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课件word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课程内容简介“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是一门研究“五四”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文学思潮发展演变进程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按照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发展史分为六章:第一章二十年代文学思潮;第二章三十年代文学思潮;第三章四十年代文学思潮;第四章建国后政治化文学思潮;第五章新时期文学思潮;第六章世纪交替时期的文学思潮。本课程以文学思潮的发展线索安排教学,讲授各个时期形成的重要和主要的文学思潮、文学思想,及其历史和文化背景,基本理论主张和实践主张,文学史贡献和局限以及借鉴意义。文学思潮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学活动系统中受某种文学规范体系所支配的群体性思想倾向,具备群体性、动态性、文学性、精神性、历史性。第一章二十年代文学思潮第一节“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第二节“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主张和实践第三节文学研究会的文学思想第四节创造社的文学思想第五节鲁迅的文学思想第一节“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一、政治挫折中的文化反思辛亥革命所标志的20世纪初中国政治革命的突破性进展,在辛亥革命后却遭到严重挫折,突出表现为民初政局和社会的极端混乱。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知识分子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保守知识分子均进行了文化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伴随此种文化反思而兴起。二、思想革命的主题:“人的觉悟”“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将“伦理之觉悟”视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而伦理问题的核心是人的价值问题。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自我价值,是“五四”时代所推崇的现代伦理。“人的觉悟”是思想革命的基本主题,是一种既尊重个人的自由和意志又强调人的社会性和责任感的现代伦理,讲求个人自由和社会责任的统一,启蒙精神和救亡意识的统一。“现代性”某种意义上即“西方性”。工业革命后的西欧提供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现代性社会。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全球冒险、工业革命、市民社会等促成价值观上的现代转变:理性、科学、民主、个性解放、人道主义、平等、自由、人权、启蒙、进步观念。中国的现代化具有被动后发的特点。三、马列主义的传播和影响十月革命后,马列主义逐步传入中国,对李大钊、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领导者率先发生影响。随着传播的深入和影响的加深,新文化运动逐渐增添了社会主义因素,部分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追随者逐步转变为早期的共产主义者,并由文化战线挺进到政治战线。第二节“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主张和实践一、用“新文艺”鼓吹“新文明”“五四”先驱者在酝酿文学革命时,一个共同目的是用“新文艺”来鼓吹“新文明”,瞩望体现“人的觉悟”的新的国民精神。二、用“活语言”创造“活文学”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是中国文学语言的划时代变革,是“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重要内容之一。胡适的贡献:《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五四”白话文运动体现了启蒙主义的思想内涵。胡适文学观中存在着形式主义的思维倾向,特别重视白话文学的提倡,列为文学革命的“第一个目标”。其“实验主义”一重实际效果,一重实验方法。三、以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本,建设“人的文学”周作人1918年作《人的文学》,提出“人的文学”重要主张,第一次以“人的文学”界定了新文学的性质,从理论上阐明了新文学以“人道主义”为指导思想,孕育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张扬“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集中体现了“五四”启蒙主义精神。