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张锡恩zhangxe@sdu.edu.cn130753006252011.05.28目录一、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二、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三、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四、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一、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一)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国家管理和发展理念它是关于管理和发展问题的价值观念的体系,在我们国家的政治系统中,体现为一种政治文化或政府文化,是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政治文化:政治文化现在成为学界研究热点,其定义有许多种,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定义是阿尔蒙德为政治文化下的定义,即:“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是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可的一种观点。政治文化具有规定政治生活的指向和内容的功能,也就是说规定执政理念,执政的价值取向,比如现在讲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人民主体,人民主权,人民民主,等等,即明确标示出一种执政的价值理念;政治文化还具有指导和规范各种政治行为、影响政治过程、维系或变革政治制度等功能作用。政治文化对其他方面的文化建设一般具有导向、引导或主导作用。(二)中国古代的国家管理和发展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积极的因素。如:德治、仁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三纲五常”中的“五常”,即仁(仁爱、仁者爱人、仁政)、义(合宜、义理、通达,转变为现代的正义、仗义等)、礼(礼节、制度)、智(智慧、明智、机智)、信(诚信、信义),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起了重要作用。(三)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和发展理念是变化的西方国家的自由、平等、博爱,对于资本主义能够延续到今天,甚至直到今天仍然显示出相当的生机和活力,起了重要作用。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有重要的启示借鉴作用。其中比较有借鉴意义的思想内容主要有:“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自由”和“平等”思想;分权制衡原则和民主法治思想;代议制民主形式及其理论;“积极自由”精神;等等。1878-1890年德国的福利政策(现代福利制度的开端)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现代福利国家的开端)1968年的新公共行政运动(新行政学,强调公共性、公平正义)20世纪80年代的新公共管理(强调引入企业的效率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公共服务(突出服务)(四)社会主义国家的管理和发展理念是发展的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之所以存在的时间比较短,恐怕与那里没有建立起成熟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和执政理念具有密切的关系。正如美国资产阶级理论家布热津斯基所说:社会主义之所以在苏东失败,是因为它否定或毁灭了一切旧的文化,而没有建立起新的文化。当代中国政府的管理和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作为社会主义的一种执政和管理理念,其中主要的应是执政和管理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我们党长期确立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宪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和“执政为民”,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等等,都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执政和管理理念,它们清楚地表明了我们执政的宗旨、目的和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1、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即“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观,它把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党执政为民的宗旨有机地统一起来。2、科学发展观的主体内容是全面、协调发展,即改变过去仅仅以GDP增长作为政府的首要任务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而强调依靠统筹发展来解决过去存在的不均衡问题。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2007年10月十七大报告阐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也就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注意:十六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十七大报告又增加了:统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统筹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所谓全面发展,就是实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很显然,这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其基本原则是统筹兼顾、保持协调发展,把整个社会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完整系统。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就是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协调平衡各方利益,关注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其根本要求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到关乎全局的战略高度。全面、协调发展的最直接的意义是否定了用GDP单一指标作为发展指标的评价标准,代之以一种综合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什么是GDP?GDP即英文(grossdomesticproduct)的缩写,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主要有两种统计方法,一种是收入法,它是全部要素所有者收入(如工资、利润、利息等)的汇总数。另一种是支出法,它是全部要素所有者支出(如消费品、投资品、净出口等)的汇总数。收支两个数,是相等的。GDP能较准确地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产出总量,较准确地表达出一个国家国民收入的水平。GDP代表着目前世界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它的发明与产生来之不易,是300多年来诸多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1953年才初步成型。由于GDP核算体系仍然存在着一些统计上的技术缺陷,在联合国的主持下,又经过1968年和1993两次重大修改。