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音乐基本能力复习要点(戏曲篇)戏曲的起源与形成: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唐代出现了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宋代,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到了元代,戏曲形成。也就是说,元代是中国戏曲成型的时期。中国古代戏曲与印度的梵剧、古希腊的悲喜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剧种”,而我国戏曲的艺术形式是保留最完整的。京剧京剧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戏班——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一一先后进京献艺,获得空前成功。道光年间,汉调进京,徽班常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演出,于是,一种以徽调“二黄”和汉调“西皮”为主、兼收昆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戏精华的新剧种诞生了,这就是京剧(至清末民初,通称皮黄戏)。在20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京剧在唱词、念白及字韵上越来越北京化,使用的二胡、京胡等乐器,也融合了多个民族的发明,终于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将京剧称作“东方歌剧”是因为两个剧种都是集歌唱、舞蹈、音乐、美术、文学等融于一体的特殊戏剧形式,在形式上极为类似;同时,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它们都获得了经典性地位。梅兰芳(雍容富丽)程砚秋(深沉委婉)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尚小云(刚健洒脱)荀慧生(俏丽清新)梅兰芳(1894—1961),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学戏,11岁登台,擅长青衣,兼演刀马旦。在五十多年的舞台实践中,梅兰芳对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个方面都有创造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他功底深厚,文武兼长;台风优美.扮相极佳;嗓音圆润,唱腔婉转妩媚,创造了为数众多、姿态各异的古代妇女的典型形象。梅派代表作有《宇宙锋》、《贵妃醉酒》、《断桥》、《奇双会》、《霸王别姬》和《穆桂英挂帅》等。梅兰芳曾多次率团赴日本、美国和前苏联演出,将中国戏曲传播到国外,是享有国际声誉的戏曲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的旦角表演被誉为世界三大表演艺术体系之一,即: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京剧的唱腔①皮黄腔:京剧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黄和西皮为主要声腔。故又称为“皮黄腔”。主要声腔二黄西皮旋律节奏唱腔情绪平稳起伏较大舒展紧凑凝重浑厚稳健流畅轻快明朗活泼沉郁肃穆悲愤激昂欢快坚毅愤懑②南梆子:属于西皮类唱腔,这种唱腔细致优美、旋律性强,擅长表现细腻、欢悦的心情。也可用于表达细腻柔美的情致。③四平调:四平调的唱腔、伴奏与二黄相近,曲调婉转流畅,极富歌唱性,擅长表现委婉缠绵,哀怨凄凉,激越愤怒的情绪。京剧的行当行当分类扮演角色生旦净丑文丑、武丑、丑婆青衣、花旦、刀马旦、老旦、花衫等铜锤花脸、架子花脸、武净花脸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红生男性人物女性人物性格鲜明的男性配角滑稽、诙谐的人物(或反面)京剧中的四大角色生旦净丑1.生行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行当,在京剧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生行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等几个门类。除红生和勾脸武生以外,生行一般都是素脸,内行术语称为“俊扮”,即扮相都是洁净俊美的。①老生又称“须生”、“正生”、“胡子生”。一般都是富有正义感的男性中年或老年人物。②小生主要扮演青少年男子,化妆不戴胡须,扮相清秀、英俊。③武生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男子,分为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两类。④红生指勾红脸的老生,主要扮演关羽、赵匡胤等角色,演唱嗓音高亢浑厚,表演具有特殊工架和造型,扮演者要有坚实的武功和特殊的训练。⑤娃娃生戏中专门扮演儿童的角色。大都由童伶(儿童演员)扮演,如《汾河湾》中的薛丁山、《三娘教子》中的薛倚哥、《宝莲灯》中的沉香和秋儿。2.旦行旦行又分为正旦、花旦、花衫、刀马旦、武旦、老旦等专行。①正旦称“青衣”,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主要扮演庄重的青年、中年妇女,表演特点是以唱功为主,动作幅度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念韵白,唱功繁重。②花旦大多扮演青年女性。身着短衣裳,如褂子、裤子、裙子、袄;有时穿长衣裳,也绣着色彩艳丽的花样。人物性格活泼开朗,动作敏捷伶俐。表演以做功、说白为主,说白主要是京白,韵白较少。③刀马旦大都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武打不如武旦激烈,不用“打出手”(即抛、掷、踢、接、武器的特技表演),较重唱、做和舞蹈。④武旦扮演擅长武打、勇武的女性。。⑤花衫是本世纪20年代以后,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艺术特点,发展而成的新的旦角类型。⑥老旦专门扮演老年妇女角色。扮相、身段、台步都与青衣不同,主要突出老年人的特点。如《杨门女将》中佘太君、《岳母刺字》中岳母等。3.净“净”,俗称花脸。如关羽、张飞、曹操、包拯、廉颇等即是净扮。净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的不同,大体上又可分为正净(俗称大花脸)、副净(俗称二花脸)、武净(俗称武二花)。副净中又有架子花脸和二花脸。4.丑“丑”(小花脸或三花脸),是喜剧角色,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多扮演滑稽调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齿清晰流利为主。丑行的“丑”是指扮相不俊美,并非专指品质上的丑恶。丑行扮演的角色既有阴险狡诈的人物,也有正直善良的形象。丑行分为文丑、武丑两种。①文丑京剧中的各类诙谐人物均由文丑扮演。②武丑俗称“开口跳”,扮演擅长武艺、性格机警、语言幽默的男性人物。“脸谱”是中国传统京剧里男演员脸部的彩色化妆。这种脸部化妆主要用于净(花脸)和丑(小丑)。