周作人“表面上淡泊,内心里却是冷峭”(梁实秋语),渐趋淡化“五四”时期“平民文学”的立场。第三节文学研究会的文学思想一、“为人生”的文学观1921年1月成立的文学研究会是适应着文学革命运动发展的需要,并得到《新青年》作家群体支持而成立的。“为人生”的文学观在1921年由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宣言正式提出。沈雁冰、郑振铎对文学反映人生的具体内容作了新的探讨和阐述,特意强调写社会的黑暗与劳苦大众的痛苦,关心被损害者和被侮辱者的生活和命运,突出文学反映时代批判现实改造社会的意义。“为人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基本传统二、现实主义的艺术方法论文研会倾向于现实主义(“五四”时期被称为写实主义),既是“为人生”文学观的必然要求,也更适合“五四”时代批判现实的需要,也表现了沈雁冰等对文学思潮进化的理解。强调真实性以至于主张借鉴自然主义,强调理想性防止使读者陷入绝望、强调作家的创作个性以努力克服雷同化,是支撑文研会的现实主义艺术方法论的三块基石。三、强调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在与鸳鸯蝴蝶派、名士派和唯美派的文艺思想之争中,文研会理论家们明确提出作家应具备神圣的社会责任感。鸳鸯蝴蝶派在民初盛行一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都市青年的时代苦闷,艺术上有可取之处,但其不具备“人的觉悟”的现代意识和以文学改造社会、人生的严肃态度。其作品内容中充斥“发乎情止乎礼义”之类陈旧观念,善于编造种种“哀情”、“惨情”故事,较多迎合市民阶层读者的消极心理,并较看重商业利益。“五四”时代文研会所抨击的名士派包括旧派作家中以才子自命而风流自赏者,以及跻身新文学作家中却颓唐自放而鄙视功利者,后者常引西方浪漫派颓废派文学为同道。他们都表现出对文学的社会使命和作家社会责任的放逐。沈雁冰对这种“狂放脱略”的“中国名士最坏的习气”进行了严厉批评。“五四”先驱者和文研会一开始并未完全拒斥唯美派,但后来文研会表现出反对的立场。如沈雁冰不否认王尔德作品为“好的西洋文学”,但不赞成盲目介绍引进,认为其不适合“五四”启蒙潮流要求。第四节创造社的文学思想一、“自我表现”的文学观创造社活动将近十年,其文学观前后有很大演变,前期高扬狂飚突进的“五四”精神,倡导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出版《女神》、《沉沦》、《冲击期化石》等,社会反响很大。后期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郭沫若1922年宣称创造社“只是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艺活动罢了”。“自我表现”是创造社关于文学本质的共同话语。“自我表现”文学观既体现了“五四”时代以个性主义为中心的各种文学、文化思潮对充满青春气息的创造社同人的深刻影响,又反映了他们作为年轻叛逆者不能不关注社会改造的复杂心态,“自我表现”的文学观有其特定内涵和成因:1.“自我表现”的欲望或冲动是文学活动的基本动力。明确反对功利主义创作理念。2.包含尊重作家创作个性、鼓励文学多元化发展等思想,反映出个性主义意识。“生命是文学的本质,文学是生命的反映。”(郭沫若1920年)3.是作家思想、个性的无拘无束的表达,包含对“自然流露”、“纯真”美学风格的追求。4.创造社的“自我”,并非只关心一己利益的“小我”。艺术家要“把一切的甘苦都积在胸中,把自身的小己推广成人类的大我”。(郭沫若1922年)创造社同人之所以形成“自我表现”文学观,哲学伦理学上的个性主义思潮和西方18世纪末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举足轻重,而西方现代主义哲学和文学理论影响也不容忽视。如郭沫若、郁达夫、田汉都熟悉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弗洛伊德、厨川白村的对文学的解释理论。二、浪漫主义的新追求创造社同人在“五四”时代大多倾向于浪漫主义,而且对浪漫主义有新的追求:1.思想倾向上的革命性和进步性。经受着“五四”精神的洗礼,展示出“五四”时代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精神。2.现实主义的精神。创造社同人并非真正的艺术至上主义者,而是强调通过自我的感受和体验“由内而外”地表现社会和人生,目光始终注视着现实人生。3.兼容西方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三、对文学本体性的思考文学本体性问题的核心是怎样理解文学的本质。即文学是为文学以外的功利目的而存在,还是为文学自身美的追求而存在。创造社同人试图兼顾两者。主张“自我表现”的创造社必然尊重作家的主体性。创造社反对轻视艺术的功利主义倾向,执着地为文学自身的美学特征张目,确认艺术性和社会性统一、共生的文学本体性思想,其积极意义不容低估。第五节鲁迅的文学思想“五四”时期鲁迅的启蒙主义文学思想虽以包含着个性主义成分的现代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为主,但又兼容着现代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因素。