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苗產業回顧與發展趨勢種苗為農業之根本特性: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單價高、產值高高科技產業,附加價值高,比較不受經濟景氣之影響世界國家-成功發展種苗產業採行之策略•日本以官民分工之方式•美國、以色列、荷蘭及法國等國家,以大學或試驗所之研究成果(包括品種、半成品、抗病種苗)提供種苗業者利用•義大利及西班牙則對攸關種子採種成敗主要素之隔離需求,立法予以規範•菲律賓採行問題導向之研究,以解決種苗產業發展之瓶頸。具有挑戰性的議題•植物品種保護、•植物檢疫法規之調和、•種子品質撿定、•基改作物、•有機種子等台灣種苗農業之推廣•全盛時期在l960~l985之25年間,其產值由250億元增加至2,700億•曾被稱為「亞洲的菜籃」和「人工授粉採種樂園」•早期生產糧食作物為主逐漸發展園藝作物等高價經濟作物,•目前園藝種苗之產值高於種子產值,•由國際種苗市場觀,種子產業規模遠大於種苗產業,•以我國對適合熱帶、亞熱帶氣候之品種優勢,再造種子王國,是我們努力的目標。台灣種苗產業之變遷(六個時期)一、由中國大陸引進種子時期(早期移民至中日爆發戰爭期間)甘蔗、苗有竹蔗、玫瑰蔗、甘薯紅心尾種、花生小粒種、水稻之秈稻種、茶之大葉種、阿薩姆等等。果樹品種以及各種蔬菜種類,在台灣長期栽培馴化選別在來種。二、由日本進口種子時期(中日戰爭至太平洋戰爭爆發期間)中日爆發戰爭後,中國大陸種子來源中斷,日產種子成為主要供應來源,日本型及印度型雜交育成為現在主要之梗稻栽培種華南型花椰菜,蠶豆、番茄、蘿蔔等作物之採種台灣種苗產業之變遷(六個時期)三、自給時期(太平洋戰爭至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自行留種供應栽培之用,在高冷地試辦溫帶蔬菜的採種四、自給及進口種子時期(1945年至1960年期間)政府部門致力於糧食作物之育種,從事水稻、玉米、高梁、大豆、甘譜、花生等作物之品種,建立了良種繁殖制度,提供優良之種子及種苗,也奠定了台灣農糧生產之基礎,園藝作物之育種及種苗繁殖供應,大多由民間種苗業者辦理台灣種苗產業之變遷(六個時期)五、種子生產企業化時期(1960-1980年期間)趨向一代交配品種,積極開發F1,歐、美、日諸國紛紛前來委託採種,逐漸轉型為專業化及企業化之經營。(採種王國)六、苗木類生產企業化時期(1980年中期之後)外國種苗商將採種業務,轉移到工資低廉、勞力充沛之中國大陸、印度、東南亞與美洲等地區發展。少數營業規模較大型之種苗業者,掌握新的種原及技術,而獲得轉型之契機,形成自行開發新品種及繁殖生產種子之企業經營型態,有些業者為降低生產成本,採取聯合採種方式,委託具低溫條件之國家(如美、加、經、義等國)採種。台灣種苗產業之變遷(六個時期)六、苗木類生產企業化時期(1980年中期之後)種子產業萎縮之情形下,國內花卉、苗木類,包括觀賞植物、鵑花類等之組織培養苗,88年已佔出口總值之66%。國內蔬菜栽培方式;由於農村勞力不足,及工資高漲等原因。改採穴盤育苗方式,大規模自動化育苗場快速崛起,主要穴盤苗蔬菜種類有:甘藍、包心白菜、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種笛,番茄、甜椒及茄料作物種苗及瓜類、豆類等三十餘種,同時,利用抗病根站嫁接瓜類苗也相當盛行。台灣種苗之產銷一、植物組織培養種苗產業二、蘭花種苗產業三、拖鞋蘭種苗產業四、穴盤種苗生產體五、林木種子產銷一、植物組織培養種苗產業二、蘭花種苗產業三、拖鞋蘭種苗產業其他(重要之花卉作物)•聖誕紅每年約需l35萬苗,種苗產值約1800萬元;•百合種球每公頃種苗費高達400萬元,每年種苗費約l0億元;•唐菖蒲種球,每公頃需球20萬球,種苗費高達40萬元;•洋桔梗每公頃需22~28萬苗,每年種苗費約6,600萬元(目前90%之種苗;仰賴進口供應);•火鶴花及非洲菊每公頃所需之種苗費均在100萬元以上;•馬拉巴果每年需求種苗量約3000萬苗,其出口值約7500萬元。