脸谱的最大的特色在于依靠色彩来描绘人物的性格,品格,身份等等,一般说来,红色描绘人物的赤胆忠心,义勇无畏;紫色象征智勇刚义;黑色体现人物富有忠耿正直的高贵品格;水白色暗喻人物生性奸诈、手段狠毒的可憎面目;油白色则表现自负跋扈的性格;蓝色喻意刚强勇猛;绿色勾画出人物的侠骨义肠;黄色意示残暴;金、银二色,多用于神、佛、鬼怪,以示其金面金身,象征虚幻之感……,鲁智深------白脸秦桧------白脸曹操------白脸晁盖------黄脸李逵------黑脸包拯------黑脸张飞------黑脸关羽------红脸窦尔墩——蓝脸京剧的伴奏(场面)文场京胡月琴笙唢呐武场鼓板大锣钹小锣京剧的板式指唱腔的板眼、结构形式。“板”为强拍“眼”为弱拍通常,有以下四类板眼形式:一眼板(相当于2/4拍);三眼板(相当于4/4拍);无眼板(相当于1/4拍或1/8拍);散板(既无板也无眼)。京剧的艺术特征:综合性、虚拟性、程式化。京剧的四功五法四功:唱、念、做、打“唱”,指的是唱功。“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表演。“念”指的是念白。“打”则指的是武功。五法:手、眼、身、法、步京剧的代表曲目:古典京剧(梅兰芳的《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现代京剧(梅兰芳的《孽海波澜》、《邓霞姑》、\《抗金兵》)八大样板戏:《沙家浜》、《红灯记》、《杜鹃山》、《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龙江颂》、《红色娘子军》戏曲1、昆曲: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风格清丽柔婉,表演载歌载舞。2、梆子腔:源于陕西、山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山东梆子3、评剧:河北—唐山—东北《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新凤霞、白玉霜等。4、河北梆子: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杜十娘》5、晋剧:由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打金枝》6、秦腔:也称陕西梆子。7、二人台:源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走西口》、《五哥防羊》。8、豫剧:又称河南梆子。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马金凤等。《穆桂英挂帅》现代剧《朝阳沟》9、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20世纪初由山东琴书发展而来。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小姑贤》现代戏《李二嫂改嫁》10、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11、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袁雪芬为代表人物。《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12、黄梅戏:源于安徽。严凤英《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13、赣剧: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14、汉剧:源出湖北地区。15、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刘海砍樵》16、粤剧:形成于清初,流行于广东、香港等地。《关汉卿》17、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昆曲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鄣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等。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山东戏曲种类:吕剧:在山东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曲目:《二嫂改嫁》《小姑贤》五音戏(济南)茂腔(诸城)柳腔(即墨、胶州)山东梆子莱芜梆子蛤蟆嗡曲艺音乐曲艺又叫说唱艺术,是以民间说唱文学为基础的,由说唱文学、音乐、表演三者相综合的中国传统艺术。音乐是曲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唱腔和乐器伴奏两种成分,而以唱腔为主。中国传统曲艺有二百多个曲种,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只说不唱或只念不唱的,如相声、快板之类;第二种是有说有唱的,如苏州评弹、陕北说书之类;第三种是只唱不说的,如单弦牌子曲、四川清音之类。曲艺音乐大致可分为鼓词,弹词,道情,牌子曲和琴书五类。鼓词的演唱者边敲鼓边演唱,伴奏主要有三弦,四胡等,主要流传于北方,如京韵大鼓,梨花大鼓等。弹词的演唱者边弹小三弦琵琶边演唱,多流传在我国南方,如苏州弹词,长沙弹词等。道情的演唱者边敲渔鼓,简板边演唱,如陕北道情,湖南渔鼓等。牌子曲的演唱者手持手鼓,檀板,边奏边唱,伴奏乐器以三弦或琵琶为主,唱腔为不同内牌连缀而成,如单弦牌子曲,四川清音等。琴书类则以伴奏乐器为扬琴而得名,如山东琴书,北京琴书等。京韵大鼓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律两地。河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西河大鼓西河大鼓是北方较为典范的鼓书暨鼓曲形式,西河大鼓又名西河调、河间大鼓。源于清代中叶河北省中部农村,流行于河北、山东、河南以及东北,西北部分地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女艺人王讽咏在四海升平茶登台演出。由于该曲种的艺人多是沿着大清河入津。大清河俗呼西河,因而在书写海报时即将其定名“西河大鼓”,沿用至今。苏州弹词苏州弹词是以说唱相间的方式用苏州方言表演的“小书”类曲艺说书形式,发源并流行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东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吴语方言区,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由于和苏州评话同属说书行业,曾经拥有共同的行会组织,民间即习惯性地将其与苏州评话合称之为“苏州评弹”。苏州弹词的表演通常以说为主,说中夹唱。唱时多用三弦或琵琶伴奏,说时也有采用醒木作为道具击节拢神的情形。演唱采用的音乐曲调为板腔体的说书调,即所谓“书调”。传统的代表性节目有《三笑》、《倭袍传》、《描金凤》、《白蛇传》、《玉蜻蜓》、《珍珠塔》等几十部。河南坠子河南坠子源于河南,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曲艺的一种。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地。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今称坠胡),且用河南语音演唱,故称之为河南坠子。演唱者一人,左手打檀木或枣木简板,边打边唱。也有两人对唱的,一人打简板,一人打单钹或书鼓。还有少数是自拉自唱的。唱词基本为七字句。伴奏者拉坠琴,有的并踩打脚梆子。河南坠子的前身是流行于河南的道情和颖歌柳两种曲艺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