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民间文学课件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间文学的定义与范围一、民间文学的性质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二、民间文学的范围(一)范围:一个民族集体创造和传承的口头文学,主要体裁有神话、民间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间谚语、民间谜语、俗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二)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关系:共同点:形式上的通俗易懂不同点:①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通俗文学则是个人的创作;②创作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主要以口语来创作和流传,通俗文学则是书面创作和流传;③内容与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的创作,反映了整个民族或某一个群体的思想或情趣,通俗文学是个人创作,它反映的内容出自个人的生活感受,创作的动机多与商业因素相关,故其思想和艺术水平也良莠不齐。※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混淆的另一种情况,是将个人取材于民间文学的创作成果,简单地看做是民间文学。个人对民间文学素材的处理,如果只是在忠实于原作的前提下,进行出土文物式的科学整理,然后在发表出来,仍属于民间文学。如果是吸取民间文学素材,重新改编和再创作,那就属于作家文学了。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21世纪,中国民间文学事业进入一个新时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保护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口头文学和语言;②表演艺术;③民俗活动;④传统手工艺;⑤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民间知识和文化空间。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第一节集体性民间文学既属人民群众集体创作而产生,又在流传中不断为人民群众所补充完善。一、集体性特征的三重含义:1.民间文学在社会成员的互动过程中产生。2.表演者和观众并没有绝对的区分,而是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相互转化3.文本、语境、表演三层面构成完整的民间文学行为※民间文学在产生后被全体社会成员所共同拥有。民间文学的集体性还表现在民间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必须符合民族文化传统和集体审美心理上。※要辨证看待民间文学的集体性与独创性的关系:尽管作品由个人创作加工,但他们的创作却是在民族文化浓厚的集体氛围下进行的,在形式和内容上并没有脱离自身所处的文化传统、审美习惯和民间文学口头叙述模式“峒女于春秋时,布花果笙萧于名山……选峒中之好者,名曰天姬队。余则三三五五,采芳拾翠于山椒水湄,歌唱为乐。男亦三五成群,歌而赴之。”二、民间文学集体性的意义:●作家创作的深刻表现在对社会人生的深刻理解上(独创性),民间创作深刻性表现在群体意识的历史积淀(积淀性)●民间作品的丰富性表现在类型中所包含的千姿百态●整体的民间文学是民族集体意识的积淀,它体现了集体审美意识的深刻内涵,能使我们对民众的文化心理结构有更深层的认识和理解三、集体性的三种形态•集体情境中的集体创作•由个人创作出作品的雏形后,再由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个人创作,集体流传2第二节口头性一、口头性的含义:民间文学既是民众口头的创作又在民众口头流传。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和口耳相传的传播手段,就是其口头性。口头性的特征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创作和流传的特征。历史因素:口语与文字(界限)语言特色:口语是全方位的交流方式,是具体场景的交流方式,而文字则是单向性和脱离场景的二、口头性的优越性:1.口头性使民间文学达到最佳表演效果:“清风吹着凉死了,大北风吹着冻了,三年没见想坏了,些些乎丢了个命了。”2.口头性便于民间文学的记忆和流传:3.口头性使民间文学具有最大的自由度:4.口头性还造就了民间文学的重复叙事特点,这是其区别于书面叙事的最显著标志。三、民间文学口头性的意义①民间口头语言表现力的丰富和形象历来被语言文学大师们所赏识。“为了彻底了解俄罗斯语言的财产,研究古代歌曲,故事等等完全是必要的,批评家对它们的鄙视是徒然的,老百姓的口语值得最认真的研究,青年作家们,阅读老百姓的故事来理解俄罗斯语言的表现可能性吧。”②在民间作品采录时,一定要注意尽量保持口头创作的原貌。四、口头程式理论•口头程式奠定了口头传统的基础。•表演理论:所有的口头叙事都是在表演。第三节变异性一、变异性的含义:民间文学的作品在语言,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上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中。“故事是随心草,愿意说说半天,不愿意说,三言两语讲完了。”二、民间文学中变异性的表现变异性大量地经常地表现在作品的语言变化上。同时,也表现在作品的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的变化上例:《孟姜女传说》的变异:春秋《左传》、战国:《礼记·檀弓》、西汉刘向《列女传》、齐地吊丧中“歌哭”风俗、情节来自民间是“齐东野人”所创造而为文人所收录、从宋朝开始,民间修庙祭祀、明清:传说加上孟姜女与秦始皇展开斗争的情节同一主题的作品因流传地域,语言习惯,风俗人情,自然环境的差异和讲述者口才风格的不同而有不同“异文”。三、变异性的产生原因1.集体性与口头性使变异在所难免:●口语产生记忆与遗忘的可能性。●没有著作人概念,使民间文学作品可以被任何人合法修改2.历史发展,时代变革,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是变异的外在因素。陕西三原《看见她》:“你骑驴儿,我骑马,看谁先到丈人家,吃一袋烟儿就走价。大嫂子留,二嫂子拉,拉拉扯扯到她家,隔着竹帘望见她,白白手儿长指甲,樱桃小口糯米牙。回去说与我妈妈,卖田卖地要娶她。”江苏淮阴《看见她》:“小红船,拉红土,一拉拉到青江埔。买茶叶,送丈母,丈母没在家,掀开门帘看见她,穿红的,小姨子,穿绿的,就是她。梳油头,戴翠花,两个小脚丁嘎嘎,卖房子卖地要娶她。”