由于世界各国都普遍采用GDP核算体系,GDP作为核心指标,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统一标准。客观地说,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发明之一”的经济总量指标GDP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和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这三个主要的宏观经济运行指标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一国经济及其健康与否的最重要依据,因而它至今都是国际上用来衡量所有国家与地区经济表现的通用标准。但是,当人类迈入了21世纪后,以GDP作为衡量经济运行状况的标准却日益显现出其片面性和滞后性。GDP指标只考虑经济总量的增长,而没有将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使用状况考虑在内,并且没有剔除对环境和生态破坏这一因素。美、德两国作者合著的《四倍跃进》对GDP曾这样描写道:“乡间小路上,两辆汽车静静驶过,一切平安无事,它们对GDP的贡献几乎为零。但是,其中一个司机由于疏忽,突然将车开向路的另一侧,连同到达的第三辆汽车,造成了一起恶性交通事故。‘好极了’,GDP说。因为,随之而来的是:救护车、医生、护士,意外事故服务中心、汽车修理或买新车、法律诉讼、亲属探视伤者、损失赔偿、保险代理、新闻报道、整理行道树等等,所有这些都被看作是正式的职业行为,都是有偿服务。即使任何参与方都没有因此而提高生活水平,甚至有些还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我们的‘财富’——所谓的GDP依然在增加。”(转引自秦朔:《告别GDP崇拜-中国发展的一种解读》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版)在GDP日益显现其不足的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推出新的经济运行指标,力求将环境保护及资源利用率等因素考虑在经济运行状况中。在世界各国纷纷采用更加合理的经济运行指标的情况下,依旧坚持“唯GDP论”,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而且其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唯GDP论”的第一个危害在于,它没有意识到,GDP的增长在一些情况下还会带来社会财富的减少。比如说,当年的大水灾引发了巨大灾后重建需求,推动了GDP增长,但实际上社会财富却是绝对的减少。“唯GDP论”的第二个危害在于,它为短期目标往往牺牲长期利益,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比如,根据一份对苏州引资情况的调研通报,这些年苏州由于外资大量进入,经济发展很快,而代价是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消耗4000亩土地,以目前14%的增长率发展速度来看,到2020年苏州工业用地就没有余地了。这实际上就是将当前的GDP建立在透支未来的基础上。“唯GDP论”的第三个危害在于,在追求总量增长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就容易忽视结构的平衡。(此外,就我们中国目前的情况来说,“三公”消费、大款们的吃喝嫖赌,可能是拉动GDP增长的生力军)3、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模式是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归根到底是社会民众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的个性的解放、发展和展现。具体地说,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二、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说法,在资本主义主义社会,广大工人阶级由于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生活极端贫困,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他们没有文化,没有学习文化的条件,愚昧无知,成为工厂里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成为机器的奴隶,成为只会做一种动作的残缺不全的人。社会主义就是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本身并不是目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一)两个基本矛盾的解决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按马克思的说法,要解决两个矛盾,即“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79年版第42卷第120页)(二)创设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中形成了全新的社会主义理念。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江泽民阐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规划和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纲领,不仅向传统的社会主义制度性标准提出挑战,强化和凸显了社会主义的价值性目标取向,而且在实践中完成了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1)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2)由单一公有制到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转变;(3)由按劳分配到共同富裕(各得其所)的转变;(4)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社会和谐发展的转变;(5)由人治到法制的转变;(6)由封闭到开放的转变;(7)从毛泽东教育方针到邓小平教育方针的转变。实现科学的发展观,当务之急是确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并实施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2004年8月2日,中国政府绩效评估体系面世,33项指标评政府绩效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中国青年报》2004.8.2政府绩效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影响指标经济人均GDP,劳动生产率,外来投资占GDP比重社会人均预期寿命,恩格尔系数,平均受教育程度人口与环境环境与生态,非农业人口比重,人口自然增长率职能指标经济调节GDP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财政收支状况市场监管法规的完善程度,执法状况,企业满意度社会管理贫困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刑事案件发案率,生产和交通事故死亡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公开程度,公民满意度国有资产管理国有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率,其他国有资产占GDP的比重,国有企业实现利润增长率潜力指标人力资源状况行政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者所占比例,领导班子团队建设,人力资源开展战略规划廉洁状况腐败案件涉案人数占行政人员比率,机关工作作风,公民评议状况行政效率行政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行政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信息管理水平四、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赖以生活的社会,正在被市场化不断地撕裂和不断地重组,或者叫做解构与重组。如果说市场是看不见的手,那么被市场搅动的社会波动,对于个人的命运来说则是看不见的拳。每个人都在经历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