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西防洪排涝规划(2014-2016)2014年4月目录前言第一章区域状况和洪涝原因分析第一节区域总述第二节区域地质地貌第三节区域气候情况第四节区域水文情况第五节区域洪涝问题现状第二章规划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开发原则第三节主要目标第四节战略任务第三章区域治水方案第一节城西防洪排涝规划第二节城市雨水收集与利用第四章相关政策第一节财政政策第二节投资政策第三节产业政策第四节土地政策第五节环境政策前言杭州自古是物华天宝之地,西湖明珠、钱江潮涌、西溪湿地等独特景观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包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杭州的开发进度日渐加快,杭州城西广阔的农田和湿地在城市建设中日渐消失,短短二三十年,城西已飞速发展成高楼鳞次栉比,车辆川流不息的高新商住区,再往西走,原来大片的湿地也缩减成了10万平方公里的旅游公园。城西的经济大大带动了整个杭州城市的发展。然而近几年每逢台风或暴雨,城西都会变成一片汪洋,道路和小区淹没在水中,仿佛回到了之前湿地的面貌。城西不仅失去了原来的蓄洪水保杭城的作用,更由于它严重的内涝问题造成了杭州市民生活交通的极大不便。面对土地利用的改变、偏低的防洪标准以及不完备的城西洪涝规划,特作此杭州城西防洪排涝规划,以应对连年的城市内涝以及其他水利用问题。本规划基期为2013年,规划的目标年限是2016年,规划任务是更长远的,实施中将根据形势变化和评估结果适时调整修订。本规划的范围覆盖杭州主城城西地区(主要为莫干山路以西至小和山、西溪湿地、紫金港一带)。第一章区域状况和洪涝问题分析第一节区域总述本次规划以城西的主要生活工作高教区——莫干山路、曙光路、紫荆花路、申花路包围区域以及城西湿地地貌最完整的西溪湿地为重点研究区域,规划主要探讨该区域的道路河流网管现状和目前城西洪涝现象的关系以及改进措施,依此为范本推进到整个城西地区乃至杭州市。30年前的杭州西北角,也就是现在的城西,以西溪路、莫干山路为界,一直往西北延伸全是水域,基本为湿地和农田。城西处于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地带,本身就遭受着山洪的威胁,需要大量的排水设施。而一旦碰上强降雨,城西就淹水,也说明管道排得不畅。城西的排水线路,相对比较单一,只能往河道沿运河排放。而运河的致命缺点就是地势低、排水慢,一旦遇上时长量大覆盖面广的降雨,水就容易通过管网倒灌进来。三十年前有48平方公里左右的地块含水,而现在只剩下西溪湿地的10.8平方公里含水地块,其他地方也都硬化得差不多了。对比三十年前,四分之三的土地都已经起不到太大的蓄洪作用。而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研究区域(仅按文新街道、翠苑街道、古荡街道、西溪街道、蒋村街道计)常住人口约36万人。目前西湖区特别是城西地区人口的组成可以概括为官人多、文人多、高人多、军人多、富人多、新人多“六多”,加上城西商住区和转塘、留下、蒋村、三墩新区的开发建设,有效地集聚了人气,商业氛围日渐浓厚,服务业的发展条件比较成熟。加上城西人工作于城市东西南北的生活状态基本上决定了这边有严重的早晚高峰现象。因此一旦发生路面积水,交通瘫痪对城市的影响极大。另外如果要在城西实施大量的路面施工也会造成交通的不便,因此需要另寻良方。第二节区域地质地貌上图为第四纪杭州市的地质及工程鉴定表,可以看出杭州市区地质含地下水较多,城西这边也土质疏松,较易发生路面塌陷。加之研究区域主要是在原湿地系统上开发的城市高新商住区,周围的道路环境较为松动,更容易发生变动。路面的凹陷、小区的地势低下等等都容易造成城市洪涝问题。从地势来讲,城西在杭州主城区范围,属于低洼地带,排水条件先天不足。如果下雨,按照正常情况,雨水通过管道、河道,是通过余杭塘河等排向运河,最终排入太湖。但是,顺利排出去的前提是太湖水位与运河有落差。但大暴雨时,太湖自顾不暇,运河的水根本没法排进去。淹水问题需要全面综合地去看,拿城西来说,如果在以前,分布着大量的农田和湿地,雨水再大,农田和湿地肯定能起到滞洪的作用。可是现在,大片区域都已被硬化,增加了径流量,需要综合治理。目前曙光路和文一路等路的路面最上使用了排水式沥青面层,可以比水泥或者普通柏油路面更快的让雨水渗到地下去,而不是完全流到雨水管线中,增强道路的透水性能,保证路面排水畅通。