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学家143144艺术研究一、杜甫的生平和思想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著名诗人,父亲杜闲做过官。杜氏家族“奉儒守官”的家风对杜甫的思想和创作都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最大的是杜甫生活的时代以及他的生平遭遇。他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读书与壮游时期(公元731—745年):这一时期历时十多年,诗人前后三次漫游吴越、齐赵、宋梁等地,游览了祖国秀丽雄奇的山川景色。漫游丰富了诗人的阅历,扩大了视野,陶冶了性情,为他早期诗歌带来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困居长安求官失意时期(公元746—755年):天宝五载,杜甫来到长安求职。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因为他想通过做官来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和理想,所谓“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赠韦左丞》)然而这种抱负和品质,在封建社会却是他到处碰壁的根源。[1]22-23理想的落空,怀才的不遇,生活的潦倒使他对朝廷的腐朽,社会的黑暗,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促使杜甫的诗向现实主义转变。自此杜甫的思想逐渐靠近人民,创作出现飞跃,走上现实主义道路,成为一名忧国忧民的诗人。陷贼与坎坷从政时期(公元756—759年):即安史之乱爆发时期。作者目睹了国破家亡、生灵涂炭的现实,以及自身陷贼的境遇,极大地升华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其辉煌的现实主义作品“三吏”、“三别”便产生于此时期。他的诗歌创作达到现实主义的高峰,充满爱国主义思想和悲叹黎元之情。漂泊西南时期(公元759—770年):在这段时期中,社会依旧动荡不安,作者在西南辗转漂泊,颠沛流离。飘零的艰辛苦难,百姓的疾苦,让作者在思想上更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的矛盾的所在。二、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特点1.歌咏祖国山川,抒写亲友深情杜甫的大部分诗中歌颂了祖国山河的美和思怀至亲、友人,把个人命运与时代命运密切联系起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在杜甫的诗中有很多描绘祖国美丽河山、名山大川的诗篇。从二十岁起他过了八九年“裘马清狂”的生活,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年居京华,晚年漂泊各地,足迹所到之处均有诗作。在他诗篇中所呈现出的岱峰的高耸、剑门的险峻、锦江的秀丽、山峡的奇峻往往令人心驰神往。然而杜甫歌咏祖国美好山川不同于其他诗人,在赞颂祖国山河的美丽之中,他能够做到结合社会现实,抒发对祖国命运的悲切之情。如《望岳》“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由层云激荡起来的,由归鸟触发的联想,产生征服泰山的强烈愿望,激发他的雄心壮志。反映了杜甫在事业追求方面的理想。另如《秋兴》八首,“这八首诗是代宗大历元年秋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秋兴,因秋而发兴。此诗以身居巫峡,心念长安为线索,抒写遭逢兵乱,留滞他乡的客中秋感,于凄清哀怨之中,具有沉雄博丽的意境。[2]135再看杜思念亲人和友人的诗,当他陷落长安时所写的《月夜》是一首思念远方妻子的诗。李白是杜甫的好友,李白流放夜郎时,引起他强烈的悲愤和深切的怀念,诗人连续写了《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等诗篇。2.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表现强烈的憎恨之情对统治阶级的各种残酷剥削、苛捐杂税和残酷兵役等罪行的揭露,反映受此压迫下人民的苦难,是杜甫爱国思想的又一显著特点。在《兵车行》中诗人毫无顾忌地抨击了玄宗穷兵黩武的开边政策:“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荒意未已。”而这样拓边的结果是生产的大破坏和老百姓的家破人亡。“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凄惨景象都是残酷兵役所造成的。深刻揭露出唐朝战乱时兵役的残酷性。除了残酷的兵役外,各种苛捐杂税和统治者的荒淫无度也是作者着重揭露的对象。《丽人行》中,全诗以精工细笔描绘三月杨氏姐妹春游的情景,极力地讽刺了杨氏兄妹的奢侈靡费和荒淫无度。全诗“无一刺激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浦起在《读杜心解》卷二其一)[3]1263.