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林区保护与发展的战略思考作者:瞿定远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参考文献(55条)1.郑重中国神农架19972.神农架志19983.江民锦林区生态旅游及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期刊论文]-生态经济2004(12)4.孙顺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探究[期刊论文]-生态经济2004(11)5.孙艳红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诌议20056.王钦敏建立补偿机制保护生态环境[期刊论文]-求是2004(13)7.王晓光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与对策研究[期刊论文]-软科学2003(1)8.马凯科学的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期刊论文]-求是2004(8)9.潘岳谈谈绿色GDP200410.2004年神农架白皮书200511.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212.查看详情2004(26)13.马利党管人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保证[期刊论文]-求是2004(10)14.民建海淀区委新世纪应以人才开道2001(08)15.杨绍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期刊论文]-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10)16.张达华招商引资需要与时俱进[期刊论文]-党政干部论坛2002(11)17.刘远忠略论加快实施人才资源开发战略[期刊论文]-党政干部论坛2002(11)18.村角挖掘特色文化与弘扬主流文化2002(07)19.罗校抓好“六个创新”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02(08)20.张古江严把选人用人关的几个问题[期刊论文]-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8)21.张喜忱推进城市化进程正确处理四对关系[期刊论文]-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7)22.王益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创新[期刊论文]-党政干部论坛2002(6)23.王方辰沧桑神农架2000(02)24.周伯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2003(01)25.陈家宝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资源整合与对接2003(01)26.李永忠从能下方向实施战役突破[期刊论文]-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6)27.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统计局前进中的神农架200028.席平安.樊超依托基地抓招商依靠项目求发展2005(02)29.廖云东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期刊论文]-党政干部论坛2002(8)30.林风.王英哲优化市域公路路网结构打造市域经济发展平台2004(11)31.郑林.陈雄推行农业综合开发实现农业现代化2004(11)32.赵方忠创新驱动旅游经济腾飞[期刊论文]-人民论坛2004(12)33.李金龙.王飏加快行政区划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期刊论文]-人民论坛2004(12)34.陈清银文化和旅游相互促进共同发展2004(12)35.陈君文创新能力与区域协调发展[期刊论文]-人民论坛2004(11)36.郝国仁普及规范各类组织推进农村人才开发2004(11)37.孙大胜兴安岭大火与天然林保护2004(10)38.陈忠科海南省八市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情况调查2005(01)39.王海涛补偿神农架[期刊论文]-瞭望2004(40)40.刘克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富强、生态、文明、平安青州2004(12)41.徐嵩龄.钱薏红应正确理解和实施循环经济[期刊论文]-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1)42.何建文英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市场化改革的几点启示2005(03)43.胡锦涛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期刊论文]-求是2005(1)44.彭善枝.张建伟循环经济缓解资源与环境双重危机的良方2005(04)45.MarkAWiddowson.etcRemediationofPolycyclicAromaticHydeocarbonCompoundsinGroundwaterUsingPoplarTrees2005(03)46.HErnestberger.Hzhang.etcDesorptionKineticsofCd.Zn.andNiMeasureinsoilsbyDGT2005(03)47.Christianleu.etcSimultaneousAssessmentofSources,ProcessesandFactors2004(07)48.DanelBVickermanSeleniumBiotransofmationsinaninsectEcosystemEnviron2004(06)49.NTBnstaChemicalImmobilizationofleadZinc.andcadmium2004(06)50.AnnetteCAdvancesInPhytoremediation2004(06)51.JamesMLEMOTNEPlacingourHypothesesandResultsinTimeandSpace2004(06)52.JodiRShannEnvironmentalHealthIssues2004(04)53.Yanqunzua.yuanliaAccumulationofPb,Cd,andZninplants2004(06)54.CUTYan-shan.WANGQING-renElementalsulfureffectonPbandZauptakeByIndianmustardandwinterwheat2004(09)55.MitchMLasatPhytoentractionoftoxicmetals2004(06)相似文献(4条)1.期刊论文谭徽在神农架林区农村经济发展新思路-统计与决策2001,(7)近两年来,神农架林区在农业上由于优质产品、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够明显,全区农业增收的亮点不明,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特别是自去年以来,由于全面停伐天然林,全区以加工木材为主的乡镇企业全面停产,农民靠出售原木的增收门路被堵,增收难度进一步加大.面对新阶段呈现出的新矛盾,为确保实现年初提出的全区农业增加值在去年的基础上增长6.5%,农民人平纯收入增加80元以上的奋斗目标,神农架林区经过认真分析和缜密研究,提出了调结构、抓增收、办样板、攻项目、创特色的农村经济发展思路.2.学位论文李黎基于旅游中心地的湖北省旅游空间结构研究2009当今旅游业迅速发展,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呈现出区域化、网络化的趋势。而要实现旅游产业的区域化、网络化,离不开旅游中心地的支撑,离不开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合理性。旅游中心地作为区域旅游对外服务中心,对区域旅游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研究基于旅游中心地的空间结构,是推动区域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在分析旅游中心地相关理论基础上,剖析了旅游中心地的内涵、职能以及等级体系的概念。