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讲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与发展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3讲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与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1978年以来),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时期,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一、政治上: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及外交的拓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1.民主与法制建设(1)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平反“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冤假错案。(2)政治体制改革:恢复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3)完善法律体系:加强立法工作,修订宪法和颁布多部法律,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1)理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国”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两制”是指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2)实践①香港、澳门回归:洗刷了民族的百年国耻,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②两岸关系发展:打破两岸隔绝状态;1992年,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两岸直接实现“三通”。3.新时期的外交(1)政策:奉行不结盟、对外开放。(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3)活动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②积极发挥在联合国和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作用。③发展和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二、经济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1.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工作重心转移,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决策。2.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企业有了竞争机制。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过程:深圳等经济特区→天津、上海等沿海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等沿海经济开放区→上海浦东开发→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2)特点: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沿边开放城镇、内地开放城市的体系,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三、思想科教文化上:思想理论成果与科技、教育文化的迅猛发展以邓小平理论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1.邓小平理论(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2)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3)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4)1992年,“南方谈话”解决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标志。(5)1992年,中共十四大科学概括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6)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2.科教文化(1)科技: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并安全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新时期,中国的计算机、生物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2)教育: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20世纪80年代提出“三个面向”;实施义务教育和科教兴国战略等。[通史整合]主题一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视角1运用学者观点考查新时期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考题1】(2014·江苏单科,10)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A.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C.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D.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审题定位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题关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安徽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是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萌发,这与题干中的“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相符,故应选D项。A、B、C三项都属于政府行为,与题干中的“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不符。答案D视角2从中外对比角度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考题2】(2013·课标全国I,2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审题定位苏俄与中国——新经济政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题关键据题干,迁移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其特点就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调节生产;据此判断,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被认为是新版的新经济政策,其依据在于二者都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故选B项。答案B【拓展延伸】新中国成立以来三次经济体制转型(1)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底①特点: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建立起公有制为绝对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②表现: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2)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①特点: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属于半计划半市场的经济体制。②表现: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对外开放,逐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3)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以来①特点: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②表现: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改变过去以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式,而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施“走出去”战略,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大潮中去。主题二新时期两岸关系的发展与祖国统一视角1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考查国家统一的必要性及影响【考题3】(2012·江苏单科,10)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审题定位祖国统一大业——两岸关系的发展辨析选项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反映了他们期盼回大陆探亲的愿望强烈,故B项正确。台湾同胞期盼返乡探亲与普遍认同“一国两制”构想并无必然联系,故A项不符合题意。返乡运动并不能说明海峡两岸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故C项错误。1987年港澳尚未回归,故D项本身表述错误。答案D视角2运用法律文件考查“一国两制”构想与实践【考题4】(2014·上海单科,28)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指出:香港主权回归后,中国在香港设特别行政区,除国防和外交事务外,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特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这体现了()A.三权分立原则B.地方自治原则C.主权平等原则D.一国两制原则审题定位祖国统一——“一国两制”构想解题关键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为解决祖国统一问题提出了“一国两制”,具体说,中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并享有高度自治权,根据题干“香港”“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可判断体现的是“一国两制”方针,答案选D项。答案D【拓展延伸】多角度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特点(1)从基础上看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从实行的制度上看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3)从行政区域管理角度看实行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地方自治。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4)从实行的方式看是通过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行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主题三现代中国思想、科技文化的发展视角1从社会环境角度考查社会意识对史学研究的影响【考题5】(2015·山东文综,19)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下表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研究专题论文数量(篇)甲722乙287丙614丁96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审题定位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研究——革命史观解题关键据所学可知,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受苏联史学界影响,史学研究以阶级斗争史观为指导。戊戌变法是通过改良的方式进行救亡,显然与当时的史学氛围不符合,故选C项。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都主张暴力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故A、B、D三项错误。答案C视角2从时代特征角度考查现代中国教育的成就【考题6】(2014·江苏单科,11)右图为李岚清同志篆刻的一方印。下列邓小平的活动,发生在“文革”后与之密切相关的是()A.1975年进行“全面整顿”B.1979年试点创办“特区”C.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D.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审题定位现代中国——教育的基本历程与成就辨析选项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图片中的“科教”这一限制词,同时要注意题干中的“‘文革’后”这一时间限制词。A项发生在“文革”期间,从时间上排除;B项中创办“特区”和D项中发表“南方谈话”都属于邓小平在经济领域的活动,与“科教”这一限制词不符,可排除B、D两项。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此C项符合题意。答案C【拓展延伸】通史视角认识现代中国教育、文艺事业发展的时代特征时间阶段特点时代环境与阶段特征1949~1956年向社会主义过渡(1)政治上,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体制(3)教育上,建立了人民教育事业1956~1966年曲折中前进(1)经济建设有成就,也有严重失误,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但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又破坏了“双百”方针(3)1958年,掀起“教育大革命”,有成就也有教训1966~1976年遭受严重挫折(1)政治上,民主法制受到严重破坏,人权遭到践踏(2)经济上,受政治运动的打击,经济建设几乎停滞(3)教育上,高等教育受到严重冲击,大学停止招生,教授受到批斗(4)文化上,盛行“阶级斗争”文艺,样板戏流行,出现“百花凋零”局面改革开放以来全面繁荣(1)政治上,进行拨乱反正,民主法制得到发展和完善(2)经济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3)外交上,发展全方位的外交关系,努力争取世界的和平与稳定(4)教育上,确定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教育得到全面发展(5)文化上,“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科研、艺术出现全面繁荣的局面[模块链接]主题四从通史视角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考题7】(2013·广东文综,39)(节选)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

1 / 6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