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流程及教师的有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国家必修课程,每周2课时纳入国家课程计划。然而,许多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对如何安排这2课时感到非常茫然。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到教室外,校外去调查、访问、考察、活动,结果学生盲目活动,缺乏真正的深度体验;有的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时集中与分散灵活使用的原则,将综合实践活动集中在寒暑假开展,结果缺乏教师过程指导;有的教师以学科教学方式指导综合实践活动,导致课堂教学预设过多;有的教师将课堂全部交给学生干部主持,缺乏及时指导,学生课堂活动流于形式......如此种种,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有效性不够,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开展课堂活动呢?根据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我们将课堂组织分为几种基本形式,即:主题确定阶段的组织形式、活动策划阶段的组织形式、总结交流阶段的组织形式一、主题确定阶段的组织形式及教师指导(一)学生自主汇报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始,也是“问”??问题从何而来?怎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在准备阶段面临的第一个问题。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来源于学生的问题,而问题则来源于如下几个方面:一方面,问题来源于学生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去关注、去观察、去思考,就可能提出问题。为此,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要充分地关注学生的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可以从平时的观察中将学生的兴趣的汇集起来,从中选择受关注面比较大的话题,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问题;二方面,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在学生生活经历中处处蕴藏着问题,为此,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认真体验身边的事和物,就能提出许多问题;三方面,问题来源于学生对周围的环境的观察与思考。在实践中,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1、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体验自身生活,形成问题意识综合实践活动的许多活动主题就是从学生的问题中来。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对每一事物提出为什么?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教师可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的方面,帮助学生确立主题。学生问卷的可设计如下一些问题:你对什么事物最感兴趣?你想从研究这些事物的哪些方面?你打算怎样研究这些问题?你认为研究这个问题你有哪些有利条件?研究这个问题时,将会有哪些困难?你希望有哪些方面的帮助?你想自己独立研究还是与其他同学合作?通过调查问卷,教师根据学生填写的内容分析学生所提的问题是否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是否切实可行。从而,帮助学生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调查表2班级姓名回答你想研究什么事物?你想研究这些事物的哪些方面?你打算怎样研究这些问题?你准备独立研究还是与他人合作?你预计研究这一事物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你希望得到哪些帮助?2、问题讨论会,提供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关注的问题的机会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活动主题。教师及时召开讨论会,让学生自由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有所学校处于拆迁区,的住处正面临着拆迁,学生对拆迁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很好奇。教师发现学生关注的问题后,及时召开拆迁区学生讨论会,让提出自己关注的、想了解的问题。学生提出了许多自己疑惑的问题,如,有些拆迁户为什么不愿意拆迁?政府的拆迁政策究竟如何?为什么有的拆迁户明明知道就要拆迁了,还忙着装修要拆迁的房子?通过讨论,学生决心自己去弄明白这些问题,于是,他们以“关于拆迁的话题”为题,开展了系列活动。3、开展自己感兴趣的社会调查,在实践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实践活动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社会,是产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在社会调查中,学生可发现自己好奇的现象,发现不良的社会问题,发现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并往往能从中引发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如有位教师开展了一次“下海活动”,即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到社会中去进行社会调查。通过一段时间的社会调查活动,学生发现了许多问题。如不规范运用汉字问题、不文明经商问题、某些街上的流浪狗问题、交通线路不便民的问题等社会不良现象以及肯德基为什么那么火暴?超市的伊利牛奶为什么那样畅销?等现象。学生根据自己发现的问题,选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4、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有时可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5、引导学生随时记录自己提出的问题。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随时记录自己提出的问题。可让学生准备一个问题记录本,随时记录自己的问题。有时,还可将发现问题的过程和情景记录下来。有位教师让学生将自己发现的问题以及发现问题的经过和学生当时的感想用周记的形式写下来,并每周按时让学生朗读自己的周记,既培养了学生问题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二)、如何从问题到主题?指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主题3在第一环节中,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但是,并非每一个问题都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此环节中将问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一方面,教师可通过教学生学会将问题归类的方式,确定哪些问题可转化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二方面,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分析主题的价值,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确定最有价值的主题。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但并非每个问题一开始都能成为探究的主题。