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杜甫深深懂得“邦以民为本”的道理,他对饱尝战乱之苦,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人民抱着深切的同情,“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对人民的苦难,他可谓是无事不忧,无时不忧。他的诗歌集中揭露了叛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叛乱、保卫国家和平统一的愿望。“三吏”、“三别”是此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自京赴奉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深刻地揭露出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阶级对立这一矛盾的同时,也寄寓了对人民的深深同情。同此类如“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驱竖子摘苍耳》)等,无不饱含着作者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和热爱。在书写人民的巨大苦难时,作者始终怀着一颗关爱之心,为人民的痛苦而痛苦,为人民的疾苦而大声疾呼减轻税赋。这种不带功利的忧患情怀,使杜甫的诗篇富有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4]724.忧国悯时,表现深挚的爱国感情安史之乱使唐王朝急剧衰落,王朝一度摇摇欲坠,因此,关注国家命运成了杜甫诗歌中非常突出的内容。杜甫是一个把自己的命运自觉捆绑在国家命运上的人,更是一个不惜自我牺牲的伟大爱国主义者。他为祖国的灾难而失眠:“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当国家遭遇灾难时,他会见花泪流听鸟鸣而心惊。如《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当国家形势好转时,他又为国家的大好形势而欣喜欲狂,比如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总之,杜甫的呼吸,杜甫的脉搏,是随着国家的命运而起伏着,跳动着的,他的喜怒哀乐是和国家的存亡治乱相应的。杜甫的一生忧国忧民,这与他的忠君爱国思想是分不开的。摘要:杜甫是我国唐代最负盛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从天宝末年到大历年间的社会现实,突出表现了其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有力抨击了权贵豪门的罪恶,集中体现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关心民生疾苦的感情。本文试图探讨其忧国忧民,爱国爱民诗歌的思想及其艺术表现。关键词:杜甫忧国忧民艺术表现作者简介:谢丽娜(1981—),女,陕西合阳人,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助教,文学学士。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及其艺术表现[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4-0143-02渭南师范学院陕西渭南714000谢丽娜三、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源头探究1.儒家思想的熏陶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是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的。杜甫生在一个有着儒家思想的家学传统的家中,深受祖父杜审言和父亲杜闲的影响,“仁者爱物”、“饥溺关心”的思想根植于杜甫诗中。杜甫非常崇尚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统治思想。这就铸就了杜甫“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生。杜甫一生有着求官的政治理想,然而仕途的不顺,生活的流离失所使他与人民群众关系密切,与人民大众共苦难、同命运,产生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大量反映人民疾苦,同情广大人民的作品。如:“三吏”“三别”、《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体现出对统治者能“仁者爱民”的渴望。2.爱国思想的影响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深受古人爱国思想的影响,着重表现在屈原和贾谊对杜甫的影响上。屈原的爱国主要表现在始终如一地忠于国家,把国家的利益看的高于一切,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位伟大爱国诗人一心报国却因楚王听信谗言,虽遭两次放逐,仍为楚国的富强尽心尽力。杜甫两次落第,也同样经历了国家的动荡,一颗至死不悔的爱国之心,和屈原有些许相似。