天津《望见她》:“抬头望见她,红头绳紧紧扎,金扁簪,拦腰架,金耳挖,当头插,金耳环,两边挂,金镯子,四两八,金戒子,配指甲,银子背心洒菊花,红绸裤,小梅花,红绸鞋,满面花,回去拜访爹和妈,择个日子来娶她。”四、认识变异性的意义•主动搜集民间文学中同一作品的不同“异文”•关注在现实生活中民间文学与文化发生的变化第四节传承性一、传承性的含义民间文学作品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传统,这种存在于民间文学作品中相对稳定的传统特点就叫传承性。3因为听众或观众对演说模式耳熟能详,已经习惯接受这种模式,一旦演说脱离了演说模式,听众或观众便难于接受,演说也难于进行。任何民间文学都属于一定的模式,假如一位演说人完全不顾模式而演说某一叙事文本,那么听众很可能觉得这位演说人不会演说。相对稳定的模式,对听众而言是一种“预期”,对演说人而言是“依据和标准”。※传承性在民间文学中的反映:①具体作品的传承;②基本的主题思想上的传承;③叙事方式上代代相袭的成分更多。二、传承性的形成与传承人的作用集体性与口头性形成了特定的传统,而且有固定的程式,使我们重视传承人的作用。民间文学的人民性:●在原始社会阶段,民族民间文学的直接人民性指的是全民性●在阶级社会中,民间文学的人民性指它是被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拥有最广大受众的文学形式。三、民族民间文学的民族性民族性,是指民间文学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各民族风格。1、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广西毛南族:“望郎歌”:“春季望郎草木青,山花烂漫百鸟鸣,望郎不见见浮萍,春水起伏似妹心。”2.民族民间文学对民族性格的刻画。3.民族民间文学对民族语言的运用。第三章神话•何为神话——神话的定义与性质•神话何意——神话的类型与内容•神话何来——神话的文化背景•神话何解——神话学研究学派•神话何为——神话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第一节何为神话——古老而神圣的叙事一、神话的定义:“是人类共同体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形象为主人公,以特定宗教信仰为内核并为其服务的神圣叙事。”对神话定义的理解:“元世界”即世界原初状态的描述;特定文化中“终极关怀”的表达;特定社会生活中“神圣时空”的建构;神话被视为民间文学中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但其意义远远超出文学的范畴,是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了解外界和自身的认知体系之一,传统社会成员借以认识和描述自身所处的世界,体现出与现代社会中理性思维有着重大差别的独特的对世界与人的认识和思维特征。二、神话为何神秘?——幻想的不自觉的艺术方式神话与哲学、科学同样是对世界和人的本质存在加以解释的体系,但解释方式不同。在现代人看来,神话是用比喻、拟人、变形、夸张等文学象征手法来说明世界,但原始人类并不将世界以比喻、象征、拟人、夸张等艺术手法加以表现,也并不认为这是幻想——他们真的认为世界就是如此!母题(motif):又称为“情节单元”或“故事元素”,是民间叙事作品中最小的情节元素。母题数量有限但具有鲜明的特征,能够从具体的叙事作品中分离出来,通过若干母题的不同排列组合,形成无限的民间叙事作品。第二节神话何意——神话的内容根据神话的内容可以分为六大类一、宇宙起源神话:中华各族创世神话有两个重要母题“宇宙卵”,“垂死化生”。(1)宇宙卵(Cosmicegg):重要的神话母题之一,认为宇宙万物从卵中诞生。,宇宙卵神话在我国个民族中流传广泛,汉族的盘古神话、壮族的创世神话在其中具有代表性。“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居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三国·吴·徐整《三五历记》。4壮族创世女神——姆六甲神话源于先民的生活经验和原始思维:“卵=生命”。(2)垂死化身:创世神身体化为宇宙万物“首生盘古,垂死化生;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肥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宋·《绎史》·徐整《五运历年记》云南楚雄彝族流传的《梅葛》——虎化世界观垂死化生母题的文化根基: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循环往复的宇宙观;②图腾崇拜:楚雄彝族跳虎节※天象起源神话后裔射日:《山海经·大荒东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女子名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国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经·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访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民无所食”……射日神话之成因:历法改变;祈雨巫术二、人类起源神话:猴变人;女娲抟土造人。地母崇拜:来自女性生殖崇拜与“大地母神信仰”,是原始信仰的重要内容,初民将土地视为人与万物的来源,并认为人类的生殖力也来自土地,将土地具象化为女性的形象加以崇拜。三、洪水遗民生人:壮族伏羲女娲洪水遗民生人神话四、民族起源神话:盘瓠神话:中国南方瑶、畲族和部分苗族流传的民族起源神话。神犬盘瓠因为消灭入侵的外敌有功而被赐与高辛氏公主成婚,其后代成为本民族的始祖。在部分瑶族和畲族民间流传着被称为“过山榜”或“评王卷牒”的图谱记载此神话。五、文化英雄神话文化英雄:系神话和传说中的人物,常以人、兽、半神的形态出现。一些民族把他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中某些最基本的因素如重大发明、神圣活动、人与世界的起源加诸于其身。文化英雄为一民族或社团之理想的象征。文化英雄神话又称为文化发明神话。布洛陀:壮族始祖神兼文化英雄六、战争神话:•诸神之战与部族之战混淆•皇帝与炎帝之战•黄帝与蚩尤之战•颛顼与共工之战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诛杀无道,不仁不慈。”《太平御览》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于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从,乃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湘西苗族蚩尤戏第三节神话何来——人类童年的神秘记忆一、神话的本质“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