如何将问题转化为可探究的主题?A、基本方法:1、问题剔除法教师可通过教学生学会将问题分类的方式,确定哪些问题可转化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所谓问题分类,即将学生的问题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方面归类,对于回答“是什么?”这一层次的问题,解决比较容易。而对于回答“为什么?”“怎么做?”这一层次的问题,研究比较复杂,研究的时间也较长,一般都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如,对下面一些问题,可这样归类。(1)我们每天的饮食中需要哪些营养?(2)这些食物从哪儿来?(3)人们饮食为什么要注意营养的搭配?(4)怎样合理安排饮食,才会使营养均衡?问题回答“是什么”回答“为什么?”回答“怎么样”问题1√问题2√问题3√问题4√在上表中,问题1和问题2可以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或者网络资料的查阅就可以得到答案,一般不将其作为研究的主题,而问题3和问题4,分别要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办?解决这一类的问题需要学生在设计研究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有一定的深度和研究的广度,值得研究,一般可作为学生研究的主题。2.问题归类法所谓问题归类,即将学生的问题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方面归类,对于回答“是什么?”这一层次的问题,解决比较容易。而对于回答“为什么?”“怎么做?”这一层次的问题,研究比较复杂,研究的时间也较长,一般都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全班师生一起进行梳理,归纳出全班同学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找出其内在的联系,4整理成一个个次主题。3.分析比较法在主题确定阶段,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分析主题的价值,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确定最有价值的主题。案例2《来,我们一起做游戏》主题分解“围绕‘玩’,你想做什么?”我抛出这个问题后,教室里开了锅。“我要发明更好玩的游戏!”“讨论玩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我想知道游戏是怎么来的。”“我们怎么玩才最有意思、最有意义。”“外国人最喜欢玩什么?”“哪些游戏最好玩?”“人为什么要玩呢?为什么我们不玩就不舒服?”孩子们兴奋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有的问题引来大家一阵阵笑声。我让孩子们把提出的问题写在纸条上,用磁铁贴在黑板上,孩子们的选题各种情况错综复杂,看来,三年级孩子的思维是成人无法估计的。这么多问题,到底该用什么做为研究的子课题呢?看来还得发动群众。“现在,我们已经将主题分解成了一个个的小小子课题,你认为有哪些子课题不太适合于我们?对哪些子课题又比较感兴趣呢?”一位同学首先发言:“有些问题根本没有办法研究,如‘调查世界上什么游戏最好玩?’,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你怎么能知道所有人的想法呢?”这个说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人为什么需要玩?’这个问题根本就是废话嘛。人一生下来本来就要玩!”一个大大咧咧的声音。“就是,就是!”这个说法引起了一些同学的共鸣。我注意到这个问题的提出者??一个内向的男孩子悄悄地红了脸。我反驳说:“这个说法我可不同意,我觉得这个问题看似荒谬,但实际上涉及到人的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内容,非常深奥哟。”于是,大家又把赞许的眼光投向了提问的同学。这个孩子笑了。我继续说:“只不过这个问题涉及到的知识比较深奥,对我们三年级的同学来说难了一些。我们把这张纸条存起来,等以后如果大家有兴趣再来研究,好吗?”“好!”这次,全班的意见统一了。经过筛选,同学们选择了“过去的游戏??调查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小时候的游戏”、“制定‘班级游戏公约’??游戏中要注意的问题”、“发明新游戏”、“游戏大比拼”、“游戏的帮手??玩具探密”、“游戏中产生的成就”、“大家一起玩游戏”等几个子课题。主题终于被成功地分解了案例思考一个主题活动确定后,并非最终将每个学生研究的问题确定下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联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生活经验,开展讨论,从而找到主题的切入点。这样,每个学生切入点不一样,研究的小主题也不一样,这样,有利于将一个大主题研究比较深入、全面。如何引导学生找到研究的切入点,帮助学生分解主题,确定自己研究的小主题,教师5也要提供相应的指导。B、怎样分解主题呢?1、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入手,分解主题当活动主题确定以后,围绕活动主题,学生可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入手,从自己最熟悉的角度进行研究。以“了解家乡传统历史文化”这一主题为例,教师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熟悉的方面,后根据学生的交流,确定了如下主题开展活动:“家乡的一些著名风景”、“家乡人的生活习惯”、“家乡方言的特点”、“家乡的一些古迹”、“家乡的风俗习惯”、“家乡人的娱乐活动”、“家乡的寺庙”、“家乡的房屋建筑特点”、“家乡的特产”、“家乡的开发建设情况”。2、引导学生向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三个向度拓展,分解主题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不管是哪个的主题,教师都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方面进行整体关注,在进行某项主题活动时,从课程开发的三个维度(自然、社会、自我)切入,充分挖掘主题活动中所蕴涵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自我因素,可以帮助学生分解主题。如,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挖掘巴陵的历史文化”这一主题时,将主题分解为这样三个方面:人与社会??岳阳城建规划是“东移北扩”,而岳阳楼是在岳阳城的西边,如何能让市政规划时重视老城区的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开发;人与自然??老城区沿湖一线长期被湖水浸泡,不断出现垮塌现象及环境卫生的脏、乱、差现象,影响了城市的形象,有什么办法进行补救;人与自我??血吸虫病的重现,会给旅游者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如何才能防止游客得血吸虫病。3、引导学生向所学课程拓展,分解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分解主题也可以采用向学科渗透式的方法进行,对每一个活动主题,都向学科延伸,从中挖掘出小主题。如,在“了解家乡的交通”这一主题活动中,为了找到研究的小主题,教师采取向学科渗透的方法,将大主题进行分解。具体情况如下:①、向数学学科渗透的活动??本地区公路交通现场观测关于本地公路交通现场观测的主题,主要开展如下的活动。其一,车流量观测。统计单位时间内道口直向、左向、右向驶出(入)的车辆数,了解能用哪些数量指标来描述交通繁忙景象。其二,通过某段道路汽车的运输效用观测。统计单位时间内载客(货)与空驶的车辆数,思考可用怎样的数量指标来描述这种状况,以及这种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其三,道路行驶(行走)的违章行为观测。如车辆或行人在道口“闯红灯”,自行车逆向骑车,自行车在机动车道抢行等。当学生获得这些数据后,要求用确实的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②、向社会学科渗透的活动??公路沿线十里行公路沿线十里行活动,让学生走访公路沿线的工厂、企业、集镇居民点、菜篮子工程基地、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