但是该透水沥青需要半年清洗一次,且其的使用还需要在城西地区大面积继续推广。然而管道施工最大的障碍是会影响交通的顺畅。西溪湿地位于浙江杭州城西,距离西湖5公里处,是一块城中次生湿地,湿地占地总面积约11.5平方公里,目前开放区域3.46平方公里。西溪湿地被誉为杭州之“肾”,由杭州入水口所采集的水样和西出水口采集的水样对比,西溪湿地对于水的清洁功能非常显著。千百年来,西溪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和湿地生态过程的长期交互作用下,形成了以大水面和多鱼塘为主体的人工湿地,体现着较为独特的人工湿地生态学特征。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在西溪湿地内的活动更加频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西溪生态环境的破坏,西溪湿地的景况令人担忧。随着城市发展,西溪湿地面积从历史上的60多平方公里,逐渐缩小到规划保护的11.5平方公里。由于基础设施配套的不完善,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垃圾、生活污水严重影响和破坏了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养猪污染,在21世纪初期是整个湿地的严重问题。目前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在空间布局上可归纳为“三区、一廊、三带”。整个保护区分成三大区域:东部是2.4平方公里的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实行完全封闭,主要任务是保育、恢复、培育,营造具有湿地多样性物种的原始湿地沼泽地;西部是1.78平方公里的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实行一定年限的全封闭保护,营造原始湿生沼泽地;中部是5.9平方公里的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第三节区域气候情况杭州地处副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太阳高角度大,气温较高,季风槽北进,从副热带高压盘踞的热海洋吹来的东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夏秋季常有热带气旋来袭。因此夏秋季暴雨(主要由台风引起)往往为杭州的上游水库和下游河道以及城市路面带来大量的降水,若防洪排涝措施不当,则容易造成下游水位暴涨同时波及市区,导致市区积水。第四节区域水文情况一、水源分布杭州绕城高速内的主城区,1公里以上的河道共291条,基本都具备排洪排涝的功能;这些河道分别属于运河水系和上塘河水系。其中,运河水系包括西湖、西溪、东河、中河、贴沙河、新开河、新塘河等;上塘河水系范围是运河以东、半山以南(除下沙地区),包括下城区的朝晖、东新街道、石桥镇;江干区的彭埠、九堡、丁桥、笕桥;余杭区的星桥、乔司等地。杭州城西水系归属于运河水系,规划区域主要水道为沿山河、西湖、运河与余杭塘河。重点规划地区西溪,包括现在的古荡、蒋村、文新街道、留下、五常等范围,南面在今老和山、北高峰、美人峰、小和山山脊线以北的丘陵缓坡地带,北面包括余杭塘河西岸的水网平原,在杭城的西北部占有一大片平原水网。西溪水网属于运河水系,地域内主要河流由西向东为西溪、严家港,由南向北为五常港、蒋村港、紫金港,这些河流最终向北均汇入余杭塘河。区内河流密布,池塘众多,水面覆盖率高达50%,河流总长约100km,大小水塘多达1.1万个,水网密度高达25km·km-2,地表水总量达500万m³。二、水质量分析主要考察西溪湿地区域。20世纪70年代,西溪地区的水环境质量达到地表水质量Ⅱ类标准,可作为生活饮用水。但随着区域内居民人口的增长和生产活动的不断扩展,工业和各类办公、生活设施以及种植业、养殖业的大量增加,截污设施又不完善,从而使西溪湿地的水环境质量大为下降,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湿地功能严重退化。据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院水环境检测结果表明:西溪湿地水体污染严重,各检测断面均有指标超过Ⅴ类标准。