四、穴盤種苗生產體五、林木種子產銷•國有林地之造林,種子量每年超過一萬公斤,其中針葉樹種約佔65%,主要樹種為紅松、台灣杉、香杉及台灣海楠,小量為松類、雲杉、台灣為柏、台灣冷杉及杉木等,闊葉樹種以樟樹、台灣櫸和光臘樹為主。•地方縣市政府辦理綠化和私有地造林之樹種,以杉木、木麻黃、相思樹、樟樹及楓樹為主。種苗業之輔導與管理•民國50年代:著重於一般種苗之自產自銷,如茶葉、油菜、蕹菜、茼蒿等作物種子•民國60年代起:逐漸投展以蔬菜種子為主之外銷產業,•70年代:已成為世界知名瓜果類蔬菜種子生產與外銷國家。種苗業之輔導與管理•民國46年由省府農林廳訂定「台灣省農作物、蔬菜種子檢查規則」據以辦理水稻良種品質檢查及推廣,•48年成立種子檢查單位,隸屬農林廳農產料,執行前項工作,•49起辦理檢查之作物擴大至雜糧及特用作物之種子;農林廳訂頒「台灣省農作物種子檢查輯要」;建立良種三級繁殖制度有效提升種子之品質;•該種子檢查室於5l年代表我國加入國際種子協會(ISTA)為會員。種苗業之輔導與管理•民國52年,台灣省政府公佈「台灣省種苗事業管理規則」明訂蔬菜瓜賴種子及林木種子等列為管理種類,並規定經營種苗之業者,應依規定申請登記後始得營業。•民國62年,經濟部公佈「台灣地區種苗業管理規則」,規定種苗業進出口商,應逕向所在地縣、(市)政府申請核轉農林廳核發,種苗業進出口商之登記證。•民國75年,改由省政府核發。•民國77年,宣導優良種苗生產技術與現代管理觀念,以提升本省種苗品質,健全種苗業者管理制度。種苗業之輔導與管理•民國77年,總統令公佈實施「植物種苗法」,民國79年行政院訂定發佈「植物種苗法施實細則」•農委會為加強國內種苗產業之輔導管理,每年由前省府農林廳研擬種苗業輔導管理計劃,•主要措施有下列六項:1.加強種苗業登記管理2.辦理種苗品質查驗3.舉辦種苗業調查4.舉辦種苗技術講習及觀摩5.評選示範種苗業者6.提供優惠貸款及補助更新種子生產謂調製設備。種苗業之輔導與管理94年農業委員會令修正「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施行細則」修正之重點有下列四項1.植物新品種保護2.種苗業者登記證有效期間訂為十年3.種苗業者銷售之種苗,應於包裝、容器或標籤上,以中文為主規定標示之事項;主管機關得派員檢查4.基因轉殖植物非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不得輸入或輸出,輸入之種苗,不得移作非輸入原因之用途台灣種苗產業發展策略芻議由行政面、技術面、及產業面分別敘述一、行政面(一)加強新品種和智財權保護措施•鼓勵新品種之研究與開發,但品種權是屬地主義•盡速全面開放各物種之申請品種權,以利我國國內重要栽培之作物(主要靠進口供應者),尤其花卉作物及供外銷之作物•智財權保護之運作機制(單一基因轉殖之作物品種,涉及品種權、植物專利權、植物轉殖再生系統、分子標誌識別系統、DNA序列專利啟動子及基因型調控技術等專利授權問題)台灣種苗產業發展策略芻議(二)加強種苗品質檢測及驗證作工作•依據「台灣省農作物種子檢查事項輯要」檢查重要的糧食作物等之撿查工作,建立良種三級繁殖制度,落實種子檢查工作。•農業先進國家均將健康種苗制度列重要防疫措施之一;種子品質以種苗之健康程度,品質純度、外觀形態及種子生理活性為指標。•諸如蝴蝶蘭、文心蘭、豇豆、馬鈴薯等之健康種苗管理要點台灣種苗產業發展策略芻議(二)加強種苗品質檢測及驗證作工作•轉基因作物種苗檢測平台之建立,目前TAF認證實驗室,作物僅木瓜種子•須積極增加主要外銷種子之作物種苗之檢測,如甜玉米、水稻、毛豆、番茄、馬鈴薯等,以利種子之外銷業務之拓展。•研究有機種苗生產規範及查驗為世界之潮流,為了讓有機種子生產可以在最適合的地區進行,並加速國際問種子之流通,認證標準的協調是必要的台灣種苗產業發展策略芻議(三)建置植物種苗專責機關我國之種苗產業規模較小,將分屬不同領域之工作項目,規畫納入同一專責機關辦理,必能提升工作效率。台灣種苗產業發展策略芻議二、技術面(一)作物品種改良:新品種之開發,為發展種苗產業之先決條件1.育成適合本省風土的新品種,以夏季蔬菜、觀賞植物、草花、牧草、草皮植物為重點2我國位屬熱帶、亞熱帶地區,亦兼有溫帶型之山坡地,利用我國之天然氣候條件,以國際市場為導向之高價植物新品種之育成,有利於種苗市場之拓展。