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和地理空间方法,揭示湖北省旅游中心地的等级体系,并在旅游中心地的等级体系构建基础之上,从不同层次对湖北省旅游结构区进行划分。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指出了湖北省旅游空间结构发展对策,对于湖北省旅游空间结构优化以及湖北省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简单介绍选题背景、研究内容及方法,综述国内外旅游中心地研究进展,概括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二章,相关理论研究:先阐述旅游中心地的的相关理论,分析了旅游中心地的内涵、职能以及等级体系的概念;对基于旅游中心地的旅游空间结构相关理论做了简单概述。第三章,湖北省旅游中心地等级体系构建及分析。第四章,湖北省旅游结构区划分及分析。第五章,湖北省旅游空间结构发展对策建议。第六章,总结。国内外关于旅游中心地内涵的表述有多种,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以及界定,在明确旅游中心地内涵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旅游中心地的职能,并用职能分析方法建立了旅游中心地的等级体系评估指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湖北省76个研究单元的指标数据进行计算处理,构建了湖北省旅游中心地的空间等级结构,分为四个等级:省级旅游中心地——武汉市、副省级旅游中心地——宜昌市、区域级旅游中心地——十堰市、神农架林区、恩施市、襄樊市、荆门市、荆州市以及县级旅游中心地。湖北省旅游结构区在旅游中心地的辐射范围基础上,经过旅游结构区划主要原则调整后,相应在四个层次上生成了不同的旅游结构区范围,构建了基于旅游中心地的湖北省结构区空间结构。基于以上空间结构的建立,提出了“‘双轮’驱动全省,‘六轮’带动鄂西,‘轮心’加强建设”的湖北省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对策建议。关键词:旅游中心地湖北省旅游空间结构3.期刊论文田强.屈代荣三峡地区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生态经济2002,(10)三峡地区主要是指重庆至宜昌一线所涉及的地理环境相类似的所有行政区划,包括重庆直辖市和湖北省的宜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神农架林区,国土面积大约为1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4090万.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开发的不断加快,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导致三峡地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阻碍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健发展,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及社会稳定.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三峡地区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刻不容缓.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对遏制森林资源锐减,减少水土流失,促进三峡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深远的意义.4.学位论文李涛湖北省土地利用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2005土地利用是人类基本的生产生活方式,随着人类对土地利用范围与程度的加深和增强,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暴露出来。因此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分区,反映地区差异特征,揭示各区土地利用特点与问题,指明各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的方向,这对于土地利用规划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分析研究了湖北省土地利用现状,通过大量统计资料,分析了全省社会经济发展概况,找出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与经验,以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多种因素作为指标进行土地两级区划;通过对各分区土地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最后从湖北省土地利用政策和湖北省土地利用管理措施两个方面对全省土地利用和区域协调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论:(1)分析调查湖北省土地利用现状和区域发展概况,找出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2)提出湖北省土地利用分区方案。介绍了分区的原则、方法。将全省划分为4个一级区,14个二级区。即:①武汉都市圈协调发展区:沿江都市平原区,鄂东南低山丘陵区,鄂东平原区,汉江下游平原区,鄂中北平原区,鄂东北山地区。②鄂中南农业生态协调发展区:鄂中南平原区,鄂中丘陵—平原区,③鄂西南绿色经济协调发展区:鄂西南民族山地区,鄂西沿江山地区,神农架林区。④鄂西北林业生态协调发展区:鄂北岗地区,鄂西北山地区,汉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区。(3)以四个一级区为基础,从区域概况、土地利用现状、区域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方向三个方面对二级区的十四个分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4)提出了湖北省土地利用的对策。1)湖北省土地利用政策措施主要有: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合理调整农用地内部结构;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优先安排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合理布局建设项目;加强后备资源的开发、复垦和整理等工作。同时提出了开展土地多维利用、发展集约经营和增强环境保护等几项土地资源潜力开发的措施。2)湖北省土地利用管理措施主要有:加强土地利用的经济管理;制定和完善土地开发、使用等的政策、法律;加强土地管理的宏观调控机制;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切实保护耕地;加强土地利用的科学研究及土地管理的科技工作;利用空间信息技术强化土地利用管理的动态化和现代化。3)对四个一级分区提出的对策是:①武汉都市圈协调发展区:控制城市规模的扩展,保护蔬菜生产基地;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挖掘潜力,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②鄂中南农业生态协调发展区: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抓好精养水面的建设,加强水产业的发展;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发展居民点集约用地模式;合理调整农用地内部结构和布局。③鄂西南绿色经济协调发展区:强化土地管理,控制人口增长;治理水土流失,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发荒山荒坡,发展多种经营。④鄂西北林业生态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