据杭州市环境检测站水体(水质和底泥)环境质量实地取样监测显示,目前水体污染以有机污染为主,氨氮、总氮、总磷超标。湿地经规划保护后,虽已采取缩减人口、截污纳管、调整土地利用方式等措施,水质仍呈富营养化状况,与规划要求全部水体达Ⅲ类标准尚有差距。三、水排放去向杭州城区路面上的雨水通过雨水管道排入各分支河道后,最后都汇入运河、上塘河的主河道里。情况特殊的是,虽然有两个水系,但上塘河水系中的绝大部分最终也是汇入运河(只有小部分是通过七堡、海宁盐官排入钱塘江),杭州城区的雨水百分之八九十最终是通过运河,排向北部的杭嘉湖地区的。但因为钱塘江的平时水位是4.5米,运河平时水位是1.3米,其较高的水位差决定了钱塘江在主城区排水功能并没有多少作用。低势的运河水想进入高势的钱塘江只能靠泵站人工排水。就杭州城西具体分析,城西洪涝重灾区小和山高教园区呈东北—西南走向,是由上埠河冲刷而成的一片狭长的小平原。留下镇在这片平原的北部。流经小平原的有两条小溪流,即上埠河和东穆坞河。两条河在留下镇附近汇入五常港等西溪水系,汇入余杭塘河,进入运河,排入太湖。上埠河和东穆坞溪的源头都在西南方丘陵地带,也就是说,它们地处杭州城西地区的上游。其中,小和山其实是上埠河水流经地,留下镇则属于东穆坞溪流域。上埠河从西南往东北流经余杭区和西湖区。留和路在高教园区段基本与上埠河平行,但位于上埠河南面。从西湖区石马到屏峰村一段,雨水从山上急速冲刷下来,汇成5条上埠河支流,这些支流又从南往北、从高到低汇入上埠河,它们的源头都在西南部丘陵区。这一片丘陵地区,就叫集雨区,面积大概有7.06平方公里。东穆坞溪呈东南—西北走向,汇入沿山河,再流入京杭大运河。在东穆坞溪和上埠河北面最接近处,上东河沟通了两条水系。上埠河、沿山河、余杭塘河为城西3条横向河道,闲林港、五常港、蒋村港、紫金港是城西4条纵向河道。城西下游地区主要河道为上述三河四港。三河中,上埠河是山区干河,承接着很大的集雨面积。沿山河是山区洪水进入平原的横向联系河道,余杭塘河下游汇集了西部区域的洪水,直接排入运河。第六节研究区域洪涝问题现状一、洪涝地区分布如杭州城区涝灾易发地区分布图所示,钱塘江以北,上城区、西湖区和拱墅区所组成的城西一带就历年数据而得已成为洪涝灾害的高发区域。根据杭州气象志上的洪涝标准划分洪涝,结合1h降水20mm以上的次数、3h降水平均值、日暴雨平均值、日暴雨平均日数,连续10d降水100mm以上平均值分析降水的分布情况,然后通过加权求和绘制出的杭州市暴雨洪涝灾害危险性区划,得出杭州市暴雨洪涝灾害易损性分布。其中,高易损区在杭州中西部以点状区域集中呈现,根据土地利用分布特征,中西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区域大多集中在城镇中心。二、洪涝原因分析1、湿地面积比三十年前减少四分之三,蓄水保水能力大大下降。西溪湿地水系不通畅虽然还保留了十余平方公里,然改建成公园后大量兴起的旅游设施无形中减弱了湿地的蓄洪滞洪功能。公园还改造了这一地块的水系统,使之自成一体,里外水系通过几道闸门控制,如此一来固然可以自行调控水位,保证游客游览观光功能,却也使河道不再通畅自如。一旦突发洪水,公园不能提前泄水降低水位,这一片缓冲区将无法发挥过去的功用,使整个杭城西部直接面对洪水的冲击。2、排水管道标准偏低,降雨量超过排水能力。据杭州市政设施监管中心排水监管科消息,杭州2008年以前铺设的雨水管网,管网的排涝标准基本上是0.5—1年暴雨重现期。其中,一年暴雨重现期的设计标准是,每小时承受的最大降雨量为36毫米。而2008年以后新建雨水管的设计标准采用的是2年暴雨重现期,每小时承受的最大降雨量为46毫米。虽然之前的道路整治和建设,其标准是有法律法规严格规定的,但是现在看来,很多标准早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国家层面,直到北京大淹水,才提出要制定城市的内涝标准,而目前这个标准还尚未出台。以“菲特”台风的重灾区——学院路为例。学院路的地面标高最低在3.5-3.6米之间,积水主要排入沿山河和古荡湾河。管网的排涝标准是1—2年暴雨重现期。一个客观原因是考虑到河道景观效果,学院路上的排水口是淹没式出流,排水口在河道的常水位之下。这样积水排出时,排水口有个河道水流压力,肯定达不到最佳排水效果。而这样的排水口,城西还有很多。3、部分河道人为设闸。专家同时指出,去年洪水来袭时并非汛期,河道水位较低,按理应该排水通畅,但事实上下游多处洪水出路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