3加強適合亞太地區栽垮之糧食作物新品種育成,以玉米、水稻、大豆、小麥為主,促進我國在亞太地區農業生產之合作。4.加強分子育種技術之研究,充分利用分子標誌之技術'輔助傳統育種,加速育種效率,提高競爭力。台灣種苗產業發展策略芻議二、技術面(二)種苗繁殖及採種技術之研究雜交一代優良品種優勢:•親本之維持、播種翔之調節、技粉方式、父母本比例之調整、低溫處理、藥劑去雄等技術之研究,除加強有關新技術研發之外,應落實其技術及量產經驗之累積。•另一方,面為防止雜交新品種之親本道不當使用,應積極研發花粉保存技術。台灣種苗產業發展策略芻議二、技術面(二)種苗繁殖及採種技術之研究在種苗繁殖技術方面:•近代利用組織培養生物技術‘大量提供優良種苗,並建立健康種苗之繁殖體系。•在金線蓮、火鶴花、馬鈴薯、中甘桔、香蕉、草莓、葡鈞、蘭花、康乃馨、滿天星、非洲菊及甚多觀賞植物等作物種苗繁殖均獲致良好之成積。•技術改進:應朝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繁殖效率為主,注意繁殖過程去病毒、防止品種變異、提高繁殖倍率,並研發自動化、一貫化繁殖體系建立,有效降低人力之成本,以確保競爭優勢。台灣種苗產業發展策略芻議二、技術面(二)種苗繁殖及採種技術之研究•穴盤育苗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蔬菜、草花及林木種苗之培育。•其技術之改進包含新介質之研發、肥培及水分管理技術、播種機械之改良、穴盤之改良、設施之改善等,期以降低育苗戚本及提升種苗之品質。台灣種苗產業發展策略芻議二、技術面(二)種苗繁殖及採種技術之研究•嫁接技術利用在果樹類之種苗繁殖,除扦插方法之外,為重要之繁殖技術•普遍利用於瓜類、蔬菜種苗之培育,如西瓜、苦瓜、甜瓜等作物,•為提升作業效率,機械化及養生室之利用技術之研發格外地重要。台灣種苗產業發展策略芻議二、技術面(三)種子(苗)處理技術•目地的是為了提高種苗之純潔度、提高發芽力、發芽整齊度、促進發芽、發根、防止病蟲害傳播、打破休眠、硬實種子之發芽等等,可提升種子(苗)品質,增加產品之價值。•種苗調製為種苗處理必要措施,如乾燥、脫粒、分離、分級等,•種苗調製之改造,一為種苗調製硬體設備之利用,另一為種子處理技術之研發與應用種苗調製重要措施1.種子乾燥傳統使用日曬法及陰乾法,難以維持穩定的品質。作物種子其水分含量必須降至相當低,才能長久保存,一般乾燥作業難以達到需求,採用低溫或冷凍乾燥方式,可使種子含水量降至5%以下。2.種子脫粒可助於再乾燥、精選、貝于藏等作業,用不同的脫粒機,才可提高脫粒效率及獲得較高品質的種子種苗調製重要措施3.種子精選為了提高其純潔度,利用物理特性來調製者較多,主要是依種子大小、形狀、長度、重量、表面構造、顏色來做為選別之指標,有關之硬體設備如選別機、風選機、比重選別機、圓筒選別機、寬厚選別機、電眼選別機、螺旋選別機,分別供作不同類別之種子之精選(經驗)種苗調製重要措施4.有些種子具有休眠性或硬實種子,必經過適當的處理•休眠性種子:如層積法、低溫法、變溫處理法、藥劑處理法(必須掌握種子之生理及處理環境因子之變化,避免種子損傷或腐敗)。•硬實種子:存在於豆類種子,常用之方法有物理方法--種皮割傷、磨蝕,也有使用濃酸、濃鹼溶液浸潰,使硬實種皮變軟,近期利用超音波處理,可節省人工處理之成本。種苗調製重要措施•等離子體、電功能水之種子處理技術,屬於較新之技術研發項目。•生物製劑之研發,乃著重於因應有機種子之世界發展潮流。•人工種子挾帶高獲利及發展潛力的另類種子處理技術:希望建立由營養繁殖到體胚發育之完整系統;另一方面著重於不易獲得F1種子之營養之培養。台灣種苗產業發展策略芻議二、技術面(四)種子(苗)檢查及檢測技術確保品質必須建立品質保證制度國際種子檢查協會(ISTA)訂定世界一致性的種子檢查技術及標準•目的有三:l.為生產高品質之種苗,包括收穫前品管作業及種子處理期間之品質管制。2.為維持種苗之品質,即生產供應之種苗,無論是貯藏期間或運輸流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