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创新实践:博士后自主创新能力的理性探索与战略选择伟大的时代需要杰出的人才,杰出的人才推动伟大的时代。博士后处于人才资源金字塔的塔尖,是自主创新的积极实践者,肩负着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本文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新发展模式、人才高地建设、创新能力培养等几个方面论述博士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理性探索。一、创造力资源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站在21世纪新的起点上,我国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口。在这样一个重要关口,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把握全局,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目前正举全国之力及时调整、改变着经济引擎的类型。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一场由躯干式国家变为头脑型国家的变革,一场由世界工厂变为世界思场的变革,一场摆脱模仿时代,进入自主创新时代的变革,可以说,这是我国经济增长驱动力的客观要求,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是中国当前调整经济结构、创造新经济增长点、解决经济深层次矛盾、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之策。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是转变经济增长效益和质量的根本,“以人为本’的生存发展观对资源、环境开发利用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再单纯沿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传统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已经没有出路。传统经济的资源配置模式单一,必须注入新的活力。因此,面对极为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在自主创新统领发展大局的旗帜下,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中国对未来发展道路做出的理性抉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加强自主创新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通过历史上几次全国性的科技大会所提出的重要思想,可以把握国家发展的宏观脉络:从呼唤“科技的春天”到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教兴国”,再到目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这一步步的变化,标志着中国战略基点所发生的转移。国家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配置、调控能力,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运用能力。在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澎湃大潮中,可以说,谁把握了这些新趋势,紧紧抓住跨越式发的战略机遇,不断增强科技实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谁就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我们必须奋起直追、锲而不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自主创新,就是开发13亿人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脑矿,就是让中国人的智慧充分涌流的过程。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推动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归根结底在于“人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高端创新人才。古往今来的科技创新实践都表明,创新型人才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是科技新突破、发展新途径的引领者和开拓者,是国家发展的宝贵战略性资源。抓紧并持之以恒地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国家发展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21世纪将是人类依靠自身的创造力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世纪。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一个国家拥有丰富的创造力资源比占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一个国家财富的增加主要不是依靠人力资源的绝对增量,尤其不是依靠人力资源的数目增量,而是通过盘活量来实现的,这个盘活量就是创造力[1]。人力资源是自主创新的核心,是具有高增值性和能动性的资源。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才能的人才是科学技术持续创新的基础和发展保证。人才资源作为知识资源的载体,是以知识为资本,以智力为依托,以创新为使命的一种活的资源。人才资源的创造性,不仅体现在物质财富的创造上,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对知识本身加以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的涌现和辈出,需要创新型团队的建功立业,需要创新型机构(企业、学校、院所、中介组织等)的成长壮大,为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发挥作用提供有效载体、坚实的平台和资源保障,需要有作为、有效率的政府,加强战略统筹和执行管理,把战略和目标落实,为广大创新型人才和机构提供栖息地,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基础。而科研院所、重点高校、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创新主体,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条件,发挥高层次人才群体资源的作用,通过科科学研究培养高层次人才,为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持[2]。博士后处于人才资源金字塔的塔尖,是自主创新的积极实践者,肩负着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二、美国国家创新战略的启示与借鉴以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定位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国家创新战略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例如,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美国长远竞争力的极端重要并未雨绸缪,布什总统在2006年1月31日的国情咨文中宣布了“美国竞争力计划(ACI)”。这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长期举措。其目标和实现路径是,美国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巩固其对世界一贯的领导地位,保持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优势,确保美国的强大和安全。因此美国采取了一些宏观支持政策。创新政策是使美国在社会经济变革、科学探索与技术开发、原始创新领域始终保持领导地位的基础。美国经济强势及其在全球范围的领导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获取并整合最新科技开发成果的能力。教育与科研是机会之门,是知识经济和创新经济的基础。“美国竞争力计划”是以对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以及教育和培训进行倾斜性支持为核心内容出台的。可以说,这是美国新世纪的“科教兴国”计划。可以说过去5年,美国经济较为繁荣,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发展经济和弘扬创新文化的秉性——欢迎并鼓励创新、灵活和市场开放。切实支持世界级的R&D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实体,增加对教育、科研和知识创新平台建设的投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由经济和科技组织机构组成的国家创新推动网络,并以此增强美国的国家创新能力[3]。这给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很好的启示与借鉴——要把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作为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突破口。