杜甫陷落长安,亲眼看见国家和人民的不幸,他那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春望》,倾吐了对祖国山河破碎,国难深重的沉痛哀愁,是屈原“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哀郢》)对于贾谊,杜甫怀着深挚的敬意。当然,杜甫很重视其文学才能和政治才能,“气劘屈贾垒”、“贾赋才未有”等诗句就说明了这一点。但是真正在杜甫心中引起共鸣的还是贾谊那颗居安思危的忧世之心。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文景之治”的盛世,国家日趋富强,朝廷上下都以为可以坐享太平,独有贾谊深谋远虑,时发忧世之言。和贾谊一样,早在安史之乱爆发的前几年,杜甫就以政治家的敏感觉察到了在表面繁华掩盖下的社会危机。写下《兵车行》,抨击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开边政策和它所带来的生产的大破坏和百姓家破人亡的悲惨的结果。3.生于动乱时代的必然性杜甫所处的时代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经历了唐王朝的极盛时期,然而安史之乱后,长安沦陷,杜甫亲眼目睹了叛军的暴行,饱尝了国破被俘的离乱之苦。安史之乱使杜甫更深入现实,更清楚的看清统治阶级的堕落、无耻、残酷和无能,也正是这种艰苦的人生经历,培养了杜甫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同情。动乱的经历使他原本“儒家”忠君济事的思想上,有了更深刻更丰富的内容,他的感情因此更沉郁,他的体验因此更深刻了,也更加深化了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参考文献:[1]萧涤非.杜甫研究[M].齐鲁书社,1980年版.[2]朱润东.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3]彭庆生,张仁健.唐诗精品[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版[4]刘明华.杜甫研究论集著[M].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西贝柳斯的谐谑曲在节奏上有鲜明特征,如第一交响曲使用了不规则的节奏;第二交响曲使用了“无穷动”式的八分音符的重复节奏,这种节奏型与肖斯塔科维奇第八交响曲的做法类似。㈢东欧作品捷克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的谐谑曲具有浓郁的波西米亚乡土气息,强调波西米亚舞曲节奏;旋律优美和声丰富,采用大型结构,并巧妙发挥了木管乐器的特色;常用波西米亚的富利安特舞曲风格,如斯美塔那的胜利交响曲和德沃夏克的第六交响曲。㈣俄国作品俄国作品在乐章安排、节拍使用、配器技法、舞曲及进行曲的使用上有自己的特色。柴科夫斯基谐谑曲的创作特点:第一,独特的乐章安排。第三交响曲中谐谑曲被例外的放在五乐章套曲的第四乐章,这是少见且独特的用法。第二,新颖的管弦乐用法。第四交响曲的谐谑曲主题只用弦乐进行演奏,且只用拨奏不用弓子,中部则只用管乐演奏,木管奏出“醉汉之歌”主题,铜管奏出“来往军队行进”主题,这使两部分在配器上有了巨大对比。第三,谐谑曲与进行曲结合,如第六交响曲的谐谑曲中包含有进行曲的主题,作曲家把轻巧优美的谐谑曲与步调坚强的进行曲用惊人的技巧结合在一起。强力集团的谐谑曲具有门德尔松式的轻快风格和俄罗斯的民族色彩;节拍上除贯用的三拍子、四拍子外还增加了奇妙的五拍子,如鲍罗丁的第三交响曲,就连柴科夫斯基都认为,这些谐谑曲乐章的精彩之处即是基于五拍子的节奏音型;谐谑曲乐章基本都被安排在了第二乐章而非通常的第三乐章,这是俄国作曲家作品的显著特点。三、20世纪的新特色20世纪音乐发展呈现多样化趋势,世纪早期部分作曲家还创作传统的交响曲并融入了新特色。但也有许多作曲家对创作进行了大胆革新,他们不再使用独立的谐谑曲,而是把谐谑性融入到其它乐章;世纪中后叶谐谑曲融入了新的音乐元素如无调性、十二音技法,并结合爵士乐或民间舞曲风格。㈠美国的异军突起美国作曲家艾夫斯、哈里斯、威廉•舒曼、科普兰、辟斯顿等较有建树,他们不用独立的谐谑曲乐章而把谐谑曲融入到其它乐章。哈里斯单乐章的第七首交响曲的后半部分用变奏手法展现了一段谐谑曲性格的音乐。威廉•舒曼在交响曲的终曲中表现谐谑曲的特点及性格,这种把谐谑曲用于末乐章的做法,有点回归到海顿早期作品的风格。科普兰的谐谑曲用复调手法和爵士风格。辟斯顿的谐谑曲节奏不规整,结合圆舞曲及民间舞蹈素材,有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㈡英国的传统风格20世纪英国的埃尔加、沃恩•威廉斯、布里顿等人的交响曲有一定的地位,他们的创作多遵循传统方式。埃尔加第一交响曲的谐谑曲是非常少见且奇特的1/2拍子,结合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形成快速轻盈的谐谑曲风格。㈢法国的新潮追求20世纪法国六人团的作品结合了现代音乐语汇,如米约第一交响曲中的谐谑曲,使用了爵士乐旋律的充满生气的谐谑曲。㈣俄国的强势突破20世纪俄国交响乐也有很大的突破和发展,米亚斯科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哈恰图良等人的作品具有后浪漫主义的和声色彩和音乐形式,以及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格。普罗科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