之經濟體系。第二次轉型泛指一九七八年中國改革開放後,製造業相繼北移,第三產業如金融、財經、房地產、旅遊業等成為香港經濟發展的「火車頭」。至於現今第三次轉型,乃朝向資訊科技、高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