当然,借鉴终归是借鉴,真正弘扬“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靠身体力行。中华民族历来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实干精神和传统美德。当前,应对全球范围的竞争与角逐,实现中华民族的勃兴更需:天行健,吾民以自强不息,吾国以自强不息。国家创新体系是以实现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之间寻求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实现知识向经济的转化、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并将创新作为变革和发展关键动力的系统,是由企业(以大型企业集团和高科技企业为主)、科研机构(中科院和部门科研机构、博士后工作站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等院校等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构成了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知识供应链,是新知识、新思想的“策源地”,高新技术的“辐射源”和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制高点”[4]。特别是对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来讲,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既有基础性研究,又有开发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因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政府(社会)服务三重职能为一体的科研机构,是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的中坚力量和培养高端创新人才的基地。这就要求博士后工作站这些创新主体要明确自身的目标定位,深入分析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基础学科重大发展之间的本质关系,重视科学规划的顶层设计,把重大战略需求、重大应用基础研究与重大基础研究、基础学科建设和基础研究基地的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中国的博士后制度创建于二十年前的改革开放初期。1985年7月,李政道先生的建议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支持,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开始试行博士后制度,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博士后科学基金。与国外百年历史相比。中国的博士后制度虽然起步晚,但已形成独具特色和相对独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成为造就高水平人才的重要途径,它已经并将继续为推进中国的科技教育事业和经济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目前已设立136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1018个工作站,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3.2万多人。在“十一五期间”,中国博士后工作将充分利用博士后站人才高地的优势,围绕国家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和跨学科领域发展的需要,加大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逐步培养出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人才,造就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为国家重大基础理论、重点攻关课题研究和涉及国家战略和经济安全的重大项目以及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博士后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最高层次,一直处在高等教育金字塔的顶端。博士后流动站和科研工作站是高层次人才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基地。时代的发展需要何种规格的人才,应是博士后选择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和主导因素。我国博士后制度作为一种培养年轻高层次人才的制度,对促进我国教育、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培养高水平的科研和管理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已经证明,博士后制度是一项富有远见的战略决策,是一条快速培养高水平人才的成功之路,是一种组织高水平科研活动的有效方法,是加强国际人才竞争的重要手段。随着教育制度、科研制度的改革和人力资本的需求、使用与供给的市场化,改革和创新博士后制度不仅具备了可行性而且具有了必要性。要通过战略创新,基本建立起政府宏观调控、分级分类管理、运转高效灵活,创新型国家发展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博士后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三、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创新发展模式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创造性,要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面贯彻人才强国战略,完善适合我国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科技人才队伍。要遵循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坚持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努力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创新队伍,特别是要为年轻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提供更大的舞台和更多的机会,努力形成江山代有才人出的生动局面。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科研院所和博士后工作站,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建设创新型科研院所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战略指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协调创新与继承的关系;统筹协调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统筹协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关系;统筹协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内涵发展之路[5]。建设创新型工作站是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博士后工作站只有以创新为理念,与时俱进,才能形成独特的风格与优势,赢得广阔的发展时间与空间。因此,建设创新型博士后工作站,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工作站的第一资源,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博士后高端人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同时必须冲破传统观念束缚,树立不断创新的科研理念,使创新精神深入人心,最终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当前许多博士后工作站其功能定位是以培养高层次人才和进行高水平科研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工作站。我们致力创建的创新型博士后工作站与前者有本质的区别。创新型博士后工作站与研究型工作站的区别在于:第一,在科研理念上,创新型工作站更加强调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第二,在人才培养上,创新型工作站更加注重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第三,在环境建设上,创新型工作站更加突出知识创新平台建设、知识创新团队建设以及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第四,在社会(政府)服务上,创新型工作站更加重视参与国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第五,在组织管理上,创新型工作站更加注重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第六,在学术文化上,积极营造出知识共享、兼容并蓄的学术氛围,创建具有追求卓越、蓬勃创新、敢为人先精神的科研学术团队。创新型工作站的发展模式和主要着力点表现为:一是科学目标引导。就是以创新的目标激励科研团队,使得创新研究团队能够在科学前沿上有所开拓,有所建树,逐步形成具有引领学科未来发展的研究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