鲁迅总体上倾向于文研会,但对现实主义的理解与文研会又不完全相同,他虽然不与推崇浪漫主义的创造社同调,但文学精神上又有某种相通。一、以“立人”为宗旨的启蒙主义文学观鲁迅意图通过文学改变国民精神,基本含义就是“立人”,即意识到“自我”价值,实现“人”的觉醒。鲁迅以“立人”为宗旨的启蒙主义文学思想中体现出明确的个性主义意识。鲁迅留日时期的文学思想,明显带有个性主义和浪漫主义印记。“五四”时期鲁迅文学思想仍然非常关注人的精神现象,不乏对个性主义的礼赞和追求。二、以“写灵魂”为最高追求的现实主义创作论鲁迅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独到理解和追求,集中表现在:1.鲁迅对现实主义文学的真实性原则极为重视,并针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瞒和骗”,赋予真实性深刻的思想意味。2.强调“写灵魂”是鲁迅现实主义创作论的“灵魂”。“写灵魂”主要指写出特定历史文化背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塑造,写出人的“灵魂”所承载的思想和文化内涵。这既与鲁迅的启蒙主义文化观有关,也与俄国文学的影响有关。3.坚持现实主义的开放性原则成为鲁迅现实主义创作论重要内容。三、以“美用统一”为特色的文学功能论鲁迅从不讳言对文学的社会功用的追求。“五四”时代鲁迅一方面不断表示对文学社会功用的追求,一方面又不断强调对文学独立地位和自身规律的尊重。鲁迅强调了作家的主体性,艺术的独创性,文学的艺术性,从不轻视文学自身“美”的营构。第二章三十年代文学思潮第一节革命文学思潮的滥觞和勃兴第二节革命文学思潮的主张和实践第三节瞿秋白的文学思想第四节现代主义流派的文学思想第五节京派作家的文学思想第一节革命文学思潮的滥觞和勃兴一、革命文学思潮在“五四”时代的潜滋暗长中共成立前,革命文学思潮作为一种基因和胚芽存在于“五四”启蒙主义思潮中。中共成立后,则在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文学思想上逐步表现出来。1922-1925年间,邓中夏、恽代英、萧楚女、沈泽民、蒋光慈等共产党人先后在社会主义青年团刊物《先驱》、中共刊物《新青年》以及《民国日报·觉悟》上撰文,倡导革命文学。二、革命文学思潮勃兴的历史条件革命文学思潮在1928年崛起,由各种历史条件共同促成。1.是急剧转变的国内革命形势的需要。2.是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影响的结果。3.也与中国现代作家的分化和聚合有关。三、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输入了新鲜血液的创造社和太阳社,率先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他们为革命文学运动确立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策略:以与“五四”断裂的方式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创造社、太阳社所宣传的理论的核心是凸显文学的阶级性。创造社、太阳社一面为革命文学“正名”,一面频频向“五四”文学和“五四”作家发难。创造社、太阳社对革命形势的转变表现出可贵的敏感。第二节革命文学思潮的主张和实践一、革命文学必须站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战线上要求无产阶级文学必须站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战线上,是革命文学思潮的基本主张。这主要是强调作家应有阶级分析眼光和反抗斗争精神,但在论述这一主张时,存在明显的不尊重文学本体性、违反文学自身规律的过“左”内容。二、革命文学必须建立新的文艺理论革命文学浪潮的出现意味着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话语新的转型,意味着需要用新的文艺理论来指导。“左联”成立后较为重视此项工作,积极译介阐述马列主义经典文论。革命文学思潮对新文艺理论的建设留下了一些历史的遗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成为三十年代居于主流地位的文艺理论。三、革命文学必须开展积极的理论斗争和批评革命文学思潮展开的理论斗争和批评,包括:1.反击国民党的文艺围剿的斗争。与1930年兴起的为国民党政府张目的“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展开斗争。2.批评自由主义者文艺思想的斗争。先后与“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自由人”胡秋原、“第三种人”苏汶和“论语派”散文家林语堂之间展开文艺思想论辩。3.对文学创作的评论。鲁迅、茅盾、瞿秋白等都有典范之作。第三节、瞿秋白的文学思想一、瞿秋白文学思想的形成和特点瞿秋白是书生型的革命家,也是文学领域内的英杰,是30年代中国革命文艺理论的主要奠基者。他的文学思想是在俄罗斯文学、苏联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文论的影响下形成的。他虽然从事左翼文艺运